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產1.3萬噸農業塑膠膜
中央積極推動回收
但記者直擊全台亂象

有農民焚燒及掩埋農膜
汙染土壤與地下水
若夾雜含氯物質
將燒出「世紀之毒」戴奧辛

農膜回收也做半套
環保蟑螂違法丟棄
合法廠商不願收取
堆置清潔隊無處可去

農膜如何衍生「黑魔法」?
我們走進8縣市現場
還原廢棄物失控的真相

農膜是什麼? 需要回收嗎?

農民種植作物時會使用「農業用塑膠膜」,其中又以舖在地面的「地膜」占最大宗。「地膜」功能為抑制雜草生長、保濕及保溫,廣泛用於鳳梨、西瓜、草莓、小番茄等作物,也是本專題探討焦點,下文統稱「農膜」。

農膜材質多為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類似坊間常見的大尺寸黑色垃圾袋。農膜並非「公告應回收廢棄物」,但因使用量巨大,農業部及環境部近年推廣農膜回收三原則,鼓勵農民將其回收再利用,因此清潔隊的一般垃圾車不收取農膜。

然而,全台缺乏統一的農膜回收機制,加上產出時間不定、產地分散又夾雜泥沙,導致回收業者不願收取,多數農民自行「處理」而衍生亂象。


苗栗大湖草莓農民使用農膜防止雜草。

苗栗大湖草莓農民使用農膜防止雜草。



哪些作物使用農膜?

記者踏查的農膜產生地

資料來源:記者採訪


正確與錯誤:調查發現的廢棄農膜處理流程

資料來源:農業部農糧署、記者採訪

亂象一:溪邊焚燒

直擊燒農膜釀空汙
恐產生世紀之毒

「塑膠布收一收,載去那邊燒掉啊!」屏東縣車城鄉溫泉區四重溪畔,全台知名「冬季西瓜」的產季已結束,一名農夫站在田埂指著遠處說,收起農膜後,因鄉公所與清潔隊未協助清運,他便載去附近的「垃圾場」偷偷燒掉。

他口中的「垃圾場」就在一處斜坡上,記者直擊,現場棄置硫酸銨肥料袋等農業廢棄物,地面因焚燒廢棄農膜而斑駁焦黑,散佈黑色碎屑,還可見大量未完全燃燒的農膜,空氣飄著化學味。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做法並非個案:記者走訪8縣市11鄉鎮調查發現,在人煙罕至的中部烏溪與濁水溪邊,許多農民同樣放一把火,將農膜燒成灰燼。

濁水溪邊的雲林縣二崙鄉,一名西瓜老農坦承,農膜無法分解又難以回收,所以集中燒掉,「火要小一點,如果燒得很大煙,環保局當然會來抓。燒完會黑黑的,變成灰啊!」該地防汛道路和鄉間小路已成農業廢棄物的垃圾場,堆置肥料袋及大小瓶罐,地面殘留焚燒農膜的焦黑痕跡。

環團「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農膜混摻其他種類廢塑膠及泥土,若有含氯物質,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戴奧辛」(dioxin)。戴奧辛是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的一級致癌物,人體呼吸或飲食攝入後難以排出,有「世紀之毒」惡名。

他進一步分析:「農膜混雜泥土,可能因為兩者熱值相差很多,它會不完全燃燒,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毒性物質,造成空汙。」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分析,若農膜材質是「聚氯乙烯」(PVC),加上不完全燃燒就會產生戴奧辛。他說,戴奧辛主要來自工業製程中未管控的廢棄物燃燒,容易累積在食物鏈,會存於動物脂肪組織,也有遺傳毒性,間接傷害細胞DNA。

顏宗海表示:「戴奧辛短期高量暴露,會引起皮膚病變及肝功能異常;長期低量暴露,會引發惡性腫瘤、免疫力異常、流產等。」


※照片點擊左右看更多

屏東車城四重溪附近一處山坡,棄置大量農業廢棄物,包括未完全燃燒的農膜。

雲林二崙鄉間小路成為農業廢棄物的垃圾場,堆置肥料袋和瓶罐。

雲林二崙鄉間小路殘留焚燒農膜的焦黑痕跡,不遠處就是西瓜田。



另一焚燒路徑:偷丟垃圾車 送進焚化爐

除了露天焚燒外,有些不願回收農膜的農民,則將其分拆成較小體積,「藏」進垃圾袋,直接扔入清潔隊的一般垃圾車;這些可循環利用的塑膠膜,最後將進入焚化爐,同樣走向燒毀命運。

高雄市美濃區一名種植胡瓜的農民說,若一次丟棄所有農膜,會遭到清潔隊拒收,因此會將少量農膜塞進大袋子,「包裝好,像丟垃圾一樣每天丟一點」。

當地農業組織人士也說,小番茄、四季豆等作物都用農膜,部分農民會將其「化整為零」送上垃圾車:「這次丟一包,明天丟兩包,這條清運路線丟一包,那條線丟一包;因為綁在大垃圾袋裡面,清潔隊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是私底下的默契。」

他表示,近年官方宣導回收,一些守規定的農民會自行將農膜,載運至附近的民間再利用機構回收。然而,部分回收廠收取標準嚴格,要求清洗非常乾淨,導致農民必須特別雇工清除沙土,降低回收意願。

他直言,農膜問題長期困擾美濃,但農業部門未積極處理,而環保單位將心力投注於工業廢棄物,「農膜對他們來講是小事,對農民卻是大事。」


農膜長期困擾高雄美濃平原。照片為美濃農民。

農膜長期困擾高雄美濃平原。照片為美濃農民。

走訪高雄重要農產區美濃平原,可見農地旁暫置一袋袋的廢棄農膜。

走訪高雄重要農產區美濃平原,可見農地旁暫置一袋袋的廢棄農膜。


環境部:焚燒農膜可開罰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循環處理組組長陳俊融表示,燃燒農膜勢必造成空氣汙染和臭味,「我們不希望農民用露天燃燒方式,來處理農業剩餘資材」。他提醒,將農膜棄置路邊,若有雜質汙染地面或有礙環境衛生,可依《廢棄物清理法》第27條處罰行為人,處1200元以上至6000元以下罰鍰。

他指出,農民可能覺得回收較費工,因此便宜行事焚燒農膜;如果農民依照正確原則回收,其實農膜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還是要加強宣傳,不要讓農民露天焚燒」。

亂象二:埋入農地

鳳梨農膜埋入田地
專家憂食安疑慮

500多公頃的廣闊農地上,台南市關廟區盛產鮮甜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是全台最大鳳梨產地之一;然而,這裡也埋藏著不為人知的汙染未爆彈,根源就是農民廣泛使用的塑膠膜。

今年初,關廟一名老農帶領記者,走訪正在休耕、尚未栽種鳳梨的農地,只見地面散佈大小不一的黑色碎片,許多已深埋土中。他拿起碎片嘆道:「你看,十幾年前我種植用的塑膠布,現在還有!分解不了,要拿掉真的很困難!」

記者納悶問「為何不拉起農膜回收」,他解釋說,因鳳梨體積較大又生長於地面,農膜會被鳳梨株「壓住」而難以拔除,所以農民在採收之後,會用曳引機將其「絞碎」埋入土中。

另一作法則是出動怪手「翻土」,將不要的鳳梨殘株與塑膠布「攪拌」,掩埋至一公尺深的底層,再將底層新土翻攪上來,曝曬殺菌;經過一輪輪產季,土壤反覆翻攪,就埋入了大量塑膠碎片。

十年來,他埋入超過100條320公尺長的農膜,坦承這樣會傷害土地,「用曳引機可以破碎,但地下一定會殘留汙染,把它埋下去就不可能拿起來了。農民也沒辦法,只能這樣做,黑布不可能不用啊!」


關廟一名農民帶記者走訪農地,說明塑膠膜難以在土地分解。

關廟一名農民帶記者走訪農地,說明塑膠膜難以在土地分解。

關廟鳳梨農民普遍將農膜埋進田地。

關廟鳳梨農民普遍將農膜埋進田地。


記者實地調查更發現,在其他鳳梨產地如屏東枋寮與彰化芬園,農民也普遍不回收農膜,而是直接埋入土中。

關廟某農產組織一名人士分析,當地缺乏農膜回收機制,且鳳梨廢農膜的回收難度,遠高於北部的草莓,「農膜拉不起來,就算拉起來也難以清理乾淨」,所以沒人做回收,除非政府對農民提供補貼,否則缺乏回收誘因。



前人亂埋 老農怨台糖漠視

除了鳳梨之外,其他作物的農民,也會將廢棄農膜埋入土中。

以枋寮屏南工業區旁一塊農地為例,一位蔡姓老農向記者抱怨,他多年前跟台糖租地耕作,但接手後發現,之前種植香蕉的農民離開時,並未將農膜清理乾淨,至今土壤仍夾雜塑膠碎屑,令他相當困擾,只能「撿一片算一片」。

枋寮同樣沒有農膜回收機制。這名老農無奈地說:「台糖沒有叫他們清理(再離開),塑膠十年了還是這樣,它會破碎但不會腐爛,對土地是一種傷害。」

對於掩埋亂象,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李協昌科長坦言,「這當然是不對且不允許的行為」,農膜會逐漸裂解為碎片或「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影響土壤結構,損害農田也可能危害人體健康;該署持續輔導地方農政單位,加強宣導不得隨意棄置農膜以及回收三原則,以利後端機構處理。


※照片點擊左右看更多

彰化芬園鳳梨田殘留大量農膜碎片。

枋寮蔡姓老農說,之前租地的農民未將農膜清理乾淨,至今土壤仍夾雜塑膠碎片。

彰化芬園鳳梨田殘留大量農膜碎片。



塑膠微粒汙染如慢性中毒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指出,農膜使用初期能提高產量,因此全球使用量持續增加,每年超過200萬公噸,但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後產量反而減少,甚至影響環境與人體健康。

林耀東分析,農膜埋入地面後可能破碎成小於5公厘的塑膠微粒,不只存在土壤表層,更會被水帶往深層,甚至進入地下水系統,流佈至整個生態圈。

他指出農膜危害的四大階段:隨著時間推移,塑膠微粒汙染可能逐步影響土壤健康、作物產量與生物多樣性,最後累積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體。

林耀東認為,塑膠微粒終將透過水或根圈跑到植物,以後將遍布全世界的土壤,「這是慢性中毒,就像二仁溪汙染,等我們發現有問題時,已經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破壞及影響,到時就無法挽回了」。


專家籲檢驗土壤蔬果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名譽教授駱尚廉指出,農膜絞碎混入土中,勢必影響土壤的保水能力、肥力及微生物生態系,甚至影響蔬果根部生長;若農膜在製程中,加入硬脂酸鉛、硬脂酸鎘等填充物,「在風吹雨淋侵蝕下,鎘和鉛這類汙染物可能就會釋出到土壤」。

駱尚廉說,民眾可能會擔心土壤含有塑膠物質,是否造成蔬果食安問題,呼籲食安及農政單位要做土壤和蔬果檢驗,「超過濃度要評估危害性,發現不行,馬上就要公告,禁止這塊地區的蔬果食用」。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目前無法確認塑膠微粒或更小的「奈米塑膠微粒」(nanoplastics),是否會汙染農產品,但是土壤中的塑膠微粒若汙染地下水,就會有食安疑慮。他強調:「國內外研究指出,塑膠微粒會汙染到水源,河川、海洋裡面有塑膠微粒,會進入魚的身體、食物鏈和我們人體。」

他強調,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證實,奈米塑膠微粒是有毒性的,「我們知道它對人體有危害,但是目前醫學了解不多,不知道會造成什麼器官傷害,或是否增加癌症風險」。


亂象三:回收破功

獨家揭露環保蟑螂
苗栗農膜丟棄台中

農業廢棄物亂象不只焚燒與掩埋。本報調查發現,農膜回收的後端清運,因缺乏配套而一團混亂──以盛產草莓的苗栗為例,農民與清潔隊配合政策回收廢棄農膜,接手的回收業者卻將其違法棄置,形成「回收做半套」荒謬現象。

本報獨家掌握,中北部檢警前年起偵辦一起廢棄物案件,發現一間苗栗塑膠回收廠商,涉嫌以「無償收受」方式,幫大湖鄉、獅潭鄉、銅鑼鄉及南投國姓鄉等6鄉鎮,清運廢棄農膜,收取後卻未妥善回收再製,又將農膜與其他廢塑膠,違法棄置在台中龍井一處廠房空地而遭檢舉。

檢警發現,該廠商未持有合法的「再利用機構」許可證,而是一間「無牌」回收業者,依法不能收取廢棄物。檢警指出:「廠商覺得有利可圖就先去收農膜,打算粉碎做成塑膠粒,卻發現設備不到位而無力處理,便將廢棄物棄置在承租廠房;工廠地主也很為難,中南部很多這類廠房蟑螂案子。」

記者日前走訪棄置地點,現場仍堆滿各類廢塑膠,包括農民常用的黑色農膜與抑草蓆;該處鄰近人煙稀少的「山腳大排水」及農田,且一旁是交通便利的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利於非法傾倒廢棄物。


※照片點擊左右看更多

台中龍井一處廠房空地,遭棄置農膜等塑膠廢棄物,一旁就是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

回收業者違法棄置的農膜和抑草蓆。


好意來載農膜的「陳太太」 竟是無牌業者

「那時候,陳太太好意來這裡看,說可以幫忙載走草莓農膜,而且免運費,我們都很開心啊!」苗栗縣獅潭鄉公所清潔隊隊長林淑美,向記者描述兩年前的事發過程,她提到的好心人「陳太太」就是棄置農膜的回收業者。

林淑美解釋,清潔隊當時配合政策,協助將農民收起的農膜,載運至清潔隊場地「暫置」;陳太太主動接洽詢問,定期開著抓斗車來載走農膜,「她會填寫過磅單,一切都很合理」,清潔隊未察覺異狀。

她坦言,各鄉鎮很苦惱如何處理農膜,能夠有去化管道,當然樂意交給廠商,沒想到卻出事。

檢警分析,一般廢塑膠只要打碎即可利用,而農膜較髒,需要清洗再粉碎,「但政府沒有提供場地讓農民清洗,就急著交給廠商,也不知道後端(工廠)有沒有能力處理,造成另一個問題」。

偵辦人員批評,政府缺乏統一的農膜回收政策及配套,也未嚴格審核回收廠商資格,呼籲農業部與環境部積極處理問題,改善去化管道。

「沒有完善的一條龍措施,有效處理這些東西,只是將皮球丟給回收業者,最後它一定會亂丟在某個地方」,他強調。


苗栗獅潭清潔隊隊長林淑美,帶領記者走訪農膜暫置場地。

苗栗獅潭清潔隊隊長林淑美,帶領記者走訪農膜暫置場地。


清潔隊難以去化 大量堆置

此案爆發後,當初委託「陳太太」清運農膜的苗栗4鄉鎮,包括大湖、銅鑼、後龍及獅潭,由於原先清運管道消失,近兩年皆遭遇去化困難、農膜堆置的窘境,直至今年仍未完全清除,陷入回收「斷鍊」危機。

大湖是全國最大草莓產地,每年使用240公噸農膜,重量相當於60頭亞洲象;近年農民配合政策,會在產季結束後將農膜拉起集中放置,由鄉公所清潔隊協助清運,「暫置」在清潔隊場地,堪稱全國回收機制最妥善的鄉鎮。

只是,前端做好回收,後端卻無法將農膜去化,形成「有回收沒利用」情況。

今年初,記者走訪大湖清潔隊的垃圾場,赫然發現大量廢棄農膜與澆水塑膠管,露天堆置成一座小山,無法找到廠商清運。剛就任清潔隊長的胡國樑無奈地說,早在他上任前,過往兩年的農膜已大量堆置,目前鄉公所正接洽兩間再利用業者,盼盡快去化。


大湖清潔隊的垃圾場,露天堆置廢棄農膜與澆水塑膠管。

大湖清潔隊的垃圾場,露天堆置廢棄農膜與澆水塑膠管。

大湖的廢棄農膜堆成小山。

大湖的廢棄農膜堆成小山。

大湖草莓農民大量使用農膜,並且配合政府回收。

大湖草莓農民大量使用農膜,並且配合政府回收。

去化卡關主因:廠商收費但地方沒編列預算

比鄰大湖的銅鑼,每年冬天盛產的杭菊也會使用農膜,清潔隊近兩年協助農民回收逾62公噸。受「陳太太」案件影響,清潔隊過去兩年「暫置」大量農膜,許多塑膠布經過風吹雨淋,發生氧化作用而破碎。

清潔隊長李月香無奈地說:「苗栗的農膜去化管道塞住了。案子發生後,我們一直在尋找回收廠商,但是他們都要收費。清潔隊只是協助農民回收,沒有編列預算,怎麼可能繳納費用?我們幫助農民,卻造成後端去處的問題。

換言之,除非有廠商願意「免費」回收,清潔隊才會交給它們處理;若找不到這種廠商,農膜就會暫置在清潔隊。

希望中央如何幫助地方?李月香直言,「其他廢棄物,像是廢輪胎有回收機制,但是農膜沒有,造成無法去化,農民求助無門,只能一直往清潔隊丟」;她盼望中央建立去化管道,增加回收廠商。


銅鑼鄉清潔隊員無奈地說,近兩年農膜大量堆置。

銅鑼鄉清潔隊員無奈地說,近兩年農膜大量堆置。

銅鑼清潔隊暫置的農膜,在風吹雨淋下破碎。

銅鑼清潔隊暫置的農膜,在風吹雨淋下破碎。

業界:處理成本高 願回收者不到5家

看見清潔隊困境後,我們轉而詢問位於屏東、合法設立的塑膠再利用機構「高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瞭解業界想法。

高嘉環保是少數長期收取農膜的廠商,每年處理700至1000公噸,製成再生塑膠粒,其總經理洪宗柏指出,多數塑膠廠商不願收取農膜,原因是對機械損耗大、處理成本高,且農膜有季節性,「回收量能不穩定,工廠不可能一下開工,一下停工」。

洪宗柏坦言,高嘉處理農膜的利潤不多,「是幫政府和農民做一些事」。他估計,全國願意收取農膜的廠商可能少於5家,因此有回收商會特地從花蓮、宜蘭、苗栗、嘉義等地,載送農膜至高嘉,「周遭的廠商不願意收,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理,只好送來這裡」。

「公有地堆置農膜,會衍生環境衛生問題。」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名譽教授駱尚廉指出,塑膠廢棄物不應露天堆置,由於沒有鋪面和截水溝,一旦下雨,滲出物就往土壤滲透,造成永久汙染,也會孳生蚊蠅與老鼠。

他建議,苗栗縣應編列公務預算並發包,看有沒有廠商願意來清運農膜,「宣布招標就有人來做了,要有誘因啊,你不能說錢少少的,人家是做了半天(處理農膜)自找麻煩」。


亂象解方

農膜強制回收?
官民看法分歧

農膜亂象如何解決?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直言,對於回收運作不良的廢棄物,「政府應該要介入」。

他建議環境部,比照現有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制度,將農膜列為「公告應回收廢棄物」,要求農膜生產者繳一筆費用,再將這些錢補貼給後端的塑膠處理業者,彌補他們的處理成本。

謝和霖解釋:「將它公告應回收,由生產者付費,生產者就會把這個成本,轉嫁到農民身上,那農民就不會亂丟了,也會要求農民把農膜清乾淨。」

他認為,最理想的回收方式,應是農民在使用農膜後,可以用「變賣」方式去回收農膜,這可以增加回收誘因,也是成立資源回收基金的目的。

苗栗獅潭鄉公所清潔隊長林淑美也認為,生產農膜的產業,應要協助回收,「你廠商賺了錢,是不是也要兼具回收的功能?最後問題丟給清潔隊,我們怎麼辦?」

不過,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循環處理組組長陳俊融回應,暫時沒有考慮將農膜納入公告應回收廢棄物,「目前還沒有急迫性,它運作的回收體系,在政府輔導和地方執行下,應該可以讓問題慢慢降低」。

儘管塑膠業界指出,願意處理農膜的廠商很少,但是陳俊融強調,該署統計全台共有43家再利用業者,有意願和能力收取廢棄農膜,最大再利用量能達到3.6萬公噸,遠大於農膜每年1.3萬公噸的產出,足以應付其回收處理。

他表示,過去確實因農膜有雜質,後端再利用業者不願回收,但若農民妥善清理沙土,廠商應會收取,「現在對於這些塑膠二次料的需求很強勁,所以如果可以增加廠商的料源,當然他們非常樂意協助」。


全台許多農民栽種蔬果時會使用農膜。圖為苗栗大湖草莓園。

全台許多農民栽種蔬果時會使用農膜。圖為苗栗大湖草莓園。


政府推農膜回收機補助 有農友響應但數量仍少

另一方面,農業部農糧署與地方政府合作,近年在全台舉辦21場農膜回收宣導講習會,向農友宣導農膜回收三原則,也放寬農業用地容許使用,由該署輔導建置「廢農膜清洗循環場域」,加強農膜「前處理」並回收珍貴土壤資源,回歸農田永續利用。

農糧署農業資源組李協昌科長強調,該署積極推廣「農膜回收機」,針對購買回收機的農友或農民團體,提供經費補助,截至去年底共補助9台,協助桃園、苗栗和南投農民購買。

以南投國姓鄉為例,草莓農友陳諺宏和產銷班響應政策,合購一台要價16萬元的農膜回收機,因農糧署與縣政府提供補助,農民僅支付4萬元。

陳諺宏說,老一輩農民不想花錢買機器,但他認為回收機是省力而有效率的工具,可將農膜清理乾淨,「農村已經沒有人了,所以我支持回收機,它可以節省人力和時間」。

但他盼望,政府能與回收業者協商,訂出「一條龍」的回收機制,以及統一的農膜清潔標準,以利農民配合回收。


南投國姓草莓農友陳諺宏和產銷班合購農膜回收機。

南投國姓草莓農友陳諺宏和產銷班合購農膜回收機。

農糧署近年推廣「農膜回收機」,在南投國姓舉辦示範會。

農糧署近年推廣「農膜回收機」,在南投國姓舉辦示範會。

甘蔗渣變身友善農膜 可在土壤分解

要解決農膜汙染與回收問題,從源頭減少使用量,可能是另一解方。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指出:「你要回收農膜,最多也只能做到50%,至於禁止農膜使用,在實務和法規上都很難做到。那我們有沒有辦法利用它?乾脆讓它回歸大地。」

因此,他與研究團隊使用米糠、甘蔗渣、雞羽毛、牡蠣殼等農業剩餘物作為原料,研發「高值化智慧環境友善多功能型地膜」,不僅能抑制雜草和保濕,使用後可在土壤分解,做為天然肥份及碳蓄存,提升土壤健康及生物多樣性。

他強調,過往稱為農業廢棄物的甘蔗渣或稻稈,其實都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透過新技術,更可將含有氮的雞羽毛變成顆粒,成為土壤肥料來源,提升作物產量2.88%與土壤碳蓄存量1.17%。林耀東說,正詢問企業合作意願,盼未來將其量產推廣到國際。

此外,其實在農膜問世之前,一些農民是使用「稻草」覆蓋地面,同樣能夠防止雜草並減少使用塑膠。

彰化芬園種植金鑽鳳梨的曹姓老農,表示當地農民「百分之九十九」將塑膠膜攪拌入土,但他則採無毒耕作,不使用農藥,更以稻草取代農膜。

他說,農膜埋在土壤是不好的,「嘴巴塞住了,土壤吃什麼?它就沒辦法呼吸」,因此他反璞歸真,以古早方式鋪墊稻草,盼從源頭減少使用量,友善對待土地。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林耀東研發可分解農膜。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林耀東研發可分解農膜。

彰化芬園曹姓農民以稻草取代塑膠膜,友善對待土地。

彰化芬園曹姓農民以稻草取代塑膠膜,友善對待土地。


採訪撰稿/林奐成
攝影/林奐成
統籌製作/林奐成、洪欣慈
視覺設計/陳志儒
監製/蕭衡倩、林秀姿、董谷音、潘如瑩
製作單位/聯合報新聞部

2024.04.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