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荒持續擴大,不論是雜貨店或大賣場蛋架總是空空如也,民眾的恐慌心態造成了搶購潮,而雞蛋批發價已漲到每台斤55元的新高,產地價也漲到45.5元。現在是有錢也買不到雞蛋,去年全台鬧蛋荒,今年又再度上演,一顆小小雞蛋,衝擊民生需求。

缺蛋5大因素
禽流感黑數
根據農委會統計2022年至2023年3月17日止,國內高病原性禽流感禽場案例合計80例,撲殺家禽數約115萬隻,其中蛋雞(含蛋中雞)累計撲殺數達30萬多隻。雖此數量占不到蛋雞總數的1%,也並不會造成缺蛋,但部分農民並未如實通報,造成禽流感黑數不可估算,因此才造成嚴重缺蛋。
去年確診「高病原性禽流感」約16.5萬隻遭撲殺,但今年開始1月至3月17日止合計撲殺14.1萬隻,顯示疫情的嚴重。
防檢局針對全台蛋雞場,採檢H5亞型禽流感抗體結果顯示,自2018年起連續5年,陽性率皆高達3成以上,但每年撲殺數量卻只占蛋雞總量不到1%,從疫情數字推測,官方掌握的數字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產蛋率低下
自去年12月中以後,每日產蛋箱數從12.2萬箱,下降到2月剩11.2萬箱(約等於2,240萬顆蛋)。而根據農委會估算,台灣一天雞蛋需求量在12萬箱上下(約2,300~2,400萬顆),不足60~160萬顆,但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加工業者在過年後進入淡季減少用蛋,因此消費量缺口每天約50~80萬顆,以北部和連鎖超市需求較大。
蛋商優先提供給契約業者,非零售通路
雞蛋加工、食品、餐飲拿走最多雞蛋,因通路業者與廠商都有契約關係,簽約交不出東西會罰錢,因此若有雞蛋,會優先交給簽約通路,因此一般消費者無蛋可買。
原物料飆漲 蛋農入不敷出減產
台灣畜牧業飼料,將近95%都仰賴進口,其中蛋雞飼料以玉米和黃豆為主,光是飼料可能佔了總成本的75%。而政府去年要求蛋價凍漲,多出來的成本無法反映在價格上,導致許多蛋農入不敷出,只好減少雞隻數量降低損失。
連續三年疫情 需求下滑
2021年5月台灣進入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導致餐飲業經營困境,雞蛋明顯供過於求,蛋價低迷蛋農虧本經營,只能減產或讓雞隻強迫換羽,因此爆發了去年與今年的蛋荒。
去年底迄今產蛋的母雞數一路往下掉,大約減少400萬隻,今年春節後因觀光業及餐飲業逐漸復甦,讓雞蛋需求量較前兩年大增。
雞蛋為民生必需品
蛋荒何時能解除?
缺蛋長期因素
飼養管理不佳 產蛋率低下
2020年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教授陳盈豪研究報告顯示,在平均周產蛋率中,現代化的水簾式密閉及非開放式蛋雞舍「統進統出」的飼養模式,顯著的較傳統蛋雞舍分批飼養,可提升30.56%的產蛋率。台灣未來應規劃將禽舍現代化轉型為密閉禽舍、水簾式禽舍及現代化管理,才能將產蛋率有效的提升。
長期「包銷製」價格不透明
蛋荒持續擴大,蛋商、蛋農針鋒相對,長期政策缺乏明確的決價機制,而且大多雞蛋的批發價有「提前上漲、延後下跌」的情形,產銷機制失衡,對於終端消費者絕非有利。
老母雞數量高,新母雞接不上時程
在減產時期,蛋農應該是要汰舊換新,將週齡大的母雞群淘汰補上新雞群,而目前補進速度太慢,也是造成產量不足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歐美的禽流感疫情加劇,台灣沒有雞可以進口,導致產業鍊遞補不及。而就算盡速補上蛋種雞進來,到可以吃到第一顆蛋,也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是產業目前面臨的難題。
一顆雞蛋從產地送到餐桌,應建立更加完整透明的產銷制度,避免過度依賴進口種雞及飼料,同時加速改善禽舍現代化轉型,才能避免危機一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