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台中市一名國小六年級生拿樂樂球棒攻擊老師,隔天老師報警,警察進校園將小學生帶走,台中市長盧秀燕昨震怒,直指涉入的教師「不適任」。事件經過一夜發酵,盧今天改口,向老師致歉。師生衝突浮上檯面的永遠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校園危機處理機制才是當務之急,而不是讓校長老師面臨無止盡的調查與懲處,未來勢必產生更多行政大逃亡。老師面對暴力時,還是只能「吞下去」。
教育主管機關常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這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台灣特教資源不普及,有些偏鄉小校甚至連資源班都沒有,特殊兒上小一,選班、換班的評估與申請程序繁多,老師直言,這兩關卡最考驗家長,如何化解?
有孩子上小一,就在班級上演全武行;也有家長把孩子送去特教班,孩子表現卻遠超過想像。去年早療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歷年新高。家有特殊兒到底要申請什麼班級就讀,才不會誤了孩子發展?專家提出抉擇關鍵,並提醒留意鑑定安置期程。
嘉科實中、屏科實中今年啟招,在地教師抱怨,園區還沒有廠商、校舍還未蓋好,實中就搶著招生,不知道在趕什麼?還有教師嘆,實中空降學區第一志願,許多在地學校其實很受挫。緊接著竹南科實中、高科實中都在籌備建校,誰會首當其衝?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去年早療服務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下歷年新高。疫情間出生的孩子,陸續進入國小、幼兒園。第一線老師觀察,愈來愈多學生鑑定出發展遲緩等障礙。孩子是特殊兒,怎麼協助他/她順利成為小一新鮮人,特教專家有三步驟建議,要讀普通班或特教班也得好好思考。
日本私校熱度不衰,今年東京有四分之一的小學畢業生去念私立中學。日本教育專家指出,私校有老師的素質通常較高、容易聚集家庭背景相似的學生等優點,但準備過程的好壞,會影響孩子到成人階段。無法否認的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拚私中,家長要有判斷勇氣,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他從此討厭念書或害怕某個科目。
要考進頂尖大學,考生無不廢寢忘食。現在有日本第一志願東京大學的在學學生和校友出書,分享每天讀90分鐘就考上東大的訣竅。與其說這是天才讀書法,更貼切的說法也許是「地才」讀書術,到底要掌握什麼關鍵?
國外曾掀起學習第二外語的華語熱,但近年學中文的外國生驟減。一名旅居荷蘭的台灣人,今年在荷蘭的英國學校中文課程全被砍光,還因此丟了華語教師飯碗。華語熱潮降溫,原因之一竟與中國政治外交形象有關?
現在親師關係比過去緊張,家長覺得老師教不好,又難以啟齒,到底要怎麼問才不失禮?其實老師端比家長更焦慮,很怕出事了家長才來交流,更怕家長不願溝通;有資深老師指出,好的親師溝通有訣竅,有些「雷區」家長別踩。
孩子學校生活難免有狀況,親師如何溝通卻讓不少家長困擾。想跟老師說,卻又擔心自己和孩子被認為是在找麻煩,遭貼標籤為恐龍家長或媽寶?正向親師溝通有法可循,面對老師,家長可以不用欲言又止。
「班班有鮮乳」政策在台灣如兒戲,學校、老師行政工作增量不說,還要擔心受怕食安風險,而農業部日前又改口,不會勉強學校一定得參加,此話一出,更被批陷校長於不義。日本、泰國也有學童牛奶計畫,青少年明顯長高,他們又是怎麼辦到的?
許多父母遇到不順心事,就大聲喝斥小孩,成為第一個霸凌孩子的人,到底該如何情緒教育?專家提出解答,家長要先自我情緒管理,適度地向孩子自我揭露生氣的原因,也可以在家中建立孩子情緒「出口」,學會如何調適情緒,是親子共同課題。...
新生代教師的起薪和退休金,要負擔現今的房貸與物價較以往艱難許多,如何避免從「兩袖清風」變成「兩袖清貧風」?有國小教師多年前思考房地產、股票等理財計畫,如今房子越換越大且沒背房貸。多名教師不藏私分享增加業外收入的手法,其中最推的就是「投資自己」。
6歲前投入早療,對特殊幼兒大有幫助,但融合教育挑戰大。為了讓學前特教生有足夠發展成長空間,像日本、德國有特教專門幼兒園,南韓則著重落實個別化教育計畫,讓家長參與制定,都值得我國借鏡。...
早療黃金時間是6歲前,但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特教資源不到位,幼教師直指,這等於是放生特教生,也有疑似學習障礙、發展遲緩幼兒,家長拒絕帶去鑑定,近期還有腦麻、無法行走的孩子,竟是以一般生身分進幼兒園,醫療、社福、教育體系,一再漏接。
與108課綱同步上路的學習歷程檔案爭議不斷,近來還出現要價數千元的範本攻略和實作班,多元入學又被質疑是「多錢入學」。學檔商業化的背後,為何考招制度讓家長和學生出現此「市場需求」,更值得省思。
「幼教法」、「教保人員條例」修法後,虐待、體罰、不當管教,園所負責人要連坐並公佈姓名。據統計,台北市已有4起附幼違反新法,校長連帶罰6000元,被罰校長難過的說,猶如被汙名化,打擊很大;有校長直言「吃了啞巴虧」,校長協會主張附幼和私幼脫勾,可行嗎?
受人口老化、少子化、青壯人口外流衝擊,偏鄉國小招不到學生關門、裁併校情形越來越嚴重,嘉義縣有10所國小轉型實驗教育學校,「與太陽同步轉身」、「美林背包客」等特色課程讓人眼睛一亮,前總統蔡英文卸任後首露面,就是去參訪實驗小學,打著「實驗學校」招牌,真能逆轉招生危機?
教育部「公幼零拒絕」政策明年將邁向30年,然而公幼缺特教師資,也缺設備,加上補助項目各縣市不一,只能靠熱情教師協助尋覓資源,不僅公幼有苦難言,第一線教師陷入壓力鍋,重度特教生的家長想讓孩子上學,也常碰軟釘子。
重度特教生羽葳不能說話也看不到,卻很享受上課時光,小小生命6歲離開人世。媽媽說,這幾年陪伴女兒就學過程很難忘,收到學校送來羽葳畢業證書,他們感動不已。小全媽媽說,重度特教生上學得先跨「兩座山」,公幼零拒絕很看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