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1.8兆美元太空商機:食衣住行產業全包 超乎想像

2035年太空經濟規模將到達1.8兆美元,年均成長率遠高於全球GDP成長速度;各國每年發射上百顆國防衛星,用於偵察、通訊,又以中國和美國最多,地緣衝突從地表延伸到宇宙。聯合報數位版每周推出《解密太空》系列,帶讀者理解新太空時代全貌,以及台灣在全球太空布局中,將扮演什麼角色。
今年4月14日,樂壇天后凱蒂佩芮(Katy Perry)搭乘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旗下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火箭,過程約11分鐘,成為史上首位登上太空的歌手,不僅標誌著60多年來首次全女性太空飛行,也為太空旅行開啟嶄新一頁,太空朝商業化、民生化更邁進一步。
從天空到地面,太空如今正重塑全球產業,成為政府、企業相競投入的新興戰場。世界經濟論壇與調研機構麥肯錫預測,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成長近三倍,成為1.8兆美元的市場,其中60%成長將來自供應鏈和運輸、食品和飲料、國防、零售和消費、數位通訊等五大領域,除了傳統太空硬體與服務供應商,各行各業都正在太空中找尋商機、設法從中獲益。
火箭、衛星等基建 撐起太空經濟逾半商機
太空經濟可分為核心骨幹產業,以及延伸出的商業應用兩大面向。包括火箭、太空梭、繞行地球的衛星等硬體和基礎設施,以及地面上的控制中心、衛星接收站與資料處理系統等設備和軟體,都屬於支撐整體太空經濟的骨幹。世界經濟論壇與調研機構麥肯錫估計,2023年相關硬體產業總值約3300億美元,占全球太空經濟的一半以上。
相關硬體也是擅長量產、具有代工能力基礎的台廠利基所在。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自馬斯克旗下SpaceX大量發射衛星後,衛星進入量產時代,從飛上天的酬載到地面設備需求都大增。台灣優勢是半導體業很強,加上量產能力全球數一數二,衛星設計又恰好正從傳統電路走向晶片化,是台灣未來機會,許多電子大廠前兩年或許還在觀望,現在都察覺到趨勢、開始接到訂單,「預計今年產業會更加熱絡」。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莊智清表示,過去太空多仰賴單一大型衛星完成多項任務,現在正逐漸被多顆小型衛星「分工合作」的星系模式所取代,不僅大幅降低成本與技術門檻,也縮短開周期,如今全球每年動輒發射上千顆衛星、參與相關計畫的國家逾80個,顯示太空產業正加速邁向平民化與規模化,產業鏈持續擴張中。
此外,衛星製造與火箭發射頻率增加,也將進一步帶動發射基地與載具的營運收入,預估將從2023年的130億美元,增至2035年320億美元,漲幅高達146%。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為例,每逢火箭發射日都會吸引大批觀光人潮;美國太空總署(NASA)報告指出,2023年甘迺迪太空中心為佛州間接創造高達93.6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類似場景未來也有機會在台灣上演。日前國科會宣布,台灣首座國家火箭發射場將落腳於屏東縣滿州鄉九棚村。國家太空中心太空政策法制組組長江俊儒指出,火箭發射與地球自轉有關,越靠近赤道成本越低,台灣地理條件優越,加上東邊緊鄰太平洋、對周邊國家影響較小,有利於促進國際合作。未來國家發射場將不只提供發射服務,計畫串聯太空產業鏈打造太空村,結合生態旅遊與火箭觀光,進一步帶動地方發展。
供應鏈廣泛 影響層面擴及食衣住行
隨著太空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從太空延伸出來的民生應用也開始發展出穩定商業模式。通訊是最主要的收益來源,預估從2023年的1330億美元,增至2035年的2180億美元。除了星鏈(Starlink)、亞馬遜Kuiper等大型衛星星系計畫加速部署、衛星通訊覆蓋範圍擴大,衛星提供的定位、導航與授時(PNT)服務也具高度應用潛力,預計未來每年將透過晶片整合進30億台設備中,包含重型機具、智慧型手機,以及運動手錶等穿戴式裝置。
此外,供應鏈與運輸、食品與飲料、零售與消費品、數位通訊等產業,也都是未來太空經濟發展重點。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2024年共同發布的報告預測,太空延伸應用的成長速度預估將是火箭、衛星等基礎建設的1.5倍,未來會逐漸取代基礎建設,成為太空經濟的主要推力,占整體成長60%。
舉例而言,若沒有衛星定位與智慧型手機,Uber便無法提供媒合乘客與司機、即時導航等核心服務,更無從拓展至全球,類似技術也應用在物流配送、自動駕駛與供應鏈管理;隨著各國發射愈來愈頻繁,太空保險、處理報廢衛星的太空清掃業也正在崛起,針對太空垃圾的保險產品預估在2035年前問世。
太空「大航海時代」來臨 誰能找到新藍海?
太空旅遊更是受矚目的新興產業之一。日前凱蒂佩芮與另外5名女性展開短暫的太空之旅,在11分鐘的飛行中,體驗失重狀態並俯瞰地球美景。雖然該產業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根據預測,直到2035年,其市場規模將達每年40至60億美元。
各國研究機構也正在試圖從太空尋找解決地球問題、改善未來生活的解方。例如2024年,國際太空站針對癌症進行相關研究,太空人盧比歐(Frank Rubio)表示,懸浮在太空中的細胞結構更為清晰、純淨,尤其細胞老化速度加快,有助於縮短研究時程,提升抗癌藥物的開發效率。
過去NASA更曾在國際太空站上打造蔬菜生產系統(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成功在太空中種植萵苣、白菜、辣椒等新鮮蔬果,這項技術可應用在極端氣候地區,成為因應糧食危機的新解方。日系清酒品牌日前宣布要在太空中嘗試釀酒,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原料送上太空,打造首瓶「宇宙清酒」;另也有食品業者試驗培養肉品、甚至是火星風味餐點,開拓未來飲食新市場。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我會將現在比喻為太空的『大航海時代』,誰能挖到寶物、找出經濟效益是關鍵」,衛星元件光纖陀螺儀開發商、互宇向量執行長鍾宏彬表示,過去太空技術更迭速度很慢,因為沒有大量應用需求,也就沒有更迭動力,現在進入新的探索時代,太空有很多可能性,但最後還是考驗終端用戶有沒有需求、買不買帳,所謂的「太空經濟」哪些可以成形、具有經濟規模,還有許多觀察空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討論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