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震後太魯閣

景區創傷 觀光該何去何從

中橫公路通車64年,921大地震與72水災陳年舊傷始終未癒,今年403花蓮強震,使西段谷關到德基間的便道再添傷痕,東段太魯閣國家公園山崩地裂。

聯合報採訪團隊深入災後的太魯閣,走在清不完落石的道路,眼見山壁被整片削平,路斷橋崩。國際旅客消失,剩下不斷駛過的工程車;民眾臉上的淚痕還沒乾,卻已經挺起身子,要跟著太魯閣,浴火重生。

工程車穿梭台8線太魯閣的道路,在落石雨中進行修復。記者余承翰/攝影
工程車穿梭台8線太魯閣的道路,在落石雨中進行修復。記者余承翰/攝影

山壁光禿灰 太魯閣傷痕累累

太魯閣國家公園在地震後遭受重創。還沒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記者先抵達距離750公尺遠的交通部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太魯閣工務段,站在建物頂樓,往東遠眺立霧溪出海口,太魯閣大橋與太平洋相映成景,看似歲月靜好,回頭遙望震後傷痕累累的太魯閣,一座座綿延青山,滿是土石滑落的光禿灰色山壁。

驅車通過台8線184.5K、安好無恙的太魯閣牌樓後,滿目瘡痍的「東西橫貫公路」才是太魯閣真實現況。入園不到1公里即見望海亭,幾步之遙的福德祠土地公作為中橫公路守護神,過去守護來往車輛與旅人,如今則庇佑每位上工的搶修人員。

太魯閣歷來重大震災


  • 多處峭壁坍方落石阻路,臨海懸崖段坍崩嚴重,清水斷崖封閉。
    無傷亡

  • 九曲洞封閉,長春祠、白楊、神祕谷等步道封閉。
    15死

  • 燕子口碎石綿延數百公尺,九曲洞落石毀車。
    6傷

  • 九曲洞、白楊及長春祠等步道封閉。
    2死1傷

  • 燕子口、九曲洞、洛韶段有落石。
    無傷亡

  • 大禹嶺至太魯閣路段封閉,布洛灣聯外道路坍方,燕子口步道封閉。
    無傷亡

  • 燕子口、砂卡礑、小錐麓等步道嚴重受損。
    九曲洞、長春祠、崇德等步道輕微受損。
    16死1155傷

絕美太魯閣 淪為絕望灰世界

橫貫公路頌碑亭旁的邊坡進行修復。記者余承翰/攝影

于右任字碑 成碎石堆

中橫公路台8線東段慈恩至太魯閣口(132K至184K)共13處路段優先搶災復建,又以天祥至太魯閣口(167K至184K)災情最為嚴重,多為上邊坡崩塌、坍方及大規模落石;短期力拚年底完工6處邊坡保護之一的福德祠路段,修復相對單純。

該災區長度200公尺、高度60公尺,上半部採自由格樑的邊坡保護工法,下方則是邊坡掛網工法,再噴植生基材助整體綠化,現場多位工作人員抓緊時間趕工,深怕天氣驟變又耽擱進程,目前施工進度已達35%,僅次於迴頭彎路段48%。

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中)與洛韶監工站站長林英達(右)等人每次視察時,都會在橫貫公路頌碑亭旁的土地公廟膜拜。記者余承翰/攝影
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中)與洛韶監工站站長林英達(右)等人每次視察時,都會在橫貫公路頌碑亭旁的土地公廟膜拜。記者余承翰/攝影

不動明王廟 欄杆、金爐消失

正因從太魯閣牌樓端可望見此處,工程進度多寡也讓外界有感園區慢慢復甦中。至於不遠處的涼亭裡,藏有知名書法家于右任「橫貫公路頌」字碑,交通部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太魯閣工務段長詹晨耀惋惜地說,4月22日餘震將其震壞,成了碎石瓦礫,後續待邊坡工程完成後,此地還需復建。

再往內挺進至181K寧安橋前方,詹晨耀回憶當時震後的橋面,全是從天而降的岩石、碎礫,人車寸步難行。即使如今已然清空,遭落石擊中而扭曲的橋邊護欄,仍垂掛半空、搖搖欲墜,四周不時傳來施工敲打聲響。

站在寧安橋往下望,供奉著中橫公路第二個守護神「不動明王」。這座由有工程背景的日本梅澤柾率隊在1914年於天然巖穴中建立的廟體,在震後鋼筋裸露,原本搭建的紅色鐵皮遮蓋、紅欄杆、金爐全都不見,些許殘骸還躺在立霧溪畔。詹晨耀每次視察經過不動明王廟時,都會雙手合十、虔誠膜拜。

震後太魯閣不動明王廟周圍受損嚴重。記者余承翰/攝影
震後太魯閣不動明王廟周圍受損嚴重。記者余承翰/攝影

403地震時,游姓民眾一家五口在砂卡礑步道遭活埋。圖/花蓮縣消防局提供

砂卡礑步道 幾乎全毀

詹晨耀談及中橫公路台8線東段復建計畫,共有7處邊坡保護,不只預計今年底前完成的慈恩路段、新白楊路段、迴頭彎路段、白沙橋路段、長春橋路段,明年還有一處寧安橋。另外,包含靳珩西口、錐麓東口、九曲洞東口與西口在內共4個明隧道,今年陸續發包,力拚2026年底前完工。

台8線東段 復建計畫表

天祥災情輕 九曲洞受損嚴重

搶修過程最困難之處,莫過於山區天候變化,其次是餘震,都會影響施工進度。詹晨耀不諱言,工程復建得兼顧民眾通行安全,尤其是天祥在地居民、農產業者及旅宿業。目前每月均會邀集相關單位開會,說明進度、聆聽地方需求,未來隨著工程完成度、邊坡抗災性與安全性提高,將逐步放寬管制、增加通行次數、加長時間。

公路局啟動「整體性地質地貌變異分析評估」,詹晨耀說明已在前置作業,近期將送預算至工程處,希望透過顧問公司、學者與技術人員等專業人士,調查震後的地質、地貌等層面,並提出方案改善危險路段,朝防災、救災、避災、離災來努力。

太管處秘書孫麗珠說,這次震災以危險度、災修情形,採分期、分階段整修知名景點,經過詳細勘查後,在屬於河階台地、園區平坦的遊憩區,包括太管處遊客中心、布洛灣遊憩區、天祥等,相對災情輕微,砂卡礑、九曲洞、燕子口、小錐麓等步道幾乎被落石掩埋,災損嚴重。

小錐麓步道 恐2031年才開放

目前規畫太魯閣台地沿線的步道,像是得卡倫步道,延伸到大同大禮步道要先搶通,布洛灣上下兩個河階地的聯外道路也要搶通,以及布洛灣吊橋整修等。希望在安全前提之下,年底能局部開放太魯閣台地、布洛灣、天祥、長春祠等。

災情慘重的長春祠、九曲洞、布洛灣等,在地質風險經過評估後,將提升設施安全、興建避難設施,並視工程進度,預計在2025年開放;受損更嚴重的砂卡礑、小錐麓步道等,目前為止仍難以進入評估調查,可能要等到2031年左右才會開放。

震後至今,太魯閣多段道路仍可見掉落的石頭。記者余承翰/攝影

行經燕子口 如在賭命

接著,來到175.5K靳珩隧道西口,緊鄰的燕子口單行道出口已拉起紅線、擺放三角錐不給進出,就連原本立有交通標誌「禁止進入」也受損,紅色牌面剛好被拿來當作路面孔洞的臨時蓋。至於反射鏡,雖逃過重擊命運,鏡面仍因蒙上厚厚土塵,根本看不到來車。

記者腳踩著看似暢通無阻的台8線,緊貼峽谷的道路側卻堆滿大小碎石與變形護欄,甚至只剩單線雙向通行。現場高掛的監視器遭地震落石擊中「殞命」,交通標誌「注意落石」也難逃一砸,如今太魯閣工務段在原地重新架設,提醒來往人車,這裡頻繁落石要當心。

即便不是每100公尺就架設交通標誌「注意落石」,每輛車行經沿途每個隧道、明隧道時,幾乎都會停等,駕駛會抬頭看向上邊坡、望遠是否有粉塵,聽是否有落石聲,深怕被不長眼落石襲擊,確認沒問題才會駛出隧道,如此小動作也成了保命法則。

隧道內仍可見遭落石砸毀的車輛殘骸。記者余承翰/攝影
隧道內仍可見遭落石砸毀的車輛殘骸。記者余承翰/攝影

錐麓隧道路段,原本清澈的立霧溪水變成灰色。記者余承翰/攝影

錐麓隧道外 落石不斷

看著園區現況,詹晨耀喊話國人不要來冒險,避免自身暴露不安全的環境,但是對於幾乎天天入園的他而言,語重心長地吐露「這是我們的工作啊!」

地震過後,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口(167.7K至184.5K)路段,目前採每日放行3個時段,包含上午7點、12點及下午4點30分。詹晨耀強調每次放行前會安排巡路員清理落石,且搭配監看人員留意周邊動靜,只要狀況一有不對勁,就趕緊撤離,他也透露太魯閣山區零星落石仍頻繁,錐麓隧道更是當前落石頻率最高的路段。

錐麓隧道旁兩側山壁灰濛濛。記者余承翰/攝影
錐麓隧道旁兩側山壁灰濛濛。記者余承翰/攝影

土石砸落水 立霧溪混濁變灰

落石清了又掉、掉了又清,猶如不定時炸彈,曾有車輛於放行時段進入,途中輪胎不幸壓到落石被刺破。巡路員每天清理數量不盡相同,要是真的太嚴重,延後、取消放行還是有可能。

流芳橋位在174.2K,橋端有著三層的觀景平台,過往旅客能在此欣賞太魯閣壯闊峽谷、綠樹青山景緻,震後現況顯得不堪,空拍可見附近大量土石滑落,清澈的立霧溪水變成混濁灰色,而與流芳橋平行的人行橋斷裂剩半座、觀景平台或多或少毀損,大自然力量不容藐視。倒是受明隧道保護下的九曲洞,大致仍然完好。

其實,早從太魯閣口進入後,台8線多處道路旁散落零星落石,也有混雜廢木、廢棄物而堆積成小山的土堆;放眼望去,左右兩側山壁灰濛濛,有些更是整片削平,行駛在台8線的黃色工程車,更顯太魯閣重創的面目全非。餘震不斷,不久的將來還有颱風季,能否撐過,端看大自然的生命力。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山月村」文創旅館受損嚴重,宣布停業。圖/山月村提供

沒遊客 重創原民生計

回顧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設立,孫麗珠表示,日據時代政府就有國家公園的構想。太魯閣峽谷經歷2億5千萬年造山運動,經立霧溪水流下切,成為如今看到的地貌。其特殊地質是很好的研究場域,且低中海拔生態系完整,還有太魯閣族豐富史前文化,加上保育意識高漲,於1986年成立國家公園。

聽見爆破聲 巨石砸在她眼前

孫麗珠說,太魯閣山區地質屬於片岩、片麻岩、大理岩,位置又在兩大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繁;緊鄰太平洋,颱風又多,導致落石頻繁,經統計每天落石最高達181顆,也有超過15公斤重的單顆落石,如果要做災修,必須面對大自然的挑戰。

孫麗珠說,她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第二年就到職,要先搭到新城車站,再走到台9線搭公車,上班路途遙遠,以前曾「與落石相遇」,第一次是坐客運上山,落石砸車頂;第二次則是看到大石頭掉下來,「像爆破的聲音」,整個人嚇傻。不過,完全比不上這次地震,「第一次看到太魯閣這麼嚴重的災情。」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孫麗珠工作多年,第一次看到這麼嚴重的災情。記者余承翰/攝影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孫麗珠工作多年,第一次看到這麼嚴重的災情。記者余承翰/攝影

太魯閣國家公園蒙受開園來最大災害,想完全恢復至少7年。即便交通部觀光署在災後祭出補貼政策,但國際客不來、台灣客卻步,補助政策連一點星火都點不起來。

國家公園休養生息是好事一椿,但秀林鄉長王玫瑰說,不少太魯閣族人因封園而失業,像布洛灣台地屹立廿年的山月村停業,40位員工被資遣;半山腰的大同大禮部落,族人靠農作物與民宿維生,也因封園路斷,經濟受到重創。這些問題可能產生負面的連鎖效應,必須正視。

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說近期不要來冒險,但當地業者對未來依然抱有信心。記者余承翰/攝影

救觀光 別只靠太魯閣

沒有太魯閣的花蓮,觀光何去何從?「過去行銷花蓮觀光時,太注重太魯閣。」曾任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現為花蓮縣政顧問的唐玉書直言,旅遊或住宿補貼都是短期作法,過度仰賴太魯閣的危機,此時勢必得變成轉機。

唐玉書認為,休園復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應學習國際觀光景點,在整修、暫停對外開放時,透過AR、VR等科技手法,為旅客的懷念「保溫」,繼續想念著太魯閣。他還建議導流伴手禮採購,創造遠端商機。

「花蓮不只有太魯閣」,花蓮縣政府觀光處長張志翔細數,花蓮還有玉山國家公園,以及東海岸與花東縱谷兩個國家風景區,「整個花蓮幾乎全部都在國家級風景區內」。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琄菡說,花蓮從大山到大海只要短短15分鐘到20分鐘,這樣的觀光條件絕對傲視全世界。

觀光國際賽 關鍵在聯外交通

曾在太管處服務的前觀光局副局長陳淑慧也表示,觀光是「國際賽」,只是目前的策略陷入短線思惟,「花蓮的觀光復甦要創造新亮點,打造讓人非來不可的誘因」。唐玉書舉例,比如要行銷七星潭,可透過「疊石傳說」或看到F-16戰機來當成賣點;在花蓮可泡到獨具特色的「美人湯」和「英雄湯」,還有泡英雄湯就可生男孩等內容,納入觀光宣傳。

「要讓花蓮觀光品牌永續發展、在國際發光,關鍵仍是聯外交通。」陳淑慧表示,花蓮除了要重新盤整既有資源,包裝新亮點,同時也要做好縣內交通無縫接駁。尤其是來花蓮得辛苦搶火車票,自由行旅客多提前半年規畫行程,台鐵公司仍僅能於28天前預定車票,自然降低到花蓮玩的意願。

但當地業者很有信心,花蓮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東穎就認為,「太魯閣的傷和戀愛一樣,失戀的時候很痛苦,但給它2、3年,就會好起來」。

在地人的期許

花蓮市倒了好幾家店,但遊客正在回流。只要道路穩定安全,花蓮還是會有人來。
——太魯閣族人簡亞夫


花蓮有海岸線、縱谷與賞鯨,應延伸文化底蘊,規畫成與社區連結的深度小旅行。
——「練習曲書店」創辦人胡文偉


震後中央發放花蓮限定的文化幣,可用來深入各鄉鎮,成為在地觀光旅遊新模式。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長吳勁毅


應凝聚地方共識,參考先進國家觀光的法規,輔導產業發展,釋放花蓮獨特魅力。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


花蓮許多國家級景點被太魯閣光芒遮掩,趁太魯閣休養生息,讓亮點可以出現。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長張志翔


應從山到海規畫,再填充特色景點,不只是國旅,相信對國外遊客也很有吸引力。
——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琄菡

震後挺進破碎的中橫便道 下一步怎麼走
聯合報挺進中橫便道,直擊谷關德基段的落石災情。這條被921大地震重創、一度看見復建可行性的苦難之路,陷入休養與修復的兩難…

你可能想看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