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這是個令人傷心的數字,這個數字產生於去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度破三千,造成3085人死亡,平均每天約8.2人死於交通事故,這些人就像平常人的一天一樣離家出門上學、上班、購物、拜訪朋友......但永遠沒有回來。


近5年每年三十多萬件的交通事故中,每年近三千人死亡,這其中約有超過4百位行人亡故,占死亡率的13%,這些數字都是驚人的,驚人到可以統計出一個各縣市排行榜,看看哪裡是最噩夢的行人地獄。


此外近十年,每年有將近15,000位以上的行人,在步行時因交通事故受傷,這些人受傷或致殘,對生活造成長期的影響,以及家庭社會付出巨大的成本。


而65歲以上高齡者行人所發生的交通意外中,近10年死亡率更是都高於60%。

根據2022年統計,65歲以上更佔行人死亡人數的69%,年長者因視力、身體運動機能退化,更需要路面平坦、光線充足的行走、使用輔具的環境,這麼高比例的長者死於非命,表示多年來大環境的交通建設沒有任何改善。

台灣近60%馬路 沒有人行道

世衛組織指出,缺乏人行道或安全的人行道是行人死傷的主要風險。關於人行道寬度的建議來自於許多研究和規範標準,一個合理的寬度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所在的地理位置、周圍建築物的高度和用途、行人流量、附近道路的交通量和速度等。

一般而言,人行道的最小建議寬度為1.5公尺,但在行人高流量或需要容納輪椅、嬰兒車等行動輔具的地區,建議要更寬闊,最好在2到3公尺之間。在商業地區或行人經常停留的地方,也建議增加寬度以容納更多人行活動。

但是台灣道路規劃以汽車為主,剝奪行人的步行權利、忽視身障礙者以及高齡者機動性的需求,根據營建署統計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43.86%,有將近60%的馬路沒有人行道。台灣步行環境的問題,不只是人行道不夠寬、不夠好,而是根本沒有人行道。

騎樓亂象

走騎樓彷彿障礙賽 行人只能自求多福

除了人行道,騎樓也是行人常使用的通道,而騎樓更像個多重宇宙空間,在台北市維持淨空以利通行,台南市以店家做生意為主(多數縣市皆如此),台中市有「清道專案」等,一國多制繁多複雜之法令。

騎樓人行道是供公眾通行之用地,理應平整暢通且淨空;然而現實生活中,攤商店家做生意,路面高低落差沒有平整,法規又濫允機車、腳踏車停放,這些困境讓行人更無路可走,走一趟騎樓窒礙難行,不滑倒、不被絆倒、不需繞道只能自求多福,行人在交通平權上居於最弱勢的處境。

除此之外,行人也要注意在公共場所、騎樓滑倒的風險,這類新聞時有所聞,有關用路品質的規範,都依各縣市政府處理法規各有不同,以人行道面磚品質來說,僅台北市、新北市政府規定人行道使用的陶瓷面磚、窯燒花崗石面磚C.S.R值(防滑係數)必須達0.55以上,若防滑係數不足地磚太滑,行人易發生滑倒意外,但許多騎樓店家無視防滑的安全性,以光滑的大理石、地磚舖設地面,若遇積水,走路險象環生。

道路設計 應以行人為本體

讓行人「能看到」和「被看到」

不是走在路上,而是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沒有人行道,盡可能靠近邊緣行走,面向車輛迎面而來的方向。
路口沒有紅綠燈時,養成「向右、向左、再向右看」等原則,確認馬路前沒有車流。
在無紅綠燈的路口,確定要通過時,以明顯的手勢示意駕駛停車。
不管車子是轉彎或直行,當駕駛禮讓你先行通過馬路時,注意同向或對向的後方是否有搶快想超越的車輛。
始終遵守道路標誌和交通號誌。
等紅綠燈時,站在人行道上,不要站在斑馬線上。
走路專心不要分心,例如邊走邊使用手機。
永遠不要假設駕駛看到你,許多干擾都會影響駕駛,敦促家人穿著能見度高、反光的衣服,尤其在清晨和天黑時。
如果有人行天橋,請使用天橋過馬路,即使意味著要走得更遠。

撞擊車速與身體傷害

行人受傷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許多研究顯示,交通事故的傷者即使身體區域受撞傷百分比不同,但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它們都呈現出一致的U形,顯示頭部和下肢是車輛與行人碰撞中最常受傷的部位,但胸部受傷是僅次於頭部受傷導致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傷害。行人受傷與碰撞速度、年齡和車輛類型密切相關。老年行人和休旅車比例的增加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行人受傷,尤其是那些涉及軀幹的傷害。

總體而言,行人在遭受汽車撞擊時可能會受到各種傷害,這些傷害的嚴重程度最主要取決於撞擊的速度、方向和其他因素。

資料來源: Arrive Alive
註:Wrap Around Distance(WAD)指車輛碰撞物體或人時移動的距離,直到被撞物或人完全停止。

撞擊車速愈快 行人存活率愈低

為了保障行人安全,行人活動量大的區域,車速應限制在時速30到40公里。

資料來源: NSW Road Safety - NSW GOV

每天走在一個交通只有開發中國家水準的路上,減少行人死傷事故就像其他交通事故一樣,不應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事實上既是可預測的又可預防的;就像神經外科醫師邱文達奔走20年,騎機車強制戴安全帽才成功入法,每年挽救超過三千多人的生命。

交通事故讓國家社會付出巨大的成本,要達到人行空間徹底改善,營建署估計需要100年,多少年過去了,政府在實行這一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太少,迫切需要擴大干預、執法及改善,人民沒有100年可以等。

視覺故事 / 董谷音
視覺協力 / 薛羽涵
插畫 / 阿鄉
文字核閱 / 鄭朝陽、王又立
資料來源 / 道安資訊查詢網、經濟部商品檢驗局新竹分局、台北市政府法務局、網路整理、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監製 / 蕭衡倩、范凌嘉、王茂臻、林修全
製作單位 / 聯合報新聞部視覺設計中心

2023.05.29

延伸閱讀

人本交通難題/政府機關各自檢討陷穀倉效應 欠缺「指揮」譜出交安樂章
人本交通難題/政府機關各自檢討陷穀倉效應 欠缺「指揮」譜出交安樂章
查看全文
人本交通難題/遏止車禍悲劇 專家提2項路口設計有效「人車分離」
人本交通難題/遏止車禍悲劇 專家提2項路口設計有效「人車分離」
查看全文
停讓行人僅執法1個月?不從根本找對策 台灣恐掉入行人地獄18層
停讓行人僅執法1個月?不從根本找對策 台灣恐掉入行人地獄18層
查看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