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交迫考驗梅爾茨 德國再不行動將付出代價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隨著美國外交轉向,中俄領導人於俄烏戰爭3周年之際再度通話,重申「患難與共」的夥伴關係,意在向各界表明——北京不會因美俄關係升溫而改變對俄羅斯的支持。
看點2:
德國保守派基民/基社聯盟睽違3年重返執政,幾乎篤定成為下任總理的梅爾茨如何平衡內部政治分歧與外部國際壓力,尤其是極右翼另類選擇黨崛起及歐洲安全局勢急遽變化,將是他面臨的最大挑戰。
看點3:
美國與歐洲盟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的分歧日益加深,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的投票結果再次撕裂西方陣營,歐洲會否隨著情勢轉變屈服於美俄協議值得關注。
美國對烏態度丕變 俄羅斯巧妙遊走美中之間
美俄官員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和平談判後,不到一周,俄羅斯總統普亭緊接著於2月24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重申中俄關係不受任何第三方影響,習更稱俄羅斯是「搬不走的好鄰居」,並表示中方準備好協助和平結束戰事。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向普亭示好意在離間俄中關係,外交政策專家稱此為「反向尼克森」戰略,即推翻197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理尼克森(Richard Nixon)「聯中制蘇」的路線;不過外交圈對美國有意圍堵中國,也有俄羅斯幫不上忙的聲音。
深度解析
美俄高階官員在沙烏地阿拉伯會晤後,引發外界揣測美國可能採取「聯俄制中」的策略。這其實與川普第一任期時的想法一致,當時川普希望緩解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試圖提供一個不同於中俄合作的選項,但當時反對聲浪過大,最終未能實現。如今川普進入第二任期,權威更高,幾乎無人敢公開反對,他似乎有意再次推動此一戰略。
正當美俄關係迅速升溫之際,普亭主動致電習近平說明美俄接觸情況,目的在於讓中方放心,強調俄方沒有背著北京對美方作出任何承諾;同一天,普亭也表達與美國合作的意願,希望共同開發俄羅斯在烏克蘭占領區的稀土礦產。此外,普亭也支持川普提出的美俄中三國峰會,還稱準備討論川普關於美俄國防預算削減50%的提議,並喊話「期待中國加入」。
由此可見普亭正尋求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他的策略是讓美國認為其對俄政策正在產生效果,同時也不讓中國感到被忽視。美國若真要推動「聯俄制中」,未必能如願,因為普亭更希望兩邊得利,只要美中雙方都試圖拉攏俄羅斯,俄方便能從中獲取巨大的戰略利益。
同時,美國也得考量深化美俄關係可能付出的代價,尤其歐洲盟友對此已頗感不滿,若美國執意拉攏俄羅斯,可能進一步加劇歐洲對美國戰略承諾的不信任,不僅可能影響北約內部的協調與合作,也可能讓歐洲國家在安全與外交政策上更加自主,甚至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平衡的關係,從而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美俄瓜分烏克蘭礦產?川普逼簽協議 前財長批:太過分
談俄烏戰與普亭一鼻孔出氣 川普「親俄批烏」藏何盤算
極右翼崛起與國際壓力加劇 梅爾茨面臨雙重挑戰
德國聯邦選務官計票顯示,保守派基民/基社聯盟以28.6%的得票重回最大黨,預計獲得208個議席,69歲的黨魁梅爾茨(Friedrich Merz)有望成為下一任總理。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以20.8%得票率躍居第二大黨,獲得152席,為二戰以來德國極右翼最強勁的表現;德國現任總理蕭茲領軍的社民黨得票率僅16.4%排第三,120席的成績是二戰以來最差;其次為綠黨(11.6%)和左派黨(8.8%),分別獲得85席及64席。
由於基民/基社聯盟並未單獨過半,接下來如何組閣將是關鍵。德國主流政黨皆表態拒絕與另類選擇黨組執政聯盟,若基民黨和中間偏左的社民黨合作,兩黨共328席次即可過半。然而,選前兩黨為凸顯政策差異相互攻訐,梅爾茨能否化解彼此的分歧與恩怨,於一個月內順利組閣仍充滿變數。
深度解析
對梅爾茨而言,時間壓力相當大,因為國際局勢不會因德國組閣延遲而停滯。首先在烏克蘭停火問題上,目前主要由法國和英國在領頭,兩國領導人已訪華府與美國總統川普會談,德國卻遲遲未確立政府架構,讓梅爾茨倍感焦慮。
其次為美國可能退出北約的擔憂。德國目前有約3.5萬名美軍駐紮,是全歐洲駐紮美軍人數最多的國家,多年來協助德國應對俄羅斯威脅。如果美軍開始撤出歐洲,德國將首當其衝,因此梅爾茨在選舉結束當晚便強調,歐洲必須快速提升自身防衛能力。
然而,德國當前的問題在於國防預算難以迅速增加。一戰後德國為支付巨額賠償,大量印製馬克導致貨幣嚴重貶值,引發1923年惡性通膨,此後德國政府長期堅持控制預算赤字,憲法規定新增債務不得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0.35%,又被稱為「債務煞車」。相較之下,其他國家已在提高國防預算,英國甚至宣布2027年4月起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2.5%,德國目前僅2.12%。
除了外部壓力,另類選擇黨崛起為德國第二大黨,也對梅爾茨的施政構成重大挑戰。儘管該黨在本次選舉中僅獲得20%選票,但與上次選舉相比,支持率已大幅增長三倍,且有可能在下次選舉中繼續壯大,這股內部壓力無疑將成為新政府的一大難題。
曾敗給梅克爾 德國新總理梅爾茨從商10年能拯救歐盟嗎
星期人物/德國AfD黨魁魏德爾矛盾綜合體 揭高人氣之謎
聯合國表決美中俄罕見聯手 再一次重擊美歐團結
自2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通話以來,兩國關係迅速解凍,美國更在2月24日聯合國大會上首度反對由烏克蘭和主要歐洲國家支持的決議案,並與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站在同一陣線,成功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由美國起草、卻隻字未提俄羅斯侵略行為及烏克蘭領土完整的決議。
川普2月24日聲稱未來數周內俄烏戰爭可能結束,外界認為川普要扮演交易撮合者的角色,想直接跟普亭談判結止俄烏戰爭,但川普表示目前仍未決定何時與普亭會面。
深度解析
現在聯合國裡的外交戰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聯合國大會(UN General Assembly),另一為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聯合國大會決議通常並不具法律約束力,不過具有一定分量和道德權威;安理會決議則具有國際法效力,也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重要性更甚聯合國大會。
美國過去已六度支持聯大譴責俄羅斯決議,但這次由烏克蘭和歐洲國家提出、要求俄羅斯立即撤軍的決議案,竟遭美國反對;更具爭議的是,美國與俄羅斯、北韓、白俄羅斯及中國一同投下反對票,形成極反諷的局面。
美國在安理會也罕見與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立場一致,而英、法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雖有否決權,但為避免得罪美國,最終選擇棄權,凸顯歐洲國家的外交困境。根據安理會規則,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動用否決權,無論有多少票贊成,該決議都不會通過。
投票結果暴露美國與烏克蘭及歐洲盟友之間的矛盾,正因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轉向而加劇。國際危機組織駐聯合國主任高恩(Richard Gowan)形容,這是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美歐之間最嚴重的分歧;紐時則分析,美歐在聯合國上演攤牌戲碼,形同與西方盟友在俄羅斯與歐洲安全議題上公開決裂。
俄國恐半年內對歐洲局部開戰?被美國棄養的北約怎應對
歐洲淪美俄談判邊緣人 救戰略自主權有3招:先喊退北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