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為期24天的太陽花學運爆發,兩岸服貿協議審議叫停,激發年輕世代政治參與、改變台灣政黨版圖,更撞擊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扭轉兩岸三地發展軌跡。

這場近40年來罕見的大規模「公民不服從」行動,究竟是讓台灣走入困局,還是打開新局?下個10年,台灣在兩岸互動、全球經貿體系中,又要選擇什麼路線?在太陽花學運10周年之際,《聯合報》與讀者一起反思當年,展望未來。

這場改寫台灣政治史的社會運動,導火線始於2014年3月17日的立法院聯席會議。

時任內政委員會的國民黨召委張慶忠主持會議時,因上不了主席台發言,在朝野衝突對立中拿出自備的行動麥克風宣稱兩岸服貿協議已超過3個月期限,依法視為已審查,全案報請院會存查,被外界稱為「半分忠」,遭批黑箱作業,繼而引爆太陽花學運。
註:張慶忠主張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1條規定:「各委員會審查行政命令,應於院會交付審查後三個月內完成之;逾期未完成者,視為已經審查。」

2014年3月18日晚間,不滿黑箱程序的抗議群眾在立法院外舉行「守護民主之夜」晚會,9點多靜坐活動突轉變為攻占國會行動,上百名學生衝破警方防線,闖進立法院占據主席台。

警方先後發動3波強行驅散行動,均以失敗告終。經過一夜鏖戰,總指揮林飛帆宣布,占領行動將持續到國民黨道歉為止。

不到一星期後衝突升溫,行政院也失守。2014年3月23日晚間7時20分左右,忽有大批群眾聚集行政院的正門及側門,隨後數百人趁著防守警力單薄,越過拒馬、推倒鐵門,半小時就衝進行政院。

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指示警方強制驅離,凌晨零時起,警察開始以警棍及盾牌驅離學生,並出動鎮暴水車清場。323占領行政院行動餘波盪漾多年,警方遭質疑執法過當,許多學生後續也面臨公訴。

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2014年4月6日承諾「先立法再協商」後,4月7日總指揮林飛帆、陳為廷偕多位幹部舉行記者會,宣布完成階段性任務;4月10日晚間6點,學生開始退出議場,口號「轉守為攻、出關播種」,為期24天的太陽花學運落幕。

當年的太陽花學運在「拒絕」什麼?

當年的太陽花學運,導火線是立法院「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爭議,但這場運動拒絕的不只是服貿,背後有年輕人不滿國民黨執政,反現況、反階級的深層情緒,以及三個拒絕與憂慮—拒絕經貿過於依賴中國大陸、兩岸政治過度融合,更擔憂就業人數最多的服務業對大陸開放、走向自由市場,衝擊生計。

立法院聯席委員會將兩岸服貿協議送至院會存查,民進黨立委霸占主席台,杯葛議事進行,並向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中)舉牌抗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聯席委員會將兩岸服貿協議送至院會存查,民進黨立委霸占主席台,杯葛議事進行,並向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中)舉牌抗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運第五天,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左,米色外套者)前往立院探視,學生總指揮林飛帆要求行政院撤回兩岸服貿協議,遭江宜樺拒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運第五天,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左,米色外套者)前往立院探視,學生總指揮林飛帆要求行政院撤回兩岸服貿協議,遭江宜樺拒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半分忠」點燃年輕世代對階級、權力的憤怒

當年曾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學生,現多已成為上班族。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團隊2014年曾在立院周遭靜坐區,針對989位太陽花運動參與者進行調查,在近千位受訪者中,平均參與年齡為28歲,有56%為學生,社會人士則絕大多數來自服務業,比例超過7成。

10年後回首,許多學運參與者坦言,太陽花運動並非單一事件所造成,而是年輕人對生活環境不滿的怒吼、對達官貴人的抗爭,反服貿只是一個爆發點。

「反服貿當下,確實存有部分反階級的意識」。曾參與太陽花學運的林小姐表示,這一代的生活環境與父母那輩有所落差,「半分忠」點燃了年輕世代的憤怒。立委權力相當大,可左右法案,但要決定與人民相關的法案時,竟然沒有坐下來與人民好好溝通,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林小姐說,台灣本就是貧富懸殊的社會,如果年輕人沒有站出來怒吼,位高權重又整天坐在辦公室的大官絕對不會聽見他們的焦慮及無助。他們不希望自身的未來是由這些既得利益者、資產階級代言人決定,所以才會勇敢走上街頭,「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未來自己找」。

占據立法院陽台的學生將國旗倒掛,表達反服貿立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占據立法院陽台的學生將國旗倒掛,表達反服貿立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330凱道反服貿活動聚集大批抗議人潮,共同合唱「島嶼天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330凱道反服貿活動聚集大批抗議人潮,共同合唱「島嶼天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太陽花世代交鋒,不滿警察執法的學生,和力挺警察的民眾發生爭執互不相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太陽花世代交鋒,不滿警察執法的學生,和力挺警察的民眾發生爭執互不相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擔憂工作受影響」 太陽花改變兩岸關係軌跡

林小姐也說,10年前的服貿議題讓她接近政治,後來甚至成為一名政治工作者。她當時對政府充滿不信任,擔憂如果開放大陸人來台,是否會影響自己未來的工作、薪資,甚至對台灣市場造成嚴重衝擊,進而產生種種疑惑。

林小姐的擔憂,是當年許多學運參與者的共同心聲。台灣社會對服貿協定的排斥,基本上出於拒絕在經貿與政治上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此趨勢從李登輝時代就已開始,當時的戒急用忍與南向政策,就是希望台商能夠有除了大陸以外的投資發展方向。

另一拒絕則是台灣經濟對國際開放的憂慮與排斥。台灣長期被隔絕在國際社會之外,除受到美國、日本要開放市場的壓力,一直沒有與相當的經濟體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經驗,服貿協定牽涉就業人數最多的服務業,當服務業要走向自由市場面臨挑戰時,自然有無形恐懼。

影像全紀錄 回顧學運現場

24天太陽花
反中排中的起點

太陽花學運是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觀感走下坡的重要轉折起點,也是影響未來10年經貿、兩岸互動與台灣定位的啟動因素。社會反中氛圍濃厚,年輕力量崛起,讓台灣政治版圖發生巨變;美中關係惡化與對峙、新冠疫情等全球情勢,影響學運至今的台灣整體對外關係。兩岸關係起伏跌宕、漸行漸遠,反映在兩岸經貿依存度、投資、人員往來及交流等面向上。

太陽花學運改變了兩岸關係發展的軌跡,特別是把年輕一代對大陸的態度具體化,並持續影響台灣整個世代。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

影響一:年輕力量崛起 重塑政治版圖

太陽花學運被視為藍綠政黨實力消長的重要轉捩點。學運前國民黨擁有中央地方執政優勢,但學運後政治版圖巨變,民進黨三度總統勝選、兩次完全執政,堪稱學運最大得利者;而隨學運新生的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等第三勢力政黨,一度活躍於政壇,卻大起又大落,如今這股不藍不綠的政治能量幾被柯文哲、民眾黨吸納「獨占」。

學運發生前,藍營掌握了地方中央執政優勢。2009年縣市長選舉,17縣市中,國民黨取得13縣市執政,民進黨只當選4席。2012年總統立委大選,國民黨更取得完全執政,馬英九連任總統,國民黨則在立院取得過半數的64席。

2014年太陽花學運爆發,同年舉行縣市長選舉,六都當中國民黨只守住新北市,其餘五都由民進黨勝選,連藍營大票倉台北市,也由當時主打「白色力量」與民進黨合作的柯文哲獲勝;其餘16縣市,民進黨取得9縣市、國民黨6縣市、無黨籍取得1席。

2016年的總統立委大選,學運能量持續發酵,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獲得689萬多票當選,完成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僅獲得381萬多票、以31.04%得票率慘敗。藍營立委選情也受重創,不分區得票率從2012年的44.55%降至26.91%,民進黨則反超拿下44%,開啟完全執政。2015年成立的時代力量也承襲學運風潮,以6.11%得票率獲得5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創下政治高峰。

而自2016年以來,國民黨雖然曾分別在2018、2022的縣市長選舉扳回一城,取得多數縣市執政優勢,但過去三次總統大選皆敗,逐漸形成綠營長期中央執政,國民黨雄霸地方的政治生態。

台師大政治所教授曲兆祥說,太陽花學運是台灣政治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由於年輕世代、所謂的「90後」,在學運發生時已成年,對國家、文化乃至於社會問題的認知理解,與1990年前出生者不同,是造成政治結構、政治理念發生根本性轉變的主因。

世新大學行管系主任方凱弘認為,學運對台灣政壇的最重要影響在於「年輕化」,年輕人的力量被凸顯。此外,從時代力量、柯文哲、民眾黨的崛起,可看到學運根本改變台灣政治版圖,未來至少還有幾年,政壇會持續受到年輕力量影響。

影響二:兩岸經貿質變 對陸出口、投資雙降

政治版圖改變影響了台灣整體對外關係,從前總統馬英九提出的「和中、友日、親美」,轉為民進黨政府主導的親美日和反中,繼而演變成在各領域「排中」,加上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兩岸雙邊貿易、投資全面下滑。據經濟部統計,台商對中國大陸(不含港澳)投資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過去10年來節節下降,從2013年的63.7%,降至2023年11.4%、總額30.4億美元,創歷史新低,顯示中國大陸已不再是台商的投資首選。

對陸投資下滑除與太陽花學運後綠營力推的排中氛圍有關,國際局勢、中美衝突也是資本遷徙的重要因素。以電子產業為例,英業達、鴻海、仁寶、緯創、廣達、和碩等公司,皆已在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的這幾年將產能陸續移出中國大陸,落腳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

至於對陸出口方面,過去1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比重仍維持在40%以上,2020年更達到43.86%新高;但情況在2022年出現變化,台灣對中港出口1859.75億美元,全年衰退1.6%,兩岸貿易依存度降到38.8%,隔年更進一步下滑至35.2%,創下2002年以來新低。

南寧台商協會副會長林大為表示,自己10年來一路見證太陽花運動,看著兩岸交流由熱趨冷、局勢動盪,經歷疫情、貿易戰,再見證中國大陸景氣低迷、兩岸交流中斷,「太陽花運動對台灣的最大衝擊,就是徹底阻斷年輕一輩理解與認同中國大陸的大門」。

「我在大陸看見的是,台商、台生變少了,再加上旅遊中斷,兩岸更加互不了解,變成同文同種、最熟悉的陌生人」,林大為感嘆,中國大陸對台紅利已瀕結束,台灣人如何在「去中國化」及「台灣加一」趨勢下重整旗鼓、重新布局,是嚴峻的新課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表示,長期來看,影響兩岸經貿走向的重要關鍵取決於美中關係張力。若美中科技競爭持續,大陸將被迫「內循環」,強化科技自主與本土供應鏈,加快國產替代進口策略,「而中國大陸推動自主供應鏈,台商優勢會逐漸消失」。

影響三:兩岸交流、人員往來急凍 陸客人數銳減

不只雙邊貿易與投資大幅衰退,兩岸人員往來也同樣急速下跌。自2008年開放大陸旅客來台觀光後,在馬政府時期的2015年,陸客曾達到418萬人次巔峰,並助推當年台灣境外旅客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

2016年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出現變化,陸客來台人數銳減,2021年僅1萬3267人次,即便疫情解封後的2023年,也只恢復到約22.6萬人次。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無奈地說,歷經3年疫情與疫後不開放的一年,陸客來不來其實也無所謂了,「該倒的、該離開的、該轉行的都走光了」,只不過少了一個重要的客源地,勢必將拖慢台灣觀光業的成長動能。

陸生來台也面臨同樣問題。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首年,研修及學位生合計12,155人,2016年曾達41,975人高點,其後逐年遞減,至2023年僅4,547人,為全盛時期的10分之1。

國民黨主席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表示,現在基本上就是回到2007年時候的情況,兩岸只剩下少數的商務人員往來、探親以及極少數的學術交流。

影響四:兩岸關係緊張 台灣民眾有感

兩岸情勢不只反映在統計數據,民眾也實際有感。聯合報自2010年開始每年執行兩岸關係大調查,從歷年統計中可發現,相較兩岸社會互動關係持續穩定發展,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民眾多認為兩岸在軍事、政治與外交方面更趨緊張,經貿關係也由和緩轉趨競爭。

其中,代表政治領域的兩岸官方關係是評價變動最大的指標,認為雙方互動密切的比率近4年都不超過10%。外交部分,自2016年以來,超過5成認為兩岸外交處於高度競爭狀態,是五大領域中兩岸關係最競爭對立的領域。軍事關係方面,覺得處於緊張狀態者,自2017年的42%逐年增加到2022年的64%新高後,2023年稍降至54%。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官方已經沒有對話。」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指出,當前西方及部分亞洲民主國家反中情緒也都很強烈,但唯獨台灣不與大陸溝通,甚至主張與對岸對話的人,就會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

趙建民認為,太陽花學運後,台灣的大陸政策強調主權,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過去這十年,台灣的主權反而受到更大的壓迫。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蔡英文總統任內,台灣就丟失了十個邦交國。

兩岸往來減少、敵意升高的危害,在2月14日一艘大陸「三無」漁船在金廈海域翻覆事件中就明顯暴露出來。這次漁船事件遲遲無法善後,凸顯出在長期拒絕與大陸互動往來下,民進黨政府已經沒有足以妥善應對兩岸突發事件的人才與能力。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表示,馬政府時期兩岸的接觸面非常廣,政府也培養出一批掌握大陸情勢、兩岸關係及國際政治局勢的專業溝通、談判人才。但太陽花運動後,再經過蔡政府8年執政,這批有能力與中共互動的人才不是退休就是未受重用,這已經成為台灣「嚴重的國安問題」。

下一個10年
台灣要走什麼路線?

太陽花10年一路走來,台灣已經放棄了引中國大陸為奧援路線,兩岸經貿及人員往來大幅減少,台海緊張局勢加劇,台灣與世界經濟整合、加入區域組織遇到瓶頸。下個10年,台灣在兩岸互動、全球經貿體系中如何找到新平衡,考驗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上任後的布局視野。

兩岸漸行漸遠 ECFA若走向清零將再撼動經貿

2021年起中國大陸海關陸續針對石斑魚、調製食品、白帶魚、鳳梨、釋迦、蓮霧,以檢出禁用藥物或有害生物等理由祭出進口限制,也對農產品、化工、紡織等2455項產品啟動進口限制和貿易壁壘調查,凸顯兩岸關係降至冰點,中國大陸開始收回政治紅利,台灣產業首當其衝。

屏東佳冬、林邊的石斑、午仔魚每年產量輸陸比率達7成,林邊漁會總幹事陳忠敏指出,政府雖力主外銷美國,但銷美有加工費和運費,相較直接出口活魚至中國大陸,外銷歐美利潤微薄,漁民成本負擔加劇。

data

屏東林邊、佳冬一帶是國內最大石斑魚養殖區,年產量超過6000噸,產值上百億,主要為外銷市場,面對大陸ECFA可能終止,漁民擔心未來可能銷售無門影響生計。記者劉學聖/攝影

石化業者同樣焦慮。中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2024年元月起對原產於台灣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石化公會指出,早收清單中石化產品就占88項,若未來沒有關稅優惠,石化產品關稅將從零升到2%至10%。

石化公會理事長曹明分析,中國大陸石化產品產能位居全球最大,目前也積極外銷,台灣少了政治紅利又得面對陸日韓競爭,在上述國家與東南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情況下,台灣很難拚得過日本、韓國,對台灣整體石化業影響甚鉅。

中華經濟研究院盤點輸陸占台灣出口全球的比率超過75%項目,石化及塑橡膠有20項,是高警戒商品,其次為鋼鐵金屬8項、紡織7項。在失去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後,這些輸陸產品關稅只能適用最惠國待遇(MFN)稅率,以重機電及電纜線MFN稅率平均8.8%影響最大,其次為農業8.4%,而機械、一般化學、石化及塑橡膠、紡織、家電、其他產業等都有7%以上。

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衝擊的是兩岸經貿的信任與兩岸談判的基礎,以及各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果,影響會不斷擴大至周邊產業,非常深遠。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指出,從貿易額占比來看,對岸停掉早收對台灣整體影響小,但對個別廠商傷害卻是百分之百,政府不該強調對台灣整體沒影響或傷害很小,而應積極協助受害廠商轉型。

加入區域經濟遇瓶頸 台灣真能跨向世界?

太陽花學運後10年當中,亞太國家紛紛開始積極進行多邊談判,台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沒有進展,又被排除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外,連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也沒找台灣加入,只願提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給台灣,使得台灣在亞太多邊貿易組織中成為孤兒。

依靠自由貿易起家的台灣在全球化的時代獲得相當大的利益,如今無全球化舞台,利益受到限縮,CPTPP、RCEP生效將讓會員國間的關稅降至零,或逐年減讓至零關稅,台灣所受影響將逐漸顯現。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

陳冲擔憂,台灣面對地緣經濟碎片化趨勢將更趨弱勢,難像其他國家一樣尋求國際合作,加強雙邊或多邊經貿合作解決困局。

據經濟部遞件申請加入CPTPP後提出的評估報告,若台灣未加入CPTPP,將不利石化、鋼鐵金屬、塑膠、橡膠、化學與建材業,上述產業將面臨貿易障礙衝擊,產值與出口成長率下滑;服務業亦將因內需受衝擊而影響產值。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攸關台灣競爭力與產業發展。目前CPTPP共有12個成員,分別是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越南、墨西哥、秘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英國。圖/法新社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攸關台灣競爭力與產業發展。目前CPTPP共有12個成員,分別是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越南、墨西哥、秘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英國。圖/法新社

當年帶領馬政府行政團隊完成ECFA文本簽訂的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表示,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系,當然希望多一點自由貿易覆蓋率。ECFA框架下有4個協議,包含投保協議、服貿協議、貨貿協議,以及爭端解決機制協議。

很可惜之後爆發了太陽花。如果沒有太陽花,馬習應該會繼續把貨貿協議、爭端解決機制簽下去,那也許將會是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候。

——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

在推動兩岸ECFA的同時,前總統馬英九任內台灣還成功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賴幸媛透露,當時台灣與澳洲、馬來西亞、秘魯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在同時進行。

但太陽花後,不單服貿叫停,隨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台灣與前述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都暫停。在這10年中,亞太國家紛紛開始積極進行多邊談判,由於台灣拒絕與大陸的經貿協定,使台灣難以連結以大陸為要角的國際經濟體系,例如印太國家談判RCEP,兩岸在各領域都逐漸斷鏈。

南向真能取代西進?中大型企業在新國際局勢中求生存

「如果沒有中美貿易戰,中國其實還是一個很好的製造地。」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說,許多台商初期會轉向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越南,但近年開始出現飽和問題,當地員工很少移動,台商受區域性因素限制,開始缺人、缺工;不少台商因此也前進泰國,如英業達宣布在泰投資1.518億美元興建伺服器組裝產線,因AI大潮而市值暴增的廣達則在泰國、越南雙邊設廠。

但南向仍需時間發酵,緯創執行長林建勳就說,產業鏈需「聚集」才能降低成本,即使是相對成熟的PC產業也需要上千個零件,台商在東南亞要重新打造一個如台灣、中國大陸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生態系統,還需要時間。

生產基地轉移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美中貿易戰後,外資在中國大陸進行加工出口的需求減少,但因其他亞太生產基地中間財需求高,卻遭遇當地供應鏈體系未發展健全,中國大陸又成為東協、印度與墨西哥等地的中間財重要來源國。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吳舒婷表示,美國雖推動與中國大陸脫鉤,生產據點移往東協、印度及墨西哥,但這些國家仍依賴由中國大陸輸入中間財加工後再銷往美國,「美中直接貿易連結雖弱化,但東亞及墨西哥由大陸進口中間財卻大增,讓美國非但沒擺脫對中依賴,還讓這些國家更依賴中國大陸,形成『假性脫鉤』(phoney decoupling)現象。」

在此趨勢下,台灣雖對美國出口增加,出口東協、墨西哥、印度等地的電子中間財也大增,但傳統產業中間財在各生產基地的市占率多為下滑。吳舒婷示警,這凸顯台灣因FTA覆蓋相對不足,僅能以幾乎為零關稅的電子產品出口為主,但出口及經濟高度仰賴半導體與零組件等電子中間財,顯示台灣產業發展不均,並非好事。

賴清德接棒延續綠色執政 兩岸未來何去何從?

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指出,民進黨將「走進中國」或「走向世界」當成對立的選擇,其實就是在玩民粹的政治語言,沒有邏輯性可言,也和真實世界脫節。賴幸媛強調,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就是台灣最大的市場,不管同不同意或喜不喜歡,大陸市場就是世界市場的一部分,這不是魚與熊掌的選擇,世界的運轉是不會以台灣的意志轉移的。

在雙方各領域往來全面轉冷的同時,曾經休兵的兩岸外交戰在過去8年同樣快速升溫,蔡英文任內台灣共失去了10個邦交國,分別為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尼加拉瓜、宏都拉斯,以及諾魯。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表示,現在坊間出現一種說法,稱與小國的邦交斷了也無妨,但他認為這只是為了合理化民進黨政府的抗中政策,「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非常危險,試想未來若沒有任何國家承認台灣,台灣在國際上要以什麼身分出現都會成為問題。」

在太陽花學運10周年之際,被北京稱為「雙獨組合」的賴清德與蕭美琴也即將就任正副總統。台灣整體對外關係是要持續循著過去十年的軌跡持續往下走,抑或尋求更有利於兩岸長遠和平的新路徑,值得國人重新面對與審思。



太陽花10年 當年核心參與人物怎麼看

採訪記者 郭崇倫、林則宏、廖士鋒、陳
     宥菘、鍾張涵、陳儷方、唐筱
     恬、周佑政、屈彥辰、鄭媁、
     陳舜協、陳熙文、侯俐安、張
     睿廷、許維寧
數位製作 許珮絨、洪欣慈、林雨荷
視覺設計 薛羽涵
工程師  周融聖、于以琳
照片   劉學聖、陳正興、聯合報系資
     料照
影音   游昌樺、王彥鈞、陳筠青、賴
     怡均
協力團隊 應翠梅、林則宏、陳洛薇、李
     光儀、陳易辰、許君吉、廖惠
     玲
監製   蕭衡倩、游其昌、林秀姿、董
     谷音、潘如瑩
製作單位 聯合報新聞部

     2024.03.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