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周報

金主優先、盟友靠邊 川普在中東下什麼大棋?

相較第一任初期選擇以色列作為首訪對象,並大力推動《亞伯拉罕協議》促成多國與以色列建交,美國總統川普這次的行程反避開以色列,改造訪海灣國家,顯示美國在中東政策上出現微妙轉變。路透
相較第一任初期選擇以色列作為首訪對象,並大力推動《亞伯拉罕協議》促成多國與以色列建交,美國總統川普這次的行程反避開以色列,改造訪海灣國家,顯示美國在中東政策上出現微妙轉變。路透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世界兩大經濟體雖達成貿易戰暫時休戰協議,但美中之間仍有諸多深層矛盾未解,90天內能否「化危為機」全球高度關注。

看點2:

在美國最後通牒之際,伊朗不只有意接受美方條件換取解除經濟制裁,更拋出與沙國和阿聯共組核子聯盟的構想。從劍拔弩張到談判破冰,美伊真能跨越不信任的深谷,重建中東核秩序?

看點3:

美國總統川普為期4天的中東行,先去找能談生意的「金主」國家,而非一向關係密切的以色列,顯示其外交重心轉向經濟利益,也讓美以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緊張與不確定。

美中貿易戰突降溫 90天後才是真考驗

美國與中國大陸11日在日內瓦結束貿易談判,達成90天內暫時下調關稅的協議,中方將美國商品關稅減至10%,美方則同意下調對中商品關稅至30%,並將來自中國大陸、價值800美元以下的小額包裹關稅稅率由120%降至30%。雙方取消關稅的幅度與速度超乎市場預期,顯示這場貿易戰對兩國經濟都已造成相當壓力。

儘管達成協議,但美中之間的深層矛盾依舊存在。美國總統川普曾表示,由於部分徵稅措施只是暫停而非全部取消,如果沒有進一步進展,這些徵稅措施可能會在90天大限到期後再次上調,雖不會重回145%的高峰,但不排除「大幅增加」的可能性。

深度解析

美中之間這次出人意料的談判突破,其實背後早有鋪陳。金融時報報導,早在上月下旬國際貨幣基金(IMF)年會期間,中美財政部長就在地下室進行了初步會晤,雙方已大致交換底線,接下來由中下層官員密集磋商細節,才讓日內瓦的正式談判能這麼順利。

此次協議符合川普一貫的交易策略:先開高價、製造危機,引發市場震盪,最後在談判中妥協,形塑「我贏了」的形象。類似策略此前也應用於與英國、歐盟的經貿談判,透過加徵關稅迫使對方上談判桌。

至於中國為何願意讓步,主要還是其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壓力。自2021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內需疲軟,出口遂成為維繫經濟的重要支柱。美國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一旦貿易障礙長期化,不僅會影響中國本身的經濟表現,也將導致其龐大的產能無處釋放。

雖然北京一再強調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佈局,但實際上其他主要經濟體對中國產品的傾銷風險同樣高度戒備。若中國大陸無法與美國達成協議、轉而將過剩產能外銷至歐洲、印度或東南亞市場,這些國家極可能對其產品加徵關稅,以保護其本土產業。換句話說,與美國談成協議,不僅是中國保住對美出口的手段,更是避免全球圍堵與封殺的戰略防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協議僅是為期90天的暫時性安排,旨在為後續更長遠的協議爭取時間。雙方尚須在芬太尼走私、防止產能過剩產品傾銷、中國政府補貼政策及市場開放等核心議題上,達成更具體共識;若90天內無法取得進展,貿易戰火恐再度燃起。目前美國企業已聞風加緊下單,據傳近期訂單量激增300%,希望趁協議還沒有變時完成進貨,這種「搶運潮」也反映出企業對政策變數的高度不信任。

「幸好」只有10% 川普打關稅戰用「定錨效應」奏效了?

春哥侃陸/從美債、開放投資 看中美關稅戰因何突熄火

美伊核談近關鍵共識 以伊內部成潛在變數

美國與伊朗之間的核協議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德黑蘭透露準備與美方簽署附帶特定條件的核子協議,包括承諾不製造核武、銷毀現有的高濃縮鈾庫存、只將鈾濃縮至民用所需的3.75%濃度,並允許國際監察人員監督,以換取解除經濟制裁。美國總統川普在出訪中東期間也證實,伊朗某種程度上已接受美方提出的條件,雙方「接近達成協議」。

背景:伊朗核協議是伊朗與中國、法國、俄國、英國、美國、德國外加歐盟,於2015年在維也納簽署,以伊朗不發展武器級濃縮鈾換取西方制裁解除。2018年川普單方面宣布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導致協議破裂後,伊朗放棄對其核計畫的所有限制,並將鈾濃縮到高達60%純度,接近武器級的90%。

深度解析

當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所主導的協議允許伊朗保留低濃度鈾的濃縮活動,作為民用能源用途,但川普2018年上任後要求伊朗全面停止核計畫,不僅要拆除所有濃縮設施,還將伊朗在中東地區的代理人行動納入談判範圍;拜登政府未再推動恢復原協議,伊朗便趁機推進核技術。聯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今年2月發布報告指,伊朗自2024年12月宣布大幅加快濃縮鈾進程以來,其接近武器級的鈾庫存已大幅增加,目前達到274.8公斤,如果進一步濃縮,原則上足以製造6枚核彈

川普重返白宮後於3月下旬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威脅若不在兩個月內達成協議,伊朗將遭轟炸和關稅伺候;伊朗方面則認為此舉剝奪其發展民用核能的權利,因此拒絕讓步。然而,當期限將屆之際,伊朗突然轉向提出新構想,表示願與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美國共組一個核子聯盟,將把鈾濃縮至低於武器級濃度,然後運往其他阿拉伯國家供民用。

不同於歐巴馬時期的協議,這次提案納入更多地區國家,生產的燃料棒將供中東多國使用,且協議無設定期限,對美國來說在戰略上更具吸引力。目前還不清楚沙國和阿聯是否有興趣參與這項伊朗核子計畫,但兩國先前都表示希望建立民用核計畫,並期盼伊朗和美國達成協議,以避免區域情勢惡化。

不過,美伊核協議是否能真正落地仍有兩大變數。其一,以色列一向非常反對伊朗發展任何形式的核計畫,認為將直接危及其國家安全,若判斷伊朗構成實質威脅,以色列不排除在未經美方同意下單方面採取軍事行動。其二則是伊朗內部政治分歧,現在是以外交部長為首的溫和派在跟美國交涉,但革命衛隊等強硬勢力已透過媒體抨擊此提案為「叛國」,能否最終獲得國內共識仍有變數。

剪除伊朗羽翼後再談限核 會否演變成川普動武的藉口?

戰力受重創加薩仍未易主 哈瑪斯能存活下來是一體兩面

川普中東行收大禮包 美以關係亮紅燈

美國總統川普13日展開其第二任期以來首次大規模出訪,先後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此行兩大目的是洽談商業交易與吸引新投資,以及商討包括加薩和伊朗核武在內的中東地區性緊張局勢。

川普選擇財力雄厚的海灣國家作為首站,打破歷任總統優先訪問歐美或亞洲傳統盟友的慣例,顯示其外交重心轉向經濟利益,淡化傳統同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隨著加薩衝突使整個地區陷入動盪,伊朗及其代理人勢力受挫,也為中東權力平衡的重新洗牌創造了罕見契機。

深度解析

相較於川普第一任初期選擇以色列作為首訪對象,並大力推動《亞伯拉罕協議》促成多國與以色列建交,這次行程反而避開以色列,改造訪海灣國家,顯示美國在中東政策上出現微妙轉變。這讓以色列相當不安,尤其美方近日與伊朗重啟核協議談判、與葉門青年運動達成停火協議,這些訊號都加深以色列對美以盟友關係的疑慮。

以軍近期對加薩地區的軍事行動趨於強硬,不僅空襲醫院,聲稱地下藏有哈瑪斯據點,更傳出計畫將加薩巴勒斯坦人遷出至鄰近國家,引發國際關注。以色列內部判斷,美國如今對其支持態度曖昧,使得必須更倚靠單方面行動確保戰略安全。

川普此次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期間,應沙國王儲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要求,宣布解除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換取沙烏地阿拉伯承諾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甚至可能上看1兆美元,標誌著美國的重大外交轉變,同時也是對以色列的一次打擊。由於敘利亞過去長期與伊朗、真主黨保持密切關係,任何與敘利亞正常化的動作都可能動搖以色列的區域利益。

川普第二任的外交明顯更重經貿,卡達一口氣下訂210架波音飛機、沙國開出6000億美元投資、阿聯2000億美元交易等,都是典型例子。為了深化與波灣國家的經貿合作,川普勢必得在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之間尋求更靈活的平衡,這也可能成為他未來中東政策的核心挑戰之一。

F-15護航、鋪王室地毯迎接 沙國與川普關係遠比想像好

以色列砲火下 加薩絕境中催生新興職業:跟野狗搶屍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