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首度通話 習點名台灣、川避談 台灣會成談判籌碼?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期首度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在美中關稅戰出現升溫態勢之際,雙方通話為新一輪經貿會談鋪墊出談判空間,但習明確提及台灣問題,川普卻隻字未提,雙邊談判將如何展開、台灣是否成為籌碼,備受矚目。
看點2:
甫落幕的香格里拉對話,美國與中國大陸皆有大動作,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Pete Hegseth)言詞強硬,中國大陸則是6年來首次未派國防部長與會,雙方檯面上看似針鋒相對,背後還有更深布局。
看點3:
南韓新任總統李在明4日就任,外交上首要面對關稅談判及韓美安全關係兩大挑戰,如何既滿足美國期待,又不得罪北京,還要確保南韓能保障國家安全、妥善應對北韓威脅與台海衝突,考驗李在明外交智慧。
川習在關稅戰升溫之際通話 台灣成經貿外唯一點名議題
美國總統川普5日晚間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上任後已知的首度通話,央視新聞稱,習近平「應約」與川普通話,川習雙方同意繼續落實日內瓦共識,盡快舉行新一輪經貿會談。川普通話後於社群網路「真實社群」發文表示,雙方通話約1小時30分鐘,獲得對兩國來說非常好的結果,接下來美中貿易代表將再度會面,並提及雙方的對話聚焦在貿易上,沒有討論到其他如俄烏戰爭、伊朗等議題。
央視新聞則報導,除了經貿議題,習近平再次向川普強調,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避免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不過,川普社群發文中並未提及台灣。習近平同時歡迎川普再次訪華,川普則表示誠摯感謝,並回邀習近平夫婦到美國。
背景:美中雙方5月在日內瓦達成關稅休戰90天的協議後,近期衝突再次升溫,美方指責中方未兌現放寬稀土出口管制的承諾,北京則批評華府限制關鍵噴射引擎零組件、晶片設計軟體出口、華為晶片使用,以及嚴控中國大陸學生簽證,讓全球投資人憂慮貿易休戰是否瀕臨破裂。
深度解析
•川普發文鋪陳-在川習通話之前,川普4日在社群上有一則貼文引發關注,川普貼文中稱他喜歡習近平,但習近平是「非常硬的人」(Very tough),要和他談成協議極其困難,一開始外界認為貼文可能與美中貿易談判受阻有關,但現在看來,川普的發文應是在鋪墊兩人通話,先向外界表達中國不是一個容易談判的對手,美國也需做相當的讓步,否則不太容易拿到美國想要的。
•回歸談判軌道-從意義上來講,川習通話不是從根本上改變兩國之間的關係,充其量是回到日內瓦協議軌道,讓兩邊可以重新就經貿問題開始協商。雙方在這次通話中都澄清和放軟了一些對方在意的議題,例如美國指控中國阻擋稀土出口,中方則回應因稀土是管制品,出口需經過審批,速度會變慢,貿易上若涉及國家安全才會審查;美國則在學生簽證議題上讓步,表態歡迎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雙方各退一步,談判才可能繼續。
•台灣被點名-這次通話,川普特別提到雙方沒有談到伊朗和烏克蘭,明顯是希望接下來美中談判主要針對經貿,不要牽涉太多其他議題,談判速度才能加快,但習近平還是對外提到了台灣問題,說法也和過去有所不同,特別提到少數台獨份子會把兩國拖入戰爭,是過去較少見的發言,明顯在暗示美國,若未來要談任何協議,台灣問題都會是非常重要、中國大陸目前最重視的因素。
對於美國而言,中國大陸如此明顯表態台灣議題重要性,可能會有兩種應對手法,一是知道這是中國的紅線,會特別施壓,另一則是將台灣納入雙方交易的一環,會如何發展還須觀察。
6年來首度未派防長出席香會 中國背後有兩層考慮
香格里拉對話日前閉幕,今年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交鋒成為關注焦點,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發表主題演說時對中態度強硬,稱中國構成的威脅真實存在、且迫在眉睫,並向印太盟友保證,美國將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盟友不會獨自面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和經濟施壓,被認為極度挑釁。
中國大陸外交部雖對美國在香格里拉對話上的談話表達強烈不滿和反對,但中方今年卻未派國防部長董軍出席香格里拉對話,只由中共國防大學副校長胡鋼鋒少將帶隊,為北京歷年參與香會層級最低的一次,也是從2019年以來,首度未派防長出席。不尋常的舉措,讓今年香格里拉對話氣氛格外耐人尋味。
背景:香格里拉由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主辦,自2002年起每年在新加坡舉行,是亞太地區重要安全論壇,旨在加深亞太國家在安全防務領域的討論與互信。參與論壇者包括各國國防部長、軍事首長與國防專家,印太戰略、台海、南海、朝鮮半島安全等區域安全議題,皆是近年論壇上討論重點。
深度解析
•中國背後盤算-香格里拉對話2002年剛開始舉辦時,中國認為這是西方設的局,目的是聚集各國國防部長、營造「天下圍中」氣氛,前幾年派的代表都較低階,了解情況但不實質參與;直到7、8年前態度轉向,為爭取話語權開始積極參與,與會的層級提高,也因此,這次中國大陸防長董軍缺席,才會讓各界感到訝異和失望。但就中國角度,背後有其全盤思考與布局。
中國第一層考慮是,目前中國在貿易上已經和美國針鋒相對,若再派高階的國防部長去,在安全和軍事上又和美國對峙,對整體情勢而言不是好事;第二層考量則是,中國現在每年也都會舉辦香山論壇,香山論壇中國是主場,邀請亞太國家的國防部長參與,北京現在更傾向在自己控制的場域來表達話語權。
不過,今年香格里拉對話時間點特殊,正好是美中在經貿和關稅對峙的時刻舉辦,中國選擇不派防長出席,可能是暫時性作為,未來是否會成為永久性政策,還需再觀望。
•美國發言意義-另一方面,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選擇在此時強硬,核心目的是要強調川普政府上任後,雖然美國在歐洲明顯戰略收縮,但美國認定的主要敵人是中國,對於整個印太地區安全承諾沒有改變。
不過赫塞斯的發言能否代表川普的政策走向,還是他的個人想法,目前各界仍有不同看法。到目前為止,美國總統川普對於亞洲事務還是沒有明確的政策表態,就算這次放話是川普授意,可能也是考量目前美中在經貿上仍僵持,希望在安全議題上刺一下中國大陸,同時向印太地區國家表達美國態度,暗示各國不要因此倒向中國大陸,該增加的國防預算也還是要增加,是這次香格里拉對話比較明確的訊息。
夾在美中之間 李在明如何安全度過外交「火場」
南韓6月3日舉行總統選舉,共同民主黨、進步派的李在明以49.42%得票率當選總統,並於4日在國會宣誓就職。李在明所屬的共同民主黨雖同時控制國會,但仍面臨國內政治分裂、經濟負成長,以及外交政策等諸多考驗,首要面對韓美關稅,以及在美國和中國兩大強權間尋求平衡的兩難。
華盛頓郵報引述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韓國研究主任車維德(Victor Cha)指出,「雖然南韓已度過戒嚴危機,但如今正從油鍋步入火場」,在南韓內部政治危機與美國總統川普對南韓的冷淡態度下,「韓美同盟正經歷一場悄無聲息的危機」。
深度解析
•李在明為何能勝-相較過去進步派和保守派勢均力敵,李在明此次勝選贏得算是不少,主要因素之一是保守勢力分裂。保守派這次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國民力量黨提名的金文洙,另一個是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李俊錫過去曾擔任國民力量黨魁,後來成立自己的政黨參選,金文洙和李俊錫加起來的得票率達49.49%,還略高於李在明,保守派票源分散,是促成李在明勝選原因之一。
金文洙和李俊錫無法整合有很多原因,一是李俊錫本身爭議大、失言多,曾在電視辯論會上發表引發年輕族群和婦女反感的言論,是南韓政治人物中的厭女代表;二是李俊錫本人也不願意,年僅40歲的他自認是年輕一代的政治領袖,不願與70多歲、代表上兩個世代的金文洙一起參選,想替自己爭取保守勢力未來領導人的角色,沒想到得票率僅8.34%,還不到可以領取政黨補助款的15%,讓他瀕臨破產。
•首要應戰關稅-李在明上任後首要挑戰是川普的關稅戰,先前各國如火如荼和美國談判時,南韓正陷入政治混亂期,錯失談判先機,現在要開始追上談判進度,勢必要作出蠻大讓步。對南韓而言最棘手的將是汽車和半導體,這兩大產業是美國的重點關稅對象,卻也是南韓的出口大宗,將是未來談判避無可避的難題。
美國和南韓之間現在除了關稅,還牽涉韓美安全關係。對美國而言,北韓已經不是亞洲最優先的布局考量,中國才是主要目標,選舉期間華爾街日報就曾有報導指出,4500位駐韓美軍會撤離南北韓38度線前線,轉移到關島。這件事美國軍方雖未證實,但若為真,對整體南韓安全將有重大影響,南韓要思考若美國將駐韓美軍調離,南韓要如何部署安全防禦。
•台海成南韓新難題-美國軍力調度對南韓而言還牽涉另一難題是,如果美國要將駐韓美軍抽離以因應台海衝突,南韓要怎麼反應?這是現在李在明碰到的最新挑戰,以前南韓只需要考慮如何和中國大陸或美國聯手,從軍事或外交減削北韓安全威脅,但現在南韓可能會被迫捲進台海衝突。
李在明在選舉期間多次被問到台海問題,他的說法都是要以國家利益考量;有媒體進一步問到,若台海發生戰爭,南韓會不會協防台灣?李在明則回應這是假設性問題,甚至稱要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才會思考此問題,明顯是在迴避。對李在明而言,這確實是一道很難回答的題目,如果和前總統尹錫悅一樣,秉持美日韓安保體系維護地區安全的原則,會得罪中國大陸;表態不協防又會得罪美國,兩邊為難。
南韓政治傳統上,保守派如尹錫悅立場較為親美,進步派如前總統文在寅、李在明則相對反美,較主張和北韓和解,以及與中國大陸維持友善關係、靠中國壓制北韓。李在明現在一方面要設法讓美國安心,他在選舉期間改口強調韓美同盟是南韓外交基礎,便是明顯示好;但同時,南韓將在下半年主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屆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定會到訪,將是南韓下半年外交重頭戲,如何在兩大國之間周旋,以及後續南韓是否會因關稅和美國產生摩擦、繼而改變外交立場,都是後續關注焦點。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