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周報

「每15分鐘就有頭條」 川普的關稅亂流才剛開始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從祭出關稅到突然暫緩,川普政策反覆無常,引爆全球市場不安,也讓美國作為經濟領頭羊的信任基礎備受動搖。

看點2:

川普關稅政策激化美中對抗,中國擴展對東南亞貿易合作,尋求降低關稅衝擊;東南亞國家面臨兩難抉擇,能否平衡美中間的貿易壓力成為關鍵。

看點3:

在全球化退潮與政策多變的夾擊下,企業難以依循過去邏輯調整策略,投資決策與供應鏈布局面臨風險,稍有誤判就可能付出高昂代價。

川普出招難料 為全球經濟投下更多變數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對主要貿易夥伴祭出大規模關稅,震撼全球市場,但不到一周、4月9日卻急轉彎宣布暫緩部分對等關稅90天,期間降至10%;對於揚言「奉陪到底」的中國大陸則未放過,持續窮追猛打至累計稅率已突破100%。另一方面,歐盟原打算對美國加徵25%報復性關稅,以報復川普政府3月12日宣布對歐盟徵收鋼鐵和鋁的關稅,但不到24小時也決定暫緩,給雙邊談判一個機會。

4月11日,在華府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列入高額對等關稅豁免清單後,原讓仰賴全球供應鏈的蘋果等科技公司暫鬆一口氣,未料川普13日又改口強調,豁免僅為短暫措施,相關產品將在「一兩個月內」面臨個別關稅,並矢言對半導體業進行國安貿易調查,政策頻繁變動引發市場劇烈震盪。

儘管對等關稅暫緩90天,全球經濟仍面臨兩大風險,一是決策搖擺不定令不確定性飆升,使企業對擴張與投資更趨保守;而貿易協議的可信度不斷下滑,也讓美國作為全球夥伴的形象備受質疑。

「現在每15分鐘就會出現一條頭條新聞」,是佛蘭克基金總裁弗蘭克(Brian Frank)對當前局勢的形容。在訊息混亂與市場動盪中,各界最大的疑問恐怕是:川普那些「玉石俱焚式」的經濟政策,究竟哪些會真正付諸實行?

深度解析

•中國底氣從哪來-美中貿易戰仍是全球焦點,雙方近幾周你來我往,互相加碼反制,北京更傳出打算禁止美國禽肉及電影進口,甚至可能暫停與美方的芬太尼合作,展現不願再讓的強硬態度,而其底氣正是來自多年備戰。

自2018年和美國開打貿易戰以來,中國大陸除發展內需市場,也積極拓展其他貿易夥伴來降低對美依賴。2018年,中國約有20%的出口銷往美國;但到了2024年,此一比例已降至15%以下。如今中國對東協(ASEAN)、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比對美國還要多。

中國目前的一大關鍵優勢,是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遠高於中國對美國商品的依賴,尤其是手機、電腦、玩具、電視等消費性產品;其中蘋果84%零組件商在中國大陸,IDC全球裝置追蹤副總裁瑞斯(Ryan Reith)分析,一旦蘋果目前在美的庫存(約可撐3到8周)耗盡,價格就可能開始上漲。

反觀中國大陸進口的美國商品多為工業與製造用物料,像大豆、化石燃料與噴射引擎,這類商品的漲幅在最終轉嫁給消費者前,較易被產業吸收。

•東南亞爭奪戰-川普也鎖定中國在東南亞「洗產地」的行徑展開圍堵。遭重課46%的越南已與美國展開談判,除承諾將對美關稅降為零之外,還考慮對部分中國產品加徵關稅,並加強控管敏感高科技貨品輸陸,盼換取美方將懲罰性關稅調降到至少22%-28%。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4日起一連訪問越南、馬來西亞及柬埔寨,也是他自2013年上任以來,首次如此大規模地單獨訪問東南亞國家。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副高級研究員黎良福(Lye Liang Fook)指出,習近平先前的東南亞之行通常不超過兩個國家,而且往往與國際峰會同期舉行,例如他於2022年在峇里島參加G20峰會後對泰國進行國是訪問。

日本創價大學商學院教授林泰偉(Lim Tai Wei,音譯)認為,習近平此行是一種戰略性的「魅力攻勢」,藉機將中國塑造成可靠的貿易夥伴,與美國的單邊主義和經濟脅迫形成鮮明對比,但預計不太可能達成重大協議,因為東南亞國家也擔心過度向中國傾斜,可能招來美國再次報復。

東協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新南威爾斯大學名譽教授塞耶(Carlyle Thayer)表示,習近平此行會試圖與這些國家尋求共識,以減輕川普關稅的影響,同時確保區域供應鏈暢通;不過,這趟出訪重點並不只是提供經濟甜頭,中方更在意的是東協各國未來打算怎麼回應美國的懲罰性貿易措施。

•歐盟政治算計-歐盟對川普關稅政策反應緩慢,則是制度設計使然。歐盟在制定重要對外政策時通常採共識決,布魯塞爾在對美國進行貿易反制前,仍需要來自成員國的「政治授權」,而貿易報復通常要獲得至少15個成員國支持,才能構成所謂的「合格多數」(qualified majority)。換句話說,如果你得先和27個成員討論才能公開發聲,自然就不太可能情緒化地衝動行事,不像美國總統可以透過行政命令或社群媒體直接決策。

英國智庫ODI貿易專家克萊曼(David Kleimann)表示,必須依賴成員國支持來制定談判策略,迫使歐盟執委會必須打持久戰;不過他也認為,歐盟沒有急著反擊,而是選擇謹慎應對、等待時機,反而讓市場本身(如投資人信心下滑、股債市動盪)先對川普施加了壓力,這種戰略比立刻祭出報復性關稅還更有效。

POLITICO分析,歐盟的策略目標是,在不傷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儘可能對川普的共和黨盟友與「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選民基礎造成打擊。歐盟26國(匈牙利除外)通過的反制計畫,針對總值超過20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徵收關稅,其中最具份量的項目是大豆。超過8成美國對歐大豆出口來自路易斯安那州——這裡正是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的地盤,顯示歐方是刻意瞄準共和黨票倉下手。

為避免牽連歐洲自身利益,歐盟在制定報復清單時也會顧慮到成員國的政治壓力和潛在風險。例如在川普第一任期,歐盟原本打算把肯塔基州的波本威士忌列入報復清單,但最終在法國、義大利與愛爾蘭政府的遊說下取消,因為三國擔心川普報復歐洲烈酒產業。歐盟執委會因此傾向寧可確保各國團結一致,也不讓個別領袖暴露在報復風險之下。

•企業無所適從-對於川普的反覆無常,企業面臨的兩難也愈發明顯——若因應川普政策調整供應鏈,卻在轉型過程中遇到政策急轉直下,可能得不償失;但若不及時應對,又可能在關稅回歸時承受更大衝擊。

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傷害和關稅一樣嚴重,面對朝令夕改的局勢,企業難以做出長期投資與決策;在全球化退潮與保護主義高漲下,已難用過去的邏輯進行布局,也大幅削弱了投資人對於美國經濟的信心。當市場對規則的信任開始崩解,真正受害的或許不只是中國,還包括一直以來仰賴穩定與預測性的美國自身。

關稅戰美中「槓到底」誰先求和? 時間恐不在川普這邊
川普關稅戰下科技巨頭成各國箭靶 馬斯克離開白宮倒數中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