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饗時光 EP18|在感官味覺中 尋找吃的台灣史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歷史難免影像黑白、無味無素,但透過感官及味覺理解歷史,除了找尋自己的飲食精神故鄉外,也更容易的理解了自我存在。
當我們發現原來小吃的背後還有故事,飲食在美味之外又多了人文味。
📣本集重點
- 01:19:從飲食文化出發理解台灣歷史
- 03:01:食飯皇帝大,為什麼台灣的米這麼多元?
- 09:05:台灣麵粉多進口,麵食卻是台灣另一主食的原因
- 13:10:番茄醬Ketchup的語源前身是魚露?
- 26:31:台灣的文化底蘊賦予傳統飲食再造無限潛力
📣更多收聽平台
-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rWxOCN
- Spotify:https://spoti.fi/3IKGl1u
- KKBOX:https://bit.ly/3oJO9sz
- Google Podcasts:https://bit.ly/3DTDbFm
推薦閱讀【吃的台灣史/上】虱目魚是「外來」的!咖哩不是日本引進! 解密意外身世背後2勢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