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震後挺進中橫便道
破碎國土 修復與休養拔河

通車64年的中橫公路(台8線),921大地震與72水災陳年舊傷始終未癒,今年403花蓮強震,又使西段谷關到德基間的便道再添傷痕,東段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也山崩地裂。

這條西起台中東勢,東到花蓮太魯閣的高山公路,當年帶動沿線觀光,對台灣經濟起飛有重要貢獻,遊客如織的繁華卻在921後戛然而止,受創最深的谷關至德基路段,20多年來傷了又補、補了又傷,血淚斑斑。

強震加風災 中橫血淚大事紀

1960年 中橫公路通車
中橫公路台8線44K至62K為「青山上線」,與台8甲線「青山下線」配對,上線往德基單線通行、下線往壩新路口單向通行。

1999年 921大地震
台8線(谷關-德基)、台8甲線(壩新路口-德基)近全毀被迫封閉,上邊坡崩塌路段逾80%,崩塌面達數百公尺,160處路基受損,傷亡30餘人。

2004年 72水災
遭921震損的谷關-德基,花費逾20億元搶修,原訂2004年完工,卻因敏督利颱風再度重創。行政院8月函示暫緩修復,待地質穩定再規畫。

2012年 中橫便道搶通
中橫便道路線以青山下線為主,長24公里,費時3年6個月花6.2億元搶通,常坍方落石,僅供緊急救難用、限定時段通行,車輛需在中途會車。

2024年 通過可行性評估
中橫便道谷關-德基雙向通行案通過復建評估,採原線拓寬與橋隧新線方案,施工長度約24公里,總經費206億元,最快2037年完工。

「步步驚心、天天賭命」成為當地日常,2012年搶通的中橫便道岩層脆弱、落石隨時掉落,居民只能習慣年復一年,每天在開放通行的3個時段,從這條柔腸寸斷的路,就醫、送貨、返家。

今年2月,行政院通過「台8線36K~62K(含台8甲線)谷關至德基段復建可行性研究」,預計花206億元復建,未料不到2個月又遭逢403強震。

再度柔腸寸斷的路該怎麼走?苦盼復建20餘年的居民,又該怎麼辦?聯合報採訪團隊在花蓮地震2個多月後,挺進中橫便道直擊道路現況,在「休養」與「修復」之間,為何令社會如此糾結?這一震,又震出什麼影響?

搏命駛進中橫 落石硜硜驚呼連連

中橫便道(台8臨37線)極易坍方,能否通行幾乎「看天吃飯」,採訪團隊出發前,每天緊盯氣象預報與路況群組,心情七上八下就怕路又不通。

6月9日傳出邊坡坍塌、大量落石堵住17.3K隧道口,甫搶通2天的中橫便道,再度中斷通行近1天,幸緊急搶通,團隊才能如期於13、14日入山。

目睹落石 依指揮驚險通行

一早就有大雨特報,團隊進入便道後,雨勢愈下愈大,卻因管制通行、不能回頭撤退,只能硬著頭皮,沿著坑坑窪窪的路繼續往前開。

顛簸駛近17K,兩度被落石打壞的鋼便橋旁,用於保護橋梁的穹頂工程尚未完工,明隧道上堆積的落石,在大雨中不時滑動,有如希臘神話高懸頭上、隨時可能落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管制放行時段到了,車輛在管制站保全指揮下排隊開往谷關,忽然間,工程承包商望著陡峭山壁驚呼「啊啊!」山壁上,短短15秒,只剩石頭硜硜的聲音夾雜雨聲,空氣瞬間凝結。

中橫便道落石嚴重,車輛通過危險路段的隧道,需仰賴管制站保全指揮,避開山壁滑落碎石。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橫便道落石嚴重,車輛通過危險路段的隧道,需仰賴管制站保全指揮,避開山壁滑落碎石。記者余承翰/攝影

車上的我們目睹一切,氣氛安靜到窒息。雨滴劈哩啪啦打在車窗上、雨刷規律運作的聲音,讓人不自覺加快車速,只想盡快駛離此處。

這樣緊繃搏命的心情、危機四伏的路況,以及限定時段通行的不便,是當地人多年來被迫面對的日常。403花蓮地震後,更有工程承包商萌生退意,因為「有錢也沒命花」。

金屬護欄遭大量落石撞擊、扭曲成波浪狀的場景,在中橫便道隨處可見。記者余承翰/攝影
金屬護欄遭大量落石撞擊、扭曲成波浪狀的場景,在中橫便道隨處可見。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橫便道沿路的水泥護欄彷彿經歷槍林彈雨,被土石砸得殘破不堪。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橫便道沿路的水泥護欄彷彿經歷槍林彈雨,被土石砸得殘破不堪。記者余承翰/攝影

護欄殘破 彷彿經槍林彈雨

24公里路途中,路邊水泥護欄彷彿經歷槍林彈雨,長年累月被土石砸得東凹一塊、西空一塊,全如鋸齒般凹凹凸凸,找不到一塊完璧;本該筆直延伸的金屬護欄,也被「石頭河」撞擊扭曲成波浪狀,是中橫便道上一條條怵目驚心的疤痕。

自11.5K的青山會車點往德基方向行駛,沿途景色愈趨「原始」,強震後崩塌的邊坡裸露而出、又硬又結實變質砂岩,能輕易砸穿車頂。

路邊隨處可見巨石卡在邊坡,比貨車還大的落石,是這條不論晴雨都險象環生的路,20多年來的血淚印記。

403大地震後,中橫便道處處落石、有些比人還高,嚴重阻斷道路。圖/公路局提供
403大地震後,中橫便道處處落石、有些比人還高,嚴重阻斷道路。圖/公路局提供
豐原客運於403大地震時險遭落石砸中,所幸駕駛緊急煞車,僅車頭部分毀損。圖/公路局提供
豐原客運於403大地震時險遭落石砸中,所幸駕駛緊急煞車,僅車頭部分毀損。圖/公路局提供

花蓮震後 落石件數大爆發

雨天的中橫路況令人提心吊膽,為我們帶路的公路局谷關工務段段長張裕閔,卻最怕豪雨後的大晴天,因為岩層浸濕又曬乾,熱脹冷縮,更易落石。

今年4月花蓮地震後,原評估2025年有望進入穩定期的地質再遭破壞,崩塌坍方變得更頻繁,中橫便道需清運處理的落石次數,從今年1至3月的每月不到10次,暴增至4、5月的近200次,直到6月都還有68次。

地質複雜脆弱 修路只能與天拔河

斷層通過 山腰開路傷岩盤

造成中橫破碎的原因,不只是地震大雨這些天災。

中橫公路西段地質構造複雜,特別容易落石的中橫便道「谷關-德基」段,有武陵、青山2大逆斷層以及10多條地層褶皺。

資料來源/公路局
資料來源/公路局

此外,中橫便道地層以四稜砂岩(白冷層)、佳陽層為主,多是砂岩或板岩,易風化裂解,造成落石、土壤滑動甚至岩體翻覆。

資料來源/公路局
資料來源/公路局

加上60多年前中橫開路時,因施工技術有限,以人工沿山腰闢路影響岩盤穩定,讓邊坡更脆弱,增加山崩風險。

今年403花蓮強震,造成中橫便道13處土石坍方,單一災點坍方量最多達9600立方公尺、接近4個標準泳池容積,完全反映高風險地質。

資料來源/公路局谷關工務段
資料來源/公路局谷關工務段

921重創 影響遠超出預期

公路局原本預測中橫便道地質將在2025年進入安定期,可進行復建,但陽明交大土木工程系副教授趙韋安指出,921大地震對谷關地質的傷害,至今仍在。

趙韋安分析,1999年至2024年間,扣除921與403地震,谷關其實僅遇過2次震度大於6的地震,但中橫的落石與邊坡問題始終嚴重。

「這代表即便2025年進入安定期,不需要那麼大的外營力,地質就已極不穩定。」他強調,谷關到德基極其脆弱,以往可能地動加速度250 gal、震度6以上才會造成災害,現在的門檻得下修到80 gal,即震度5以上就可能嚴重影響。

中橫便道多為白冷層地質,由變質砂岩組成,因夾有板岩,易被風化侵蝕。圖/公路局提供
中橫便道多為白冷層地質,由變質砂岩組成,因夾有板岩,易被風化侵蝕。圖/公路局提供

道路風化 這邊修好那邊崩

公路局谷關工務段段長張裕閔則認為,中橫的路況與通車已逾一甲子也有關係。

他表示,「路跟房子一樣,久了就會出現問題」,蓋好後5年到10年用得很爽,第10、11年可能開始有裂縫。邊坡裸露本就會自然風化,加上地震、大雨加劇裂解,所以中橫才會「這邊修好,另一邊又出現不同問題」,需不斷整修。

中橫「沒有唯一解,只有當下最佳解」,張裕閔說,921大地震重傷谷關,過了13年才搶通便道,但路況太差,光是限定時段讓當地民眾通行都很難,只能專注在當下、加強道路巡檢,有狀況趕快處理。

且不同時期修路要考量當時條件,例如2012年起興建15、16個明隧道,有的是紅色鋼構,有的則是RC結構,張裕閔說,「混搭」工法是對大地的實驗。

403花蓮地震後出現的新災點,讓公路局發現以前沒發現的高風化、高裂解岩層,將是未來治理重點。最麻煩的就是19.7K往德基約4至5公里路段,預估2、3年內先緊急保護處理,待後續復建規畫再興建橋梁與隧道,讓道路繞過地質脆弱點。

公路局視不同時期路況以「混搭」工法修復中橫,右為早期鋼構紅色明隧道,中、左方是後建的RC明隧道。記者余承翰/攝影
公路局視不同時期路況以「混搭」工法修復中橫,右為早期鋼構紅色明隧道,中、左方是後建的RC明隧道。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橫便道需施作穹頂工程保護橋梁,工程人員施工時,旁邊的高聳山壁不時滑落碎石,險象環生。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橫便道需施作穹頂工程保護橋梁,工程人員施工時,旁邊的高聳山壁不時滑落碎石,險象環生。記者余承翰/攝影

殘破「大動脈」 攸關民生

如此殘破、高風險的24公里高山公路,卻是連通梨山、谷關和台中的交通「大動脈」,這條「血管」時通時不通,居民強烈要求擴建修復,以保障生活與生計,專家則擔心破壞環境生態、建設是否符合投資效益,以及偏鄉的交通正義。

據台中市統計,被稱為「大梨山」地區的台中市和平區平等里與梨山里,戶籍人口約3244人,當地居民訇彥魯易表示,包含採收蔬菜、茶葉、觀光、工程等就業人口,將近萬人,僅3成是在地人,7成為外地人。

4月花蓮地震後,中橫便道仍會進行地貌變異分析,復建計畫會不會延後?該如何提升道路安全?再度引發各界熱議。

與落石共處 中橫搶修日常

拒絕再做一條爛路 聽他們怎麼說

地質

403花蓮地震應是新的擾動,中橫復建急不得。現在的關鍵為「精準調查」潛在風險,再做後續規畫,並把維護管理和防減災納入考量,否則都是空談。
——陽明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袁宇秉

中橫復建應考慮重新選線,避免依山而建,才能確保道路長期穩定。
921震後中橫慘況,暴露在現有高山公路地形復建,只會花大錢且效益低,要確保居民安全與生活質量,就不該再做一條「爛路」。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拱祥生


民生、醫療

在403地震大片邊坡滑落,堆了20多公尺高,為勘災救人,只能徒手爬上石堆。搶通隔天遇到一位大哥向我道謝,我問他路況不好怎這麼快下來,他說要去洗腎沒辦法。這條路是重要民生通道,應盡力修好,讓鄉親安全通行。
——公路局谷關工務段段長張裕閔

梨山平均每年有80趟緊急救護,經中橫便道到東勢,只需約1.5小時,若路斷了,從合歡山到南投,得多花2至3小時。當地孩子的教育也因交通問題受影響。
——梨山里里長賴盛功


經濟、觀光

中橫是當地高山經濟作物往台中最快捷的運輸路線,若道路不通,需繞道宜蘭返回台中,交通時間和成本大增。
——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

梨山地區本來是觀光勝地,農特產品豐富,道路斷裂影響高山蔬果運輸,也衝擊產業和觀光。
——梨山獅子會會長唐雲志


電力

大甲溪發電廠青山分廠是台灣裝置容量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災後道路通行不便,使電廠的維修和日常運作受到阻礙。
——大甲溪電廠廠長劉演鎮

震後新出路 需國土永續規畫

中橫便道該復建還是休養生息,各界看法不一、20多年來不斷拔河,但細查初衷,其實皆聚焦「給梨山居民一條安全通行的路」。

今年花蓮強震在中橫舊傷上再添新創口,卻也開啟居民、政府、專家各方齊聚「聯合診斷」的契機。

接受我們採訪的地方商家與居民,雖滿是無奈,仍寄望在震災後找到新出路。中央與地方政府應以國土整體規畫的高度,制定中橫便道、太魯閣未來無論復建或休養生息的方向,與自然共處、永續發展,珍惜這片土地。

直擊震後太魯閣景區創傷 觀光何去何從
太魯閣國家公園在今年403花蓮地震遭受重創,災後的道路落石清不完,山壁被整片削平,遊客消失,剩下不斷駛過的工程車…

你可能想看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