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的青春
青少年網路成癮

據報告顯示2023年國人每日平均使用網路的時間是7小時14分鐘,高於全球平均的6小時37分鐘。

這個結果也反映出從小使用手機和上網,包括建立帳號進入社群媒體,已成為許多兒童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數位原住民」不僅定義了這群孩子仰賴螢幕,隨時連結網路的生活背景,過早或長期接觸電子產品,對成癮的影響產生「令人不安」的擔憂。

網路成癮(IAD)可以定義為花費過多的時間、無法控制過度使用網路的慾望,在無法使用網路的情況下產生極度煩躁焦慮的情緒,使得無法專注於工作或課業,以至於影響生活。

「成癮」是透過一些神經激素所發生,當從事身體所需的特定活動時,為了達成目標與得到報酬,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系統就會被激活,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愉悅,「獎勵機制」會驅使我們持續進行這項活動。這種賀爾蒙會讓人想重複某些行為進而變成習慣,例如網路、食物、毒品、遊戲、性、成就感和社群媒體,不論是正負向的行為都會引發大腦中多巴胺的釋放。

大腦獎勵機制

多巴胺是大腦中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參與調節各種精神活動,分為各具不同功能的四個通路,其中中腦邊緣束為最主要的自我獎賞迴路。

work by sweetie on dribbble
3
3.中腦邊緣束
(mesolimbic projections)
是最主要的自我獎賞迴路,與成癮疾患有關,也與情感活動有關。
4
4.結節漏斗系統
(tuberoinfundibular system)
與神經內分泌功能有關,與食慾、性荷爾蒙與性功能等有關。
2
2.中腦皮質系統
(mesocortical system)
與認知活動有關,在失智症的形成上扮演某種角色。
1
1.黑質紋狀體系統
(nigrostriatal system)
佔中樞多巴胺的80%,與錐體外徑運動功能有關,巴金森症就是此一通路的病變。
點擊查看迴路

過多或過少的多巴胺都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情緒、專注力和身體機能,網路成癮即為獎賞路徑中釋放大量多巴胺,引起我們對某些事務的關注及想獲得更多的慾望。

多巴胺以外的心理健康問題

儘管網路同時提供了學習資源和娛樂機會,但它也帶來了宣洩的放縱;當青少年缺乏自我認同以及面對壓力時的調適能力,惶惑不安的焦慮情緒沒有出口,遁逃到網路世界尋求歸屬感便成了他們遠離孤獨和避免社會孤立,且能夠與他人建立聯繫的唯一管道。

網路成癮脈絡

1.遭遇生活問題、情緒壓力

2.接觸網路活動

3.暫時得到情緒紓解與愉快經驗

4.增強上網行為

5.問題持續存在/惡化、引發逃避問題的罪惡感及情緒壓力

6.產生接觸網路的慾望

7.持續重覆上網行為(如此繼續循環下去...)

熱衷參與某些活動並不一定是壞事,使用網路也並非只有負面影響,當青少年能在線上與具有共同興趣的人建立聯繫、幫助青少年感覺被群體接納,這樣的關係能銜接不同年齡的群體互動,這比線下所提供的機會還要更多元與快速;但若是曠日廢時荒廢課業,沒有節制地使用互動媒體提供的各式內容,包括扭曲的價值觀、色情暴力等,加上演算法往往特別有害,將弱勢群體推向更危險沉溺的處境。

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過早及過度使用網路將造成三個層面的影響

螢幕裡的像素化遊樂場

比起花五分鐘專注閱讀一篇文章,五分鐘對青少年來說在影片、遊戲可以更快獲得新鮮感與刺激感所帶來的高昂情緒,長期使用數位載具觀看YouTube和社群媒體,與朋友聊天到深夜、通宵達旦玩遊戲,以至於忘記寫功課、吃飯和睡覺,影響所及是青少年最常出現成癮的強迫行為。

data

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 / 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可見網路成癮助長了人類的心理健康危機。2024年1月底Meta、X、TikTok、Snap和Discord的執行長因其平台涉嫌傷害年輕用戶而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這次聽證會的目的是「審查和調查網路上兒童性剝削危機」;除了成癮問題,網路霸凌、非法取得過量的藥物、性剝削、騷擾和死亡等,網路上所發生的悲劇「反映了人類與生俱來溝通方式的慢性瓦解」,尤其是青少年對網路上癮沒有潛伏期。

台北市議員曾獻瑩在「2023年兒少手機成癮使用狀況調查」中指出,有62.2%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小孩有手機成癮的症狀,父母管不住孩子用手機,更有五成因手機起衝突,適度的使用網路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但在青少年這個年紀,很多方面都還在發展,他們對世界的體認如此強烈,當孩子在社群中尋求認同、排解孤寂、享受娛樂,父母要保護孩子避免傷害同時又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親子因限制手機所衍生的問題層出不窮,家長應以身作則,不要把手機當作育兒的工具,避免在用餐、排隊等待無所事事時使用電子產品,理性與孩子討論使用手機的規範及限制,多與孩子一同參與活動增進親子關係,當面對成癮問題時,可初步藉由量表等工具進行測試,進一步改善此現象。

擺脫「錯失恐懼症」 建立信任關係

FOMO 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簡稱,意思是「錯失恐懼症」,害怕漏掉親朋好友的動態,擔心錯過與同儕間的話題,為維持現實生活中的歸屬感而陷入FOMO的焦慮狀態,讓青少年產生負面的情緒。

青少年網路成癮是家長和學校都要面對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報告,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國家對學生在校設有手機限制或禁令。目前台灣雖無強制禁令,但教育部於2019年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要求學校應訂定相關規範, 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時使用外,其餘時間應以關機為原則。多數學校教師則擔心保管手機後遭學生及家長抗議,且教育部規定學校收走學生的手機不能超過一天,因此實務運作上無明顯成效。

網路的風險不僅僅是成癮,它在全球造成了濫用、傷害、性剝削、死亡、訴訟等,網路成癮沒有潛伏期,剝奪使用行為也不會完全得以收效,面對青少年對世界的激情及吶喊,社會需要的不僅是立法、不僅是倡議、不僅是教育,這些加起來所產生的影響,才是為孩子提供保障的關鍵,而不是埋葬他們的青春。

用你的方式支持聯合報
加入聯合報監督政府、守望社會的行列,讓報導的力量成為改變社會的契機。以深度內容與精闢分析,提供國際趨勢、政策評析、財經議題、教育前線與生活新知。

訂閱支持 

視覺故事 / 薛羽涵
插畫 / 阿鄉
視覺監製 / 董谷音
文字核閱 / 李彥民
資料來源 / GWI全球網路指數、教育部、衛福部
監製 / 蕭衡倩、范凌嘉、王茂臻、林修全
製作單位 / 聯合報新聞部視覺設計中心

2024.04.02



延伸閱讀

砸爛手機也沒用 從地獄回來的家長:孩子其實不想耍廢

閱讀全文 

改善孩子手機成癮...父母先「放下」最有效

閱讀全文 

中小學禁限手機成主流 美國佛州部分學校看到就沒收

閱讀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