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周報

南亞衝突升級核戰危機?中國武器與印度水戰激化角力

喀什米爾恐攻釀26死,印度發動「辛多爾行動」報復打擊武裝組織,巴基斯坦回擊升高衝突火線,印巴關係跌至新低點。美聯社
喀什米爾恐攻釀26死,印度發動「辛多爾行動」報復打擊武裝組織,巴基斯坦回擊升高衝突火線,印巴關係跌至新低點。美聯社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中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領軍貿易談判,美中雖現破冰跡象,實則各懷試探。誰主動接觸成為輿論戰一環,人選安排也反映出談判桌上仍是互信不足、期望不高的博弈賽局。

看點2:

喀什米爾恐攻釀26死,印度發動「辛多爾行動」報復打擊武裝組織,巴基斯坦回擊升高衝突火線,印巴關係跌至新低點,局勢充滿變數。

看點3:

川普效應成各國選戰外部變數,選民多轉向穩健執政黨以圖穩定,卻也不乏東歐選民青睞強人風格,顯示川普現象對民主政治的影響仍在演化中。

中美破冰開談 貿易緊張或迎轉捩點

中國和美國在關稅問題上僵持1個多月後終於有了突破,雙方上周末在瑞士舉行首次會談。美方談判團隊核心人物是擁有華爾街背景的財政部長貝森特及貿易代表格里爾,中方則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銜。

美國總統川普10日稱美中在瑞士進行了一場「非常好的會晤」,討論了許多議題,達成許多共識,「取得重大進展」。美聯社則認為,會談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景渺茫,但有望看到美中降低針對對方商品加徵的高額關稅,將有助緩解全球金融市場壓力,緩解太平洋兩端、依賴美中貿易的企業負擔。

深度解析

•談判桌變數-雙方對於誰主動促成接觸說法不一,中國大陸稱此次是「應美方之請」,而美國副總統范斯則表示是中方主動釋出善意。此一表述之爭,關乎談判主動權與面子問題,象徵哪一方在貿易僵局中先讓步。貝森特受訪時則強調,雙方並非由誰主動聯繫,而是在多次互動後自然促成會談,顯示此次接觸旨在「降溫」,最終若要簽署貿易協議,恐仍需數月準備。

在這樣的氛圍中,美國也同步釋放施壓訊號,例如否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威脅可能撤銷其最惠國待遇,以提高談判籌碼,而這種強硬立場未必會真正實施,是典型的談判手法。

•習家軍出馬-這次會晤標誌著中美經貿談判由川普1.0的劉鶴時代,正式過渡到何立峰時代。儘管何立峰具備政局委員與副總理身分,位階不低,但美方並未如往常般在宣布會談時揭露中方代表名單,反映出華府對代表層級安排持保留態度。川普政府一直希望能直接與中共高層,甚至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本人或其親信如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進行對話,這次由何立峰出席,顯示雙方仍處於互信不足、期望不高的狀態。

劉鶴在川普首任總統期間,曾擔任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代表,是中共體制內少見的「學者型」官員,從未擔任過地方職務,而是長期從事政策研究與決策諮詢,因此深受中共高層賞識;他與習近平更是同輩交情,具有特殊信任基礎。然而,劉鶴在中美貿易戰陷入膠著後,處境尷尬、兩面不討好,最終黯然退場,未如部分高齡高官獲得留任安排。

與劉鶴截然不同,現年70歲的何立峰則是地方出身官員,擁有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在福建省工作長達25年,歷任泉州、福州、廈門等地的主要領導職務,是中共高層「福建幫」的重要代表人物。正因與習近平早年在福建共事、淵源深厚,何立峰深受信任,並於擔任國家發改委主任期間,主導多項國家級經濟戰略規劃與政策制定。

許多人認為,何立峰能更準確傳達北京立場,兌現其他官員難以承諾的事項,並忠實執行最高領導人的意志與政策。雖不具備典型技術官僚背景,但憑藉高層的政治支持,仍被視為比其他人更適合擔任中方談判代表。

不過,何立峰儘管是奉命出征,若談判破局、情勢惡化,仍可能成為「代罪羔羊」。他與習近平的關係雖不錯,但畢竟仍是部屬角色,與劉鶴那種同輩交情仍有差距,也反映出中方此番雖表達誠意,卻仍保有高度戰略彈性與政治防備。

春哥侃陸/從力挺不跪到不解 中美對壘北京藏何好牌?

美中貿易戰被逼選邊站 東南亞國家如何夾縫求生

恐攻引爆新一輪報復 喀什米爾再陷火線

印控喀什米爾地區度假勝地巴哈甘(Pahalgam)4月22日發生武裝份子殺害26名平民,為該地區25年來最嚴重平民遇襲事件,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兩國關係跌到數年來最低點。印度軍方5月7日發起「辛多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針對位於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的9個軍事目標,深入襲擊「虔誠軍」(LeT)、「穆罕默德軍」(JeM)及「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izbul Mujahideen)3大武裝組織的重要據點;巴基斯坦隨後發動報復,雙方在邊境交火造成逾百人傷亡,為這兩個擁核鄰國20多年來最嚴重的衝突。

經過連日的跨境軍事行動,印度與巴基斯坦10日一度宣布達成停火協議,惟僅數小時後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共識,停火協議恐名存實亡。

背景:印巴衝突的根源可追溯至1947年英屬印度根據宗教劃界,分裂成印度(印度教為主)與巴基斯坦(穆斯林為主)2個國家,然而喀什米爾地區雖然穆斯林佔多數,卻由印度教王公選擇加入印度,導致巴基斯坦強烈反對,雙方因此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此後2國圍繞喀什米爾的主權爭議持續不斷,歷經3次戰爭和無數邊境衝突;尤其在1998年兩國先後進行核試驗後,印巴衝突的地緣風險進一步升高,國際社會長期關注該地區可能引發的核戰危機。

深度解析

•武器實戰成效-空中交火為此次衝突的焦點之一。巴基斯坦聲稱擊落包括印度蘇愷-30、法國製飆風戰機與無人機在內的數架飛機;印度方面則出動電戰機,聲稱成功攔截並擊落巴方飛行器。由於戰機多於己方領空內活動,缺乏殘骸驗證,雙邊各自宣稱戰果,真實戰損仍難以確定。

值得注意的是,據傳中國製殲-10戰機於本次交戰中表現出色,未遭擊落,成為巴方的重要空中利器。與此同時,印度空軍的損耗則被傳較大,法國方面也間接證實其戰機遭遇損傷。

•衝突存在變數-儘管印巴雙方皆宣稱取得戰果,是否就此止步仍具不確定性。印度已強硬表態「不會給外國一滴水」,明言將全面掌控印度河水資源,這對高度仰賴該河流的巴基斯坦而言構成生存威脅;巴方也強調,保留「基於自衛,自選時間與方式進行回應」的權利。

此外,有跡象顯示印度軍方內部仍在醞釀下一步行動,預示局勢或仍有變數。雖然不像以哈衝突般可能陷入持久戰,但印巴關係仍存動盪風險,未來仍需密切觀察。

•南亞核戰危機-雖然專家普遍認為,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衝突升級為核戰的可能性不高,但風險並非不存在。兩國皆為擁核國家,印度自1998年起正式擁有核武,目前估計擁有逾180枚核彈頭,巴基斯坦則擁有約170枚。印方的核政策以「不率先使用」為核心,僅在遭受核攻擊後才進行報復,但近年政界頻頻暗示可能調整此立場;相較之下,巴方自未公布正式核政策,長期維持「戰略模糊性」,並明言未承諾不率先使用核武,甚至為因應戰場需求開發出短程的戰術核武器。

專家指出,這種雙方對「核武使用紅線」的模糊界定本身即具風險,可能導致誤判升高。若雙方在不確知對方底線的情況下採取強硬行動,一旦擦槍走火,極端情況下不排除核武被啟用的可能。

真實人生/秘密黑牢是真的 孟加拉律師監禁8年似8輩子

趁著陸經濟疲軟 印度「放下身段」以金援外交收服鄰國

川普效應蔓延國際選舉 多國選民尋求穩定

自從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德國、加拿大、澳洲與新加坡等4個國家先後舉行大選,儘管各國選情有其國內因素,但無一不受「川普效應」的波及。不論是在外交、經貿或國際秩序等議題上,各國候選人或政黨都無法迴避對川普政策的回應或表態,選民也在全球動盪中重新思考國家走向。

深度解析

川普效應大致可以分成2類:其一是選民會擔心自己的國家會出現像川普這樣的人物,進而走上像美國一樣的極端道路;其二則是,川普就任後一連串政策引發全球風暴,他國選民膽戰心驚,希望選擇有執政經驗的穩健政黨。

在德國,極右的另類選擇黨雖聲勢上升,但仍激發中間選民的警覺,讓主流政黨得以鞏固基本盤。基民盟/基社盟聯盟主席梅爾茨,在當選的晚上就表示,從川普上任後的談話來看,美國並不關心歐洲的命運,當務之急是盡快強化歐洲,才能一步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也因為德國上下對美國的擔憂,讓他得以凍結憲法的限制,擴大基礎建設與國防的舉債。

加拿大的保守黨也在模仿共和黨路線中受挫,自由黨靠著鮮明的反川普立場成功連任。雖然加拿大總理卡尼代表的自由黨已經多次執政,有沉重的包袱,民調一度落後保守黨20%,但是拜川普不斷要把加拿大收為美國第51州之賜,他成功激發出加拿大的民族意識,加上卡尼曾經擔任加拿大與英國的央行總裁,更被選民認定為應付全球危機的不二人選。

澳洲工黨後來居上的勝利與加拿大自由黨的逆轉勝,如出一轍,都是選民對川普及其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擔憂。反對黨原本氣勢看漲,但卻在選前提出了類似川普風格的政策,比如要「裁減公務員」這種右傾、精簡政府的主張,讓不少選民產生警覺,使得態勢在選前逆轉,達頓更被人戲稱為「山寨川普」(Temu Trump)。

新加坡大選剛開始時,正值川普宣布對外國開徵「對等關稅」,總理黃循財兼財政部長慎重其事地警告人民:全球貿易秩序正在改變,過去開放、自由的全球化時代,正在被一個更加專制、保護主義盛行的時代所取代,依賴出口與國際貿易的新加坡或將面臨被排擠與邊緣化的風險。在川普引發的全球經濟動盪中,新加坡執政黨巧妙操作「穩定牌」,說服選民不該把政權交給缺乏執政經驗的反對黨,結果成功守住並鞏固政權。

雖然在許多國家的選舉中,「川普效應」看起來是個負面因素,讓選民傾向支持更穩健、理性的政黨或候選人,但也不能太早下定論說「反川普」就是勝選保證。部分東歐國家,如近日的羅馬尼亞總統選舉,在第一輪投票中領先的候選人風格和主張都很像川普——比如強硬立場、民族主義或民粹色彩等,反映出川普風格的候選人反而獲得選民青睞。

從加拿大、烏克蘭看 領袖一旦反川普支持率就上升?

調停俄烏事主變公親 川普2.0交易的藝術重點只有一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