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禽流感
先還給蛋雞幸福感


data

520 新總統新內閣宣誓就職,台灣政治走入新頁。攸關人民食物生產品質與安全的農牧政策,也會有新高度新篇章嗎?

以國人蛋白質攝取最普遍、來源最方便的雞蛋來說,面對藥物殘留、抗生素濫用、禽舍老舊落後、禽流感威脅、產能落後、產蛋率低、蛋荒、雞糞汙染等問題時,過去政府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風頭過了,就一切如故。

儘管農業部已經定義了【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也規範市售盒裝雞蛋應標示生產系統,卻也遲遲未見農業部提出引領整個蛋雞產業轉型友善生產的明確政策,與讓落後的格子籠飼養落日的期程。

當政府缺乏積極政策作為,民眾如何期待能吃到安全與心安的雞蛋?



世界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禽流感疫情

2023年5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表示,世界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禽流感疫情,除了鳥類,野生哺乳動物例如在智利和秘魯估計有2萬隻海獅死於病毒感染,以及水獺、海豚和狐狸也感染了H5N1禽流感而死亡。

禽流感甚至影響到極地地區,2023年12月,阿拉斯加環保部證實一隻北極熊死於H5N1禽流感;南極地區南喬治亞島數百隻海豹大規模死亡,這些動物跟其他死亡的哺乳動物一樣,很可能吃了染疫的鳥類屍體或接觸病鳥糞便;病毒在許多國家的農場、養禽場也都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WOAH 表示,目前的情況「突顯了 H5N1 禽流感病毒可能會更進一步地適應哺乳動物,並有蔓延到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風險」。事實上,美國農業部在今年3月確認乳牛感染H5N1病例後,為防止人類之間傳播,緊急宣布撥款用於遏阻病毒在乳牛和人類間傳播,但撥款還沒用上,4月1日就已出現乳牛傳人的首例;緊接著5月初,密西根州一名乳牛工人被診斷出第二個病例。

2024年1月31日中國國家疾控局通報,一位63歲婦人感染全球人類首例禽源性H10N5流感病例,並罕見混合感染H3N2流感致死,這些都是跨種屬傳人的疫情警訊。

全球持續受人畜共通傳染病影響,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學者研究分析:


「格子籠」造成母雞身心折磨
體弱多病 毫無抵抗力 利於病毒傳播

台灣蛋雞飼養量約4,500萬隻,只有不到2成被以尊重母雞自然天性與需求的友善「放牧」或「平飼」方式飼養,另有少部分是「豐富籠」飼養,其餘約8成都是「格子籠」。

一隻被關在籠裡的母雞
至少需要的空間

4隻母雞擠在一個A4的籠子
相當於12個成年人擠在0.23坪的空間裡

非籠飼與格子籠飼養情形

非籠飼,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非籠飼,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非籠飼,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格子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格子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格子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目前台灣飼養蛋雞的方式
最殘虐母雞的格子籠約占85%

「豐富籠」的灰色地帶

註:另有一種飼養系統稱做「豐富籠」,顧名思義仍是籠子,只是空間比格子籠大一點點,規定每隻雞必須有750cm²空間,籠子內以布簾格出產蛋區及提供橫桿替代棲架,雞仍被關在籠裡,無法洗砂浴。




關心動物處境 就是關心自己
認識「動物福利標章」

台灣重大食安事件未曾間斷,食品認證標章是許多消費者關心健康的指標;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有一個「動物福利標章」,目前標章已展開「雞蛋、牛奶和豬肉」的驗證;你可能也不知道動物福利和人類的健康、環境息息相關。

去年國內爆發史上最長的蛋荒,議題受到了公眾極其強烈的監督和好奇,但食安的因果關係卻被忽略;「動物福利」少有機會走在輿論前頭,關心食安,就不該忽視動物福利。

每一顆蛋都是活生生的母雞生出來的,關心雞蛋,你真的該關心母雞。

小雞飛飛的一生





下滑看故事




母雞的福利比不上一杯手搖飲

一杯手搖飲可以賣上近百元,卻要一顆最實惠的動物蛋白質來源維持非常低廉的價格,格子籠看似創造了大量廉價的雞蛋,但其中最大的代價就是動物的福利被犧牲。

把天性需要走動覓食、翻滾沙浴、棲息高處、隱蔽產蛋的母雞變成「產品」關起來,剝奪一切自然天性與需求,對動物的生命造成難以想像的折磨與痛苦。母雞身心不健康,如何產下安全健康的雞蛋?為了減少雞隻折損,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各種預防性抗生素,在雞舍堆疊的糞尿、蚊蠅孳生的環境裡,大量噴灑殺蟲藥劑,最後這些受汙染的雞蛋和雞肉全都上了餐桌。而病菌抗藥性與病毒不斷在體弱的病雞身上重組的健康風險,和堆雞糞尿的環境汙染等,則是全民承擔。

購買「動物福利標章」的產品,意味著消費者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農場動物的生活方式,給予動物按照天性生活的機會,改變母雞的命運,絕對值得少喝一杯手搖飲。



「友善平飼」更省土地空間

「格子籠」飼養看似節省空間,但難道「平飼」會讓飼養土地面積不足嗎?「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試算,平飼反而更省空間,禽舍也可以往上蓋,國內目前就有兩層樓的平飼場,以及國際也有多層次的平飼系統,飼養的蛋雞數量更多,不需擔心產量不足。

全面轉型「友善平飼」所需的土地面積更少

台灣現行飼養蛋雞的土地面積為800公頃(其中包含曝曬雞糞的空地等),若全面轉成單層的平飼,只需459公頃土地,而平飼還可向上發展。

=5公頃

現行格子籠800公頃

全面平飼459公頃

(1120個足球場)

(642個足球場)


資料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格子籠」藥殘蛋比例高

台產雞蛋年產量77億顆,末端的抽驗比例不到百萬分之一,若以不合格比例計算,每年有將近1.4~2.1億顆藥殘蛋流入市場。


1.4~2.1億顆藥殘蛋

僅抽檢77萬顆蛋


註:圖中數量為示意參考 資料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台灣禽流感延燒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統計,截至2023年12月全台養禽場因禽流感已撲殺885,930隻家禽。

2023年3月彰化縣大城鄉一場蛋中雞場再次感染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動防所前往撲殺清場及消毒,共撲殺8011隻蛋中雞。彰化縣政府提供
2023年3月彰化縣大城鄉一場蛋中雞場再次感染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動防所前往撲殺清場及消毒,共撲殺8011隻蛋中雞。彰化縣政府提供

動物福利是人類邁向永續的關鍵動力


面對人畜共通傳染病引發的全球公衛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環境規劃署(UNEP)四大組織首度合作,嚴正呼籲各國政府重視經濟動物福利,強調人、動物、植物與環境生態的「健康一體」。

WOAH更於今(2024)年二月發布〈動物福利願景聲明〉,指出經濟動物福利是人類邁向永續的關鍵動力,對全球造成巨大的影響。WOAH強調,良好的經濟動物福利有助於降低動物和人類的公共健康風險,包含提升抗生素耐藥性,並使食品生產更永續。

隨著消費市場驅動,經濟動物福利更是國際合作與貿易的必要條件以及國力的展現。好的動物福利不僅代表動物的生活品質、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也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疫病風險,在全球經濟中更具競爭力。


台灣政府缺乏明確的格子籠落日政策及期程

農業部至今只有斷續零碎、點綴式的措施:

2014年公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
2015年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法新增「有中央農業主管機關公告之生產系統者,應標示生產系統」,同年修訂辦理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辦法增列符合「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的蛋農可申請低利貸款。
2022年1月1日起生鮮洗選雞蛋須標示包含有機、放牧、平飼、豐富籠及格子籠的生產系統。

政府一天不宣布廢除格子籠轉型期程及配套措施,蛋農就觀望一天,民眾就面臨蛋荒及健康風險的一天。



對動物福利的真相 不能無動於衷

過去動物自由活動在田園、農場的美好景象已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大量生產包括豬牛羊雞鴨鵝等畜禽的集約化、工廠化養殖,剝奪活生生動物的天性展現與需求,是對動物最殘忍的產業。

以《動物解放》 Animal Liberation (1975)一書聞名的澳洲動物解放運動活動家、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來台的一次演講中聽眾問到,是否該對我們的孩子據實以告「我們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 即使是非常殘忍的。」他回答:「要讓孩子們知道真相,我們不能無動於衷。」

不忍見血腥和痛苦,是文明進步的象徵,人類極度仰賴動物供給日常,改善在殘酷、暴力中終結生命的動物處境,支持友善農業,可以讓餐桌更永續和人道。



「禁止籠養運動」在歐洲獲廣大公民的支持

歐盟在2012年已全面廢除格子籠,2019年「禁止籠養運動」更在歐洲獲得89%公民的支持,他們關心農場動物的福利,希望看到更高的標準,60%願意為這種生產方式的產品支付更多費用。

在收到超過一百萬人簽署的請願書後,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6月30日宣佈 將提出法案,預計在2027年進一步淘汰所有不人道的籠養系統,擴及的物種包含蛋雞、肉雞、母豬、仔牛、兔子、鵪鶉、鴨子及鵝,同時提供各項補貼協助農民轉型。

但強大的農業遊說團體猛烈抵制,一場精心策劃的運動向歐盟官員施壓,要求他們放棄這些改革,這迫使2027年所有經濟動物全面廢籠的立法受到擱置。預期下(6)月歐盟議會改選後,新一波的社會對話與政策討論就會展開。

雖然動物解放之路漫長而艱困,但國際共識已然成熟,台灣政府應積極制定具體轉型政策改善農場動物福利,不能再落後永續發展和蒙蔽道德良知,消極默許對其他物種的殘忍,增加食品安全、人畜共通疾病的風險。



教育應培養對動物的關懷

食農教育法已經納入動物福利,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對動物的關懷,在乎動物的生命與生活品質,有助於尊重生命更普遍深入整個社會。儘管「動物福利」對多數人是陌生的,但藉由去年這麼深刻的雞蛋集體記憶,我們可以想一想,如何不再束縛另一個生命的全部來服務人類的自我中心。動物、環境與人類「健康一體、福利一體」(One Health, One Welfare),虐待動物、破壞環境,終將導致大自然的反撲,不要忘了新冠病毒將我們困在三年的疫情裡。




視覺故事 / 董谷音
視覺協力 / 陳志儒、薛羽涵
插畫 / 阿鄉
文字核閱 / 李彥民
資料來源 /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he Guardian、BBC、Lighthouse Reports、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監製 / 蕭衡倩、范凌嘉、王茂臻、林修全
製作單位 / 聯合報新聞部視覺設計中心

2024.05.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