標籤 髮廊

從事理髮業已60年的陳美玉仍使用陪伴她數十年的古老單速鐵管吹風機,她寶刀未老,幫客人理出端莊的紳士頭。記者蔡維斌/攝影 生活

美髮師的美好時光 1960年代一支剃頭刀的動人篇章

理髮店是不老的技術行業,扮演著人們生活重要角色,早年更是村落訊息傳遞據點,剃頭店裡談笑風生,孩子吵鬧聲、父親的賺錢經、婆婆媽媽的街坊八卦、滿滿人情味,現今隱身在街角的傳統家庭理髮店,仍掩藏著許多感人又精彩的頂上人生故事,百元快剪店客人來去匆匆,沒有往昔小店溫情,透過聯合報數位版尋訪,讓大家回顧昔日老店的吉光片羽,耐人尋味。

因應市場型態的快速變動,職校美髮教育品質須不斷提升,才能滿足市場人才需求,為學生創造新出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技職生棄美髮科轉美容 髮廊業者赴雲嘉地區獵人才

美容美髮科長年來一直是職校的熱門類科,但近年選讀美髮的人變少,投入美容、美睫、美甲等相對友善工作環境的年輕人反而增多,使美髮建教招生數日漸低迷,連鎖髮廊招募新血不易,沒有美髮助理,設計師少了得力助手,未來這行業更可能出現「有將無兵」後繼無人甚至人才斷鏈的窘態,頗令學界和業界憂心。

百元快剪店收費低廉,服務又好,便利快速且適合各年齡層髮型,是吸引客群主因。記者蔡維斌/攝影 生活

百元快剪和越式洗髮興起 傳統美髮業缺工重新洗牌

還記得小時候剪頭髮,因為身材矮小,理頭髮阿姨要我們坐在洗衣板上的回憶嗎?阿姨間聊天的密語中,數字15的代號竟然是「台中」,種種關於美髮廳、理容院的平民文化,在百元快剪與越式洗頭店的盛行下,已經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聯合報數位版今天起一連三天,帶大家回顧早年隱身巷弄內的家庭理髮文化,並以從業者角度,觀察恐將逝去的傳統美容美髮業,歡迎訂閱分享。

高中職美容美髮科的學生越來越少,造成連鎖髮廊助理「開天窗」。高職美容科教師感嘆,台灣年輕人覺得當洗頭助理太辛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黯淡美髮科/下】僑生為賺錢來台當洗頭助理 私校衝知名度賠錢招生

因為高中職美容美髮科的學生越來越少,造成連鎖髮廊助理「開天窗」,不過近幾年,在一些連鎖髮廊可見不少來自越南、印尼、緬甸等國的僑生的身影。高職美容科教師感嘆,台灣年輕人覺得當洗頭助理太辛苦,只好借助僑生;一名印尼僑生也不諱言,她就是想來台灣賺錢,她在母國已經高中畢業,再來台灣重讀高職學美髮。

美容美髮業太辛苦,工作一站就要站12小時,年輕學生不敢、不想投入,衝擊高中職招生。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黯淡美髮科/上】私校從200人變5人開不成班 店家「用心孝敬」留建教生

美容美髮業太辛苦,工作一站就要站12小時,年輕學生不敢、不想投入,衝擊高中職招生。一所台南私立高中美容科,20多年前一個年級多達4班200名學生,現在每年報名只剩個位數,「連班都開不成」。美容科教師說,做這一行要吃苦,薪水又低,現在孩子都被父母「惜命命」,寧可去飲料店打工;業者無奈表示,店家必須「呵護」這些建教生,「以前是老闆開除員工,現在是員工不高興,就開除店家,要求換店。」

越來越多髮型些設計師是一般大學畢業才進入美髮業,圖為A-ONE髮型教育學院負責人陳澤侖(圖中)教學狀況。圖/陳澤侖提供 生活

【美髮辛酸/下】把晚入行轉成優勢 會計系的他成為美髮教育老師

一般對髮型設計師印象大多是傳統師徒制或建教合作養成,其實也有好些設計師是一般大學畢業才進入美髮業。他們表示,起步雖晚但目標明確,反而讓他們更懂得掌握時間,先前所學也養成他們關注產業動態習慣,反倒可以帶領包括建教生等業者注意美髮業脈動。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涂曉蝶近日出書「失去青春的孩子」,指出美髮建教生工時長,有如失去了少女時代,沒什麼念書、沒什麼同學,學生與勞工該有的福利都沒得到。圖為髮廊場景,圖中人並非建教生。圖/張國順攝影 生活

【美髮辛酸/上】每天工作12小時月薪7千還被造假 建教生為生計、文憑咬牙尋夢

去髮廊整理頭髮,你一定曾碰過一些十幾歲的「弟弟妹妹」,負責幫你洗頭按摩、當小助理。他們都是高中職建教合作生,為實現當髮型設計師的夢想,早早投入職場,最後圓夢的卻很少。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涂曉蝶近日出書「失去青春的孩子」,就說出美髮建教生的故事。

「阿鴻師傅」與泥作如藝術品。圖/摘自社群「泥作阿鴻的水泥質感」 生活

【勞工下班更精采/下】水泥工「牆面泥作」揚名國際 麵館店長組團追逐音樂夢

勞動者下班後的另一面千變萬化,有泥水工下班後變成藝術手作老師,特殊畫風揚名國際;也有麵館店長下班後是樂團詞曲創作人,愛唱歌的移工看護和雇主組隊參賽自娛娛人,台語歌還唱贏在地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