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周報

巴拿馬運河暗潮洶湧 中國兩手策略也難擋李嘉誠交易?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與美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達成協議,以228億美元出售其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包括位於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引發中國政府和官媒強烈批評。路透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與美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達成協議,以228億美元出售其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包括位於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引發中國政府和官媒強烈批評。路透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巴拿馬運河港口出售案凸顯美中博弈下的企業困境,美國欲重掌巴拿馬運河控制權,中國擔憂失去戰略影響力,李嘉誠家族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國家立場,4月2日前的談判結果將成關鍵。

看點2:

南韓政局風雲變幻,總統尹錫悅彈劾案仍懸而未決,最大在野黨魁李在明因二審無罪保住總統競選資格;隨著憲法法院兩名法官任期即將屆滿,南韓下一步何去何從將迎來關鍵時刻。

看點3:

美國副總統范斯一行人突訪格陵蘭,引發丹麥政府不滿,在多重抨擊聲浪下,美方代表團臨時縮減行程,僅訪美軍基地。這片冰封之地正淪為美丹角力場,川普第二任期或將掀起更大風暴。

巴拿馬運河成爭奪焦點 李嘉誠出售引發北京震怒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不久就斥責中國「非法」營運巴拿馬運河,並多次表達對美國失去運河控制權及高昂過路費感到不滿,巴拿馬運河成為美國爭奪影響力的焦點。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3月初與美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達成協議,以228億美元出售其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包括位於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巴爾博亞港(Balboa,太平洋側)和克里斯托巴爾港(Cristobal,大西洋側)。

此舉引發中國政府和官媒強烈批評,親北京的《大公報》連番發文炮轟李嘉誠「喪權辱國」、「將國家重要戰略資產拱手讓人」。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報導,北京原本計畫將巴拿馬港口問題作為與川普政府談判的籌碼之一,如今長江和記的決定讓北京措手不及,傳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李嘉誠未事先徵求北京批准就推進這筆交易非常不滿。

背景: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由美國修建完成,並管理運河及周邊區域,直到1977年時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巴拿馬軍事獨裁者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簽署條約,由兩國共同管理;1999年條約期滿後,巴拿馬完全接管運河控制權,並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管理至今。巴拿馬最初於1998年將特許權授予長江和記,並於2021年再續簽25年。

深度解析

•政治風險加劇-李嘉誠推進這筆交易並非單純出於商業考量,因為港口業務一直是長江和記的金雞母,真正關鍵在於當前的政治風險,即便港口業務再賺錢,也不如降低風險來得重要。川普的表態讓許多企業感到恐慌,李嘉誠旗下企業在全球多國都有業務,他擔心川普政府可能會對其施加更大壓力。

然而,交易卻觸及中國政府利益,引發強烈反應。礙於一國兩制和《香港基本法》,北京不便直接干預這類商業決策,因此由香港當局出面與李嘉誠進行交涉;與此同時,部分親北京的香港媒體也試圖透過輿論施壓,讓他重新考慮這筆交易。

•中國兩手策略-長江和記和貝萊德或將於4月2日前簽署最終文件,能否成交仍是未知數,但目前有幾個跡象可以觀察。中國大陸採取軟硬兼施策略,一方面傳出要求國有企業暫停與李嘉誠家族合作,另一方面逐漸減弱批評力道。

大公報最新文章並未點名長江和記,而是以較溫和的語氣提醒相關企業「應做長遠打算,小心處理,切勿因小失大,不能執迷不悟」,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勸告,希望李嘉誠能夠重新考慮這筆交易。同時,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剛剛前往北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一動向也釋放出較為緩和的訊號。

中國漫記/中美航運戰 北京真打算開鑿尼加拉瓜運河?
川普怨巴拿馬運河收費貴遭打臉 美糾結通行費打何算盤

尹錫悅命懸一線 李在明蓄勢待發準備突圍

南韓兩件備受關注的政壇大案上周先後宣判,3月24日憲法法院以5票反對、1票同意、2人不表態,駁回總理韓悳洙彈劾案,恢復其國務總理及代理總統的職權;首爾高等法院26日則針對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違反選舉法一案做出二審無罪判決,這也代表李在明暫時保住下屆總統競選資格,檢方表示將會上訴。

南韓憲法法院仍未公佈尹錫悅彈劾案宣判日期,韓媒預估裁決結果可能被推遲至4月;而8名憲院法官中,2名法官的任期即將於4月18日結束,由於需要7名法官才能達到審理法定人數,預計尹錫悅彈劾案最遲也會在兩人離任前出爐。根據南韓憲法規定,若彈劾確定,尹錫悅將停職,由總理代理總統組建臨時內閣,下屆總統選舉必須在60天內舉行。

背景:2024年12月3日南韓戒嚴鬧劇後,尹錫悅被控涉嫌「叛亂罪」遭到彈劾,由國務總理韓悳洙代理總統一職;但韓悳洙後續也被質疑協助尹錫悅推動戒嚴,加上拒絕任命3名新的憲法法院法官,而與在野黨主導的國會起衝突,於2024年12月27日被彈劾及停職。

李在明則遭指控在2021年競選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時散布虛假事實,此案於2022年9月送交法院審理,2024年11月在一審中遭判有歪曲和損毀民意之嫌,處1年有期徒刑、緩刑2年,但李在明不服上訴。

深度解析

•彈劾懸而未決-韓悳洙案表決結果的重要性在於,它反映了憲法法庭的法官在這類案件上的傾向。彈劾案須獲得6票贊成才能通過,但從此次裁決來看,達到這一門檻並不容易;4月18日將有兩名法官任期屆滿,而補缺的新人選必須獲得韓悳洙的同意,若在此之前尹錫悅彈劾案未有結果出爐,整體局勢很可能朝向不會彈劾的方向發展。

不過,有部分南韓法律界人士認為,韓悳洙的案件不太可能成為法院如何裁決尹錫悅的預示,因韓悳洙並未在策劃或執行尹錫悅的戒嚴令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在明絕處逢生-南韓最新民調顯示,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支持率為44.3%,領先執政黨國民力量的39%;在下屆總統熱門人選方面,李在明以46.9%的支持率居首,遙遙領先勞動部長金文洙、大邱市長洪準杓、國民力量前黨魁韓東勳、首爾市長吳世勳等人。

如果尹錫悅最終被彈劾,李在明很可能成為下一任總統;但若未被彈劾,尹錫悅會淪為政治上的傀儡,還是選擇展開政治報復,甚至考慮強硬手段如再次戒嚴?這些都是南韓朝野目前熱議的焦點。

我們會和金正恩統一!尹錫悅陰謀論 為何年輕人也信了
拜會石破茂又獨會林芳正 王毅訪日三箭齊發有何盤算?

美副總統未經協商訪格陵蘭 引發丹麥強烈抗議

美國副總統范斯夫婦3月28日率團前往格陵蘭島上的美軍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視察,隨行的還有國家安全顧問沃茲(Michael Waltz)、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等人。這些訪問的名義是私人行程,但已惹惱丹麥和格陵蘭政界,格陵蘭看守政府直言不歡迎,丹麥首相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批評美方此舉是施壓和挑釁。

背景:格陵蘭屬丹麥自治領地,內政由格陵蘭政府治理,外交和國防事務則由丹麥負責。美國總統川普曾多次表達希望收購格陵蘭,並將此與美國歷史上的領土擴張相提並論,包括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買下路易斯安那、1867年向帝俄政府以720萬美元買下阿拉斯加。自從川普長子小川普(Donald Trump Jr.)今年1月私人造訪格陵蘭後,川普便頻繁提及格陵蘭「併入美國」的構想。

深度解析

•不請自來惹議-這支代表團原由美國第二夫人烏沙率領,范斯後來宣布加入;隨著抨擊聲浪愈來愈大,加上川普不停強調對格陵蘭的戰略野心,稱美國「必須擁有這塊土地」,甚至不排除動用武力實現目標,引發丹麥與格陵蘭當局強烈反彈,美方因此緊急改變行程,取消原定出席格陵蘭狗拉雪橇賽的計畫,僅訪問美軍基地。

丹麥皇家國防學院教授雅各布森(Marc Jacobsen)表示,未受邀請即訪問他國,本就不符外交常規,但美國與丹麥1951年就格陵蘭防禦達成協議,美方訪問皮圖菲克太空基地不是問題,爭議點在於時機,「格陵蘭和丹麥已經明確表示,他們不希望美國現在訪問,因為格陵蘭現在還沒有政府。」美方此行正值格陵蘭政局變動之際,在3月11日大選之後,格陵蘭各黨派仍在協商組成新任聯合政府。

•加劇格陵蘭反美-格陵蘭多數居民雖支持從丹麥獨立,卻不願意成為美國的一部分,川普一再強調希望格陵蘭歸美國所有,只會進一步加劇當地對美國的反感;近幾周首府努克(Nuuk)等地爆發大規模示威,民眾高舉「我們是非賣品」的標語,反對美國總統川普接管的意圖。隨著美國與丹麥角力升溫,這片冰封之地的戰略價值恐將使其成為川普第二任期的重要外交戰場。

川普喊話要買讓格陵蘭身價暴漲 當地人看到獨立契機?
格陵蘭用選票反川普 圖解議會席次變動、美國有何盤算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