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窗

跨域死角/挑戰學術研究 跨學科博士原訂出路一夕崩解

航空工程學士、中國文學博士吳長青,自稱是「二轉」的學術人,47歲取得國立大學中文博士學位後,投了一年的大學教職屢屢碰壁。圖/吳長青提供
航空工程學士、中國文學博士吳長青,自稱是「二轉」的學術人,47歲取得國立大學中文博士學位後,投了一年的大學教職屢屢碰壁。圖/吳長青提供

跨域博士吳長青,從航太跳到中文再轉戰電機,他歷經畢業訴訟爭議,原訂出路、婚姻都走向崩解,47歲取得國立大學中文博士學位後,投了一年的大學教職屢屢碰壁,今年他考取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博士班。跨域是開創新局?還是更易卡在夾縫中?這位「二轉」學術人有深刻領悟。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7/20前訂閱享優惠$880/13個月
抽韓星同款萬元行李箱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7/20前訂閱享優惠$880/13個月
抽韓星同款萬元行李箱

系列文章

在台灣做跨領域研究需要極大的勇氣,跨領域研究經常落入「沒人看得懂 → 沒人敢支持」的死角。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跨域死角/文史哲學術審查荒謬 學科邊界研究存在偏見

學術界、國科會鼓勵跨領域研究,但當研究落在學科邊界時,卻缺乏公平專業的審查制度,跨領域研究經常落入「沒人看得懂 → 沒人敢支持」的死角,從GIS被寫成GPS,到對主持人年齡的情緒性攻擊,誤解與偏見不斷上演;台大前校長管中閔認為,創新或突破性研究要能得到發展,「容錯」是必要條件。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