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排灣族

「黑色特工隊」由5名排灣族、魯凱族青年組成,團隊成員左起為廖曉蓉、峇岦嵐偲・旮札涅灆、王雅蘭、顏裴晏與佬祖・魯魯安,致力以構樹纖維作為創作媒材。圖/黑色特工隊提供 生活

5位原住民組成「黑色特工隊」 用構樹找回認同、展現雋永工藝

由5名排灣族、魯凱族青年組成的「黑色特工隊」,致力以構樹纖維創作媒材,回歸部落文化母體,用新世代想法與傳統工藝碰撞激發新意,傳達原住民當代工藝內涵,而他們推出的工藝品牌「黑色雋永」,不久前還獲選為「2023台灣設計BEST100」傑出新銳,他們期望從生活實踐與創造,歌頌土地及文化精神。 他們笑說,5人的緣分從酒吧開始,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人從小跟著父母北漂,兜兜轉轉成為典型的「返鄉青年」,有人是原住民,卻連一句母語都不會說。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決定一起創作?又為何特別選擇構樹作為創作媒材?

出身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的㚸玏㺪・路菲力菲(左)與家人們一起打造「文樂1-2」莊園,盼將部落祖先的智慧傳承下去。記者劉星君/攝影 生活

深度旅遊/來「林學校」部落生態遊 在大武山下採藥草泡森林足浴

屏東縣潮州鎮「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座落在大武山下,有著二峰圳文化資產,透過「林學校」活動,串連周邊來義鄉、泰武鄉部落景點,非常適合一日遊,深入了解部落文化並品嘗美食 。 出身來義鄉文樂部落的㚸玏㺪・路菲力菲,將對家人的思念打造出「文樂1-2」莊園,透過林學校課程,善用祖先傳承的藥草,在莊園森林下提供藥草足浴,遊客可感受排灣文化的療癒力量,並聆聽山林的藥草故事。...

位處台灣東南海岸邊陲地的台26線屏東旭海到港仔段,曾獲交通部全國優良景觀道路金路獎和第6屆景觀大賞環境設施類「年度大獎」。記者潘欣中/攝影 生活

深度旅遊/國境之南不只阿塱壹古道 「最香部落」期間限定迎客

阿塱壹古道是台灣僅存保存原始海岸風貌的海線,10年來已吸引逾80萬遊客造訪,但遊客抵達屏東端後即搭車離去,資深導遊推薦,可就近到「全台最香部落」聞香並到東源森林遊樂區享受森林浴,或暢遊被譽為「秘境山海公路」的台26線屏東東海岸段。 在地人熱推的台26線屏東縣旭海─港仔段,這條依山傍海的濱海公路,過去隙地髒亂無人管理,沿線景觀雜亂、雜草叢生,公路總局耗時5年改造沿線景觀,注入環保和人文歷史元素,接連獲得景觀道路和環境設施類大獎的肯定,山側有被軍事迷封為「台灣版神秘51區」的中科院九鵬基地,因位處台灣東南海岸邊陲地,被譽為「秘境山海公路」。 炎炎夏日,你造訪台灣祕境阿塱壹古道、最香部落與山海公路了嗎?

屏東禮納里是八八風災災民居住永久屋所在,後被冠上「台灣的普羅旺斯」稱號。圖/茂管處提供 生活

八八風災遷居永久屋13年 族人嘆回不去了 「台灣的普羅旺斯」失根哀愁

屏東瑪家鄉禮納里有「台灣的普羅旺斯」之稱,其中排灣族大社村裝置藝術牆是當地地標,牆上由湯匙組成的風車好似會轉動,尤其吸引遊客目光。遊客不知的是,這63根湯匙每根匙面都刻有一個名字,代表一位因八八風災從深山遷至此處永久屋後死去的村民。藝術牆2015年落成至今,村內又凋零50餘人。 700人的部落,在離開原鄉13年間走了百餘人,其中固然老病居多,也有好些是青壯年尋短,讓同村的排灣族藝術家瓦誕.巴瓦瓦隆不勝唏噓。他認為,這與村人遷至永久屋不適應有相當關係,也是他2015年在創作湯匙風車裝置藝術牆「斜坡上的風很香」緣由。...

伊誕・巴瓦瓦隆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藝術家,藝術創作多元,善以精細與用色大膽的作品表達文學視野及當代性,其中定名為《紋砌刻畫》的創作形式,創造原住民族的另一種影像美學。記者劉學聖/攝影 生活

人生逆轉學/近50歲才成藝術家 伊誕雕刻激發源自八八風災與母親淚水

人生必有風雨,端看個人所遇風雨大小,又如何承受面對。聯合報數位版推出「人生逆轉學」專欄,邀請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分享他們曾遇的人生逆境,看他們曾流過的淚,又如何在黑暗中找光亮,把風雨化甘霖。歡迎訂閱。 2009年八八風災後翌年年初,當時服務教會的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載著癌末母親回到深山部落,發現往昔田地與河床都已遭毀。伊誕說,媽媽那時流著淚,說現在的人若沒法與環境和土地建立起和諧關係,類似災難將不斷衝擊。同年6月,這位傷心的母親病逝。 經歷創傷時光,伊誕終於找到回應媽媽一席話的方式。他獨創源於排灣族語「vecik」的「紋砌刻畫」,將vecik所指「一切被造物的紋路」,用雕刻刀在木板上細細刻出,包括看得見的土地紋理、看不見的風的紋理。這些紋理線條細密連結所有山河、日月、草花與人,織就媽媽夢想重回的人與土地和諧關係。

原住民過去製作肉粽「阿拜」或「奇拿富」,除了是用在祭儀及迎客外,其實,平時也是獵人的便當。記者尤聰光/攝影 生活

是粽子也是便當!原民包粽挑戰味蕾 蝸牛、田鼠肉不稀奇

過完清明節就是端午節,端午最應景就是吃顆粽子,大家熟悉的是三角粽,餡料不外乎糯米加豬肉、花生、油蔥或鴨蛋等,但台東原住民族也有所謂的粽子,形狀不同於三角形,而是長方形,被統稱「阿拜abai」或「奇拿富cinavu」,餡料則依族群不同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排灣族使用的餡料,更是顛覆想像,挑戰味蕾。

屏東牡丹鄉高士部落有一座日本神職人員募款重建的小神社和鳥居,因掀起「重現殖民威權」意識形態爭議爆紅,成為拍照打卡熱點。記者潘欣中/攝影 生活

深度旅遊/高士神社掀爭議爆紅 來趟「南排灣紅寶石」部落體驗

屏東恆春半島是南台灣旅遊勝地,原民牡丹鄉更被稱為半島後花園,而隱身山中的牡丹高士部落,因野牡丹滿山遍野,又有「南排灣的紅寶石」美名。部落近年發展採香菇、傳統農事和婚禮體驗等特色遊程,其中,日本民間7年前募款重建的小神社,掀起「重現殖民威權」意識形態爭議意外爆紅,誤打誤撞成打卡熱點,也開啟生態旅遊產業新頁。

清明節國人傳統習俗會安排掃墓祭祖,這習俗也影響到原住民族。台東縣南迴達仁鄉及大武鄉排灣族有非常特殊的掃墓文化,每到清明節前幾天,部落村民空出一天時間,相邀一起前往掃墓。記者尤聰光/攝影 生活

原住民清明祭祖大不同 排灣族掃墓不分彼此「你祖先就是我祖先」

清明節國人傳統習俗會安排掃墓祭祖,這習俗也影響到原住民族,但有別於漢人的掃墓習慣,原住民多數融入自己的文化精神,因此各族呈現出不同祭祖態樣,而離島蘭嶼的雅美(達悟)族人則沒有祭祖掃墓習俗。 研究原民文化歷史的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炯錫表示,台灣原住民過去並無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或儀式,到日治時期也沒有,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部分原住民族才開始隨著漢人在清明時祭祖。...

原住民豐年祭會準備豐盛的料理美食,不乏原汁原味傳統風味餐,圖為台東排灣族製作血腸。記者尤聰光/攝影 生活

血腸、喜烙、三杯田鼠…豐年祭老饕限定 這湯挑戰勇氣

每年暑假,是原住民豐年祭歲時祭儀重要時節,從7月中旬持續到9月初,各族群在這時期會準備豐盛的料理美食,不乏原汁原味傳統風味餐,有些令人垂涎三尺,有些入口是挑戰勇氣,若沒吃過這些風味餐,代表沒真正認識原民飲食文化。

二峰圳灌溉屏東平原,走過百年,流水潺潺,更為現代水利工程帶來新思維與啟發。 記者劉星君/攝影 生活

排灣族守護百年回憶 二峰圳灌溉屏東平原 國家級水利設施

1921到1923年間,日本水利技師鳥居信平打造二峰圳灌溉屏東平原,走過百年,二峰圳流水潺潺,更為現代水利工程帶來新思維與啟發。二峰圳位在屏東縣來義鄉,縣府在2008年從一號井到台糖萬隆機場分水工,總長3252公尺的圳路,登錄為國家級水利設施文化景觀。走在來義國小後方圳路,是早年學校游泳隊練游泳場域,部落族人談起這段回憶,彷彿回到小時候在渠道練游泳場景,成為大家共同回憶。

屏東縣泰武國小畢業生攻頂北大武山後在三角點合影,他們從山下自帶種子上山告慰祖靈,氣氛感人。圖/校長賴慶安提供 教育

畢業不遺憾/登山、攀樹、牛車送禮 各校絞盡腦汁打造難忘畢典

6月畢業季來臨,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學校改線上或「虛實並行」的混成方式辦畢業典禮。一生一次的畢典,為滿足儀式感,部分學校在做好防疫前提下舉行實體畢典,有的則安排登山、攀樹等畢業挑戰儀式,有大學特製專屬學位服,各校絞盡腦汁,希望不讓學生在疫情中留下遺憾。

台東大鳥部落後方山區具有土石流與大規模崩塌兩項潛在危機,整個部落都是風險的潛在區,莫拉克風災時大鳥村民因及時撤離,全數安全逃生。記者蔡青縈/攝影 生活

影音/八八風災釀大規模崩塌 大鳥村靠「一條蛇」逃過滅村

十多年前莫拉克風災肆虐全台,各地災害頻傳,高雄甲仙的小林村因短時間豪雨不斷,誘發山區塊體「大規模崩塌」,小林村一夕之間被夷為平地,滅村事件令許多人至今仍難以忘記,同樣的致命災害也發生在台東的大鳥部落,不過當時大鳥村民因及時撤離,全數安全逃生。...

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村的文化健康站4月啟用,完成原鄉地區長照據點布建百分百,給部落長者完善的長照服務網絡。記者劉星君/攝影 生活

把人留住/縣市人口出走嚴重 屏東縣原鄉為何能連10年人口正成長?

台灣少子化「生不如死」現象愈演愈烈,許多縣市都因人口出走或減少,面臨議員席次減少,甚至連縣市副首長人數也跟著減,但都沒有屏東縣來得嚴重。屏東人口數連續20年下滑,今年3月底人口數80萬1914人,若在5月底跌落80萬大關,下屆議員席次將從55席變成43席,一下子少掉12席。但反觀縣內原住民鄉人口數竟連10年正成長,10年來增加率5.95%,原鄉的互助文化提供了解答。

2009年莫拉克颱風,台東大武鄉加拿美部落在颱風侵襲前一天,有部落長輩看到溪水混濁,夾帶泥土,就通知村莊的人,部落後山可能坍方。 圖/加拿美部落發展協會提供 生活

原住民的天氣預測術!部落耆老觀溪示警 救了全村的命

科技進步,觀測天氣變化更精確,但在台灣的原住民各部落,仍流傳一套觀測天氣變化的自然準則,尤其對颱風及大雨、地震等觀測,從動物行為到海底砂子變化,都可作為觀測依據,還曾救了部落。 排灣族看火燒雲、聽打雷聲,或觀察大批螃蟹爬到陸地上,蟻窩大量螞蟻遷移、蚯蚓大舉出土,代表颱風或地震將至。學者表示,自然界裡動物、昆蟲對天氣或環境的變化其實都比人類敏感,現仰賴科技取得氣象資訊,對於自然觀測逐漸式微。但自然觀測準確度雖不比科學儀器分析精確,卻也是種氣象文化,可作為生活參考依據。

熊鷹振翅英姿。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生活

1根鷹羽飆到5、6萬元!珍貴熊鷹突破性研究 保育仍在奮戰

一級保育類猛禽「熊鷹」,正面臨狩獵與棲地遭破壞的生存壓力。長期研究猛禽的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黃永坤投入20年心血調查,發現熊鷹有7種鳴叫聲,「聽,熊鷹在說話-熊鷹鳴叫行為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揭開熊鷹神祕面紗。熊鷹數量日稀,一根羽毛曾飆到5、6萬元,林務局推動仿真熊鷹羽毛繪製技術及鷹羽毛庫房,多管齊下護熊鷹。

每年台灣秋冬時節,就是「虎頭蜂」築巢的開始,也是最兇猛的時候,不過,虎頭蜂對原住民而言,不僅是強身進補的佳餚,其捕捉下來的蜂巢,也是部落勇士的新象徵。記者尤聰光/攝影 生活

大戰巨型虎頭蜂窩險丟命 捕蜂高手成部落勇士新象徵

每年台灣秋冬時節,就是「虎頭蜂」築巢的開始,也是最兇猛的時候,近2年來因無颱風侵襲,使得虎頭蜂數量暴增,各地不時傳出虎頭蜂螫傷事件,不過,虎頭蜂對原住民而言,不僅是強身進補的佳餚,捕捉下來的蜂巢,也是部落勇士的新象徵。

屏東縣泰武國小每年3、4月帶領五、六年級學生登北大武山,向山林學習與土地對話。圖/陳美珍提供 生活

【向山林學習/下】屏東縣泰武國小連17年登北大武山 孩子懂得互助與永不放棄

屏東縣泰武鄉北大武山是排灣族聖山,是南台灣唯一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也是五嶽之ㄧ。17年前,當時泰武國小校長陳再興帶領孩子們登北大武山,當時還有萬安國小參與,但帶學童登山挑戰性大,隔年不再有其他學校加入,但泰武國小一群熱血師長們將傳統延續至今,每年帶領五、六年級學童們登北大武山,向山林學習與土地對話。

飾演大股頭的女兒、豬朥束社公主烏米娜的程苡雅,外型亮眼,展現霸氣公主架勢。圖/公視提供 生活

【斯卡羅戲劇/上】素人演員演技驚豔眾人 用情感與生命傳遞歷史

公共電視史詩旗艦劇《斯卡羅》,播出後話題不斷,劇中素人演員討論度竄升,飾演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是泰武國小主任查馬克・法拉屋樂;二股頭伊沙是三地門鄉排灣族陶藝家雷斌・金碌兒;年紀最小飾演豬朥束公主(卓杞篤女兒)烏米娜當初拍攝才國一。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郭素秋表示,卓杞篤擔任瑯嶠18社大股頭」只是名目上,並無實際統治意涵,圖為公視「斯卡羅」劇照。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生活

【斯卡羅解謎/下】「南岬之盟」為何無效?大頭目不如你想像中有權力

公視歷史劇「斯卡羅」劇中,顯現當年「瑯嶠18社大股頭」卓杞篤彷彿眾原民之首,還代表和美國駐廈門暨福爾摩沙領事李仙得簽訂「南岬之盟」,地位崇高。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郭素秋表示,其實卓杞篤擔任大股頭只是名目上,並無實際統治意涵,這也是為何「南岬之盟」無實效的原因之一,因為其他社並沒要聽他的。

公視歷史劇「斯卡羅」火紅,「斯卡羅」部族究竟屬什麼人也眾說紛紜。圖為「斯卡羅」劇照。圖/公視提供 生活

【斯卡羅解謎/上】斯卡羅是哪族?石棺上長一棵樹 保住來自卑南證據

公視歷史劇「斯卡羅」火紅,「斯卡羅」部族究竟屬什麼人也眾說紛紜。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郭素秋使用「舊社考古學」手法,回到斯卡羅存在原地恆春半島探究,從考古遺物認定「斯卡羅」是卑南族,系譜延續至今至少已15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