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怨與川普雙線逼宮 「令和米荒」恐成外交籌碼?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賴清德政府在520前後的言行,或反映出一種戰略上的收斂與自我節制,在美中緊張局勢稍見和緩的當下,避免讓台灣淪為摩擦焦點,顯然成為其首要考量。
看點2:
日本「令和米風暴」表面上是農業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技術問題,實則是日本內政與對美外交、農村票倉與城市民意、傳統保護與全球壓力之間的多重拉鋸。
看點3:
美國總統川普拒對俄羅斯施壓、願將談判主導權讓渡給梵蒂岡,不僅令歐洲措手不及,也使莫斯科得以在未受制裁加壓的情況下爭取更多戰略空間。
就職周年迴避兩岸議題 賴清德轉打安全牌
總統賴清德20日在就職周年談話中罕見地未提及中國與兩岸議題,直到回應媒體時才強調願意在對等尊嚴前提下,與中國大陸交流合作、透過對話取代對抗,與一年前的就職演說形成強烈對比,當時賴清德提到中國兩字高達7次。
對於外界質疑演說未提兩岸關係,府方人士解釋,因總統之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以及就職周年前夕有3場對外專訪,主題多數聚焦兩岸,也都有清楚向國人表達看法,所以不再特別提及。不過不少學者認為,背後原因可能與美中達成貿易降溫協議有關;也有分析指出,賴在敏感時機選擇冷處理兩岸議題,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
深度解析
賴清德針對兩岸議題語調明顯轉趨柔和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事實上,賴清德在520前接受的幾場媒體專訪,談到兩岸議題態度也有明顯轉變,較早接受《財訊》和《日本經濟新聞》訪談中,他仍維持一貫對中強硬的語氣;但越接近520,他在接受美國《敏迪選讀》與日本天團「嵐」成員櫻井翔的訪問時,措辭已顯得相對溫和,甚至以「大公司若欲併購小公司,應提出合理條件」的比喻形容兩岸互動,顯示政策語言上的轉向。
外界有觀察認為,這樣的改變可能是受到美方的勸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美國政府涉台人事尚未到位,國安會高層多數空缺,連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仍在參議院聽證階段;美國在台協會處長(AIT)台北辦事處長谷立言近期也未在台灣,因此美方是否真的透過官方管道對台施壓仍有疑問。
相對之下,賴政府「主動放軟」的可能性更高。台灣國安單位原本研判美中貿易戰有升溫風險,未料近期日內瓦談判進展順利,美國總統川普甚至公開表示希望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在目前美中關係試圖降溫的情況下,如果台灣主動強出頭、或者讓台灣問題成為美中領導人談話中的主要議題,反而對台灣不利。
賴清德選擇在520演說中迴避兩岸議題,可能是一種策略性調整,亦是在觀察北京反應的試探行為。中國大陸國台辦針對賴清德這次談話,基本上反應也是正面的,不僅未再像過去一樣直接點名,且表示願與台灣各黨派對話,未明確排除民進黨,顯示雙方可能都在尋求某種降溫的空間。
此外,美國學界近期也出現政策風向上的微妙變化。繼《外交政策》刊文呼籲美方應對台灣「加強約束」後,史丹佛大學學者梅惠琳亦在媒體撰文,主張美國應回歸「戰略模糊」政策。些學術界的聲音,儘管尚非官方立場,卻往往是政策調整的前兆,值得密切關注。
民怨升溫、在野逼宮 米價風暴撼動石破政權
在日本鬧米荒、米價飆升之際,因發表「沒買過米」、「家裡米多到可以賣」等言論遭各界撻伐的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21日向日本首相石破茂請辭獲准,成為石破內閣去年10月成立以來首位辭職的內閣官員,農相一職由前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接替。
石破茂原堅持留任江藤拓,豈料在野黨迅速集結準備發動不信任案,鑑於自民黨在眾議院僅靠聯合執政維持多數,石破茂才緊急撤換農林大臣,慢半拍的應對也遭批評「輕視國民感情」,恐拖累接下來訂於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根據共同社調查,石破茂支持率屢探新低,最新民調為27.4%,低於一個月前的32.6%,不支持率為55.1%,反映出民眾對政府表現的不滿情緒正在加深。
深度解析
這場白米危機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內外交錯、多重矛盾疊加的結果。在日本國內,政府的農業政策一直試圖讓米價維持在一個「不高不低」的水平,因為米價過低會打擊農民、動搖自民黨在農村的鐵票根基;過高則傷及消費者,造成民怨,甚至可能推高整體物價,引發通膨問題。
為了在進口與本地稻米生產之間取得平衡,日本採取「關稅配額」制度,在特定數量內允許低關稅進口稻米,一旦超額,則課徵高達700%關稅,目的是保護本地稻農,防止大量外國廉價稻米湧入、打擊國內市場價格。
這套制度多年來備受美方批評,尤其川普政府上台後,對日本農業保護政策大肆抨擊,將之視為貿易障礙的代表。川普在施壓日本開放稻米市場的同時,亦以高達25%的關稅威脅日本汽車進口,對日本政府形成夾擊。
臨危受命的小泉進次郎上任後第一道命令,即是暫停即將進行的儲備米標售,改以協商方式釋出,期望能降低米價。原有制度下,由政府釋出部分儲備米抑制市價,但這樣的競標方式反而讓一些大廠商或批發業者出高價買下米,然後囤起來不賣到市場上,等價格更高時再出售,導致實際上進入市場、讓一般消費者買到的只有不到10%。小泉進次郎此舉旨在打破惡性循環,讓政策真正發揮價格穩定的功能。
儘管日本政府已經開始處理米價飆升的問題,但整體危機還沒解除,在華府壓力下,日本是否會開放更多稻米進口,換取美方降低汽車關稅還有待觀察。值得注意的還有川普施壓背後的政治邏輯,若真正大幅增加對日稻米出口,受益者將是以民主黨大本營加州,外界對川普是否真的會推動這樣的政策還是抱持懷疑態度,覺得他未必會犧牲共和黨政治利益,去成就一個讓民主黨選區受益的貿易安排。
俄烏停戰未見進展 川普撒手不管令歐洲失望
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亭19日進行第三次正式通話,儘管川普事後形容對話「氣氛極佳」,並稱俄烏將立即針對停火展開談判,梵蒂岡方面已表達對主辦此次談判的興趣,但戰爭前景仍不樂觀。克里姆林宮拒絕接受美歐提出的無條件停戰要求,川普私下也向歐洲領袖坦承,普亭自認掌握戰場優勢,短期內無意和談,顯示這場持續3年多的戰爭仍難以突破僵局。
深度解析
歐洲多國原本期待川普能在通話中對普亭施壓,促使俄方接受停火並與烏克蘭展開談判,但他川普不僅未提及停火,反而強調談判應由俄烏雙方自行協商,同時表示不會對俄羅斯追加制裁,認為過度施壓恐使情勢惡化。他的重心顯然放在修補美俄關係,延續其優先美國利益、降低海外軍事介入的對外政策主軸。
此舉引發歐洲國家擔憂,認為在俄羅斯於戰場占據優勢的當下,若無停火作為談判前提,烏克蘭很可能被迫作出重大讓步。
其次,在過去的經驗裡,如果由美國來主導停火談判,通常在談判卡關的時候,美國會「推一把」,例如出面協調、施壓、或提供誘因,來促成停火協議的達成。但這次川普卻說希望讓梵蒂岡來主持談判,而梵蒂岡雖然在道義或宗教方面有聲望,但實際上沒有足夠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來推動談判達成實質協議,因此很難在最後關頭促成停火。
對川普而言,烏克蘭戰爭本質上是歐洲的問題,應由歐洲國家主導解決。這樣的立場雖符合他一貫的「美國優先」論述,卻使得普亭反而得以掌握更多談判籌碼。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