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倫會客室

郭崇倫會客室 EP216|軍事離不開政治 從台海兵推、南海撞機到川普派兵進駐洛杉磯 ft.美國前太平洋總司令布萊爾

美國前太平洋總司令布萊爾上將來台參與2025台海防衛兵推,他表示若中國以武力改變現狀,美國有可能承認台灣是獨立的國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前太平洋總司令布萊爾上將來台參與2025台海防衛兵推,他表示若中國以武力改變現狀,美國有可能承認台灣是獨立的國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即收聽 按下左側播放鍵↓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安全中心日前舉辦2025台海防衛兵推,來台參與的美國前太平洋總司令布萊爾(Dennis C. Blair)上將表示,軍事離不開政治因素,他進一步提到:如果中國以強硬軍事行動打破台海平衡,美國將改變戰略模糊的政策,承認台灣是獨立的國家。本集會客室專訪布萊爾上將,除了談台海兵推之外,也回憶當年他處理美中南海撞機事件,以及從軍隊指揮官的角度,對美國總統川普派兵進駐洛杉磯,提出他的看法。

📣本集重點

  • 中國大陸以恫嚇促使台灣做出政治讓步
  • 解放軍以武力改變現狀 美國將承認台灣是獨立的國家
  • 2027年中國攻台能力的說法值得懷疑 重點在實力
  • 2001年實際應對南海撞機事件的感想
  • 軍隊避免被捲入高度政治化事件

📣更多收聽平台

訪談全文翻譯:

郭:謝謝布萊爾上將抽空接受我們的訪問。這兩天的兵棋推演讓我感覺,美國會盡量避免與解放軍直接開戰,至少在前面三個階段、我們討論的是四個階段的兵棋推演。但我覺得,一旦解放軍決定啟動恫嚇戰略,就有一種滑坡效應,所以我的問題是,戰爭真的能避免嗎?

整個設計或戰略的目的是用某種嚇阻手段,防止戰爭發生,但看起來似乎有一種趨勢,似乎一旦這個過程開始,雙方就會一路走到底。台灣、美國及其盟友,真的能阻止這種傾斜的動能嗎?

布萊爾: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於情勢升高與升高的控制在這類對抗中始終很重要。所以關鍵因素是,雙方升級到更高層級衝突時,各自的利弊是什麼?台海對抗的動態是,中國試圖逼迫台灣做出政治讓步,這就是中國最基本的目標,對吧?問題是,如果在不同升級層級下,台灣都不讓步、不說「好吧,我放棄了,我要與中國統一」,那中國會怎麼做?只要台灣堅持不讓,中國只有兩個選擇:要嘛停止恫嚇,要嘛進一步升級,中國必須擔心升級後會發生什麼。而且,升級越高,美國援助台灣的時間越多,台灣人民和軍隊組織起來的時間越多,國際輿論形成和對中國採取行動的時間也越多,很明顯,中國偏好的是一場短暫而成功的行動,讓台灣無法反應,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做出政治主權讓步,這就是雙方的平衡。

從中國和台灣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台灣在美國支持下佔有優勢,因為中國升級的風險很高,他們未必能得到想要的讓步,只要台灣堅持,美國支持,中國就無法達成目標。所以當你仔細思考這個升級階梯時,對中國來說機會很小,這意味著台灣在美國支持下可以維持政治自主。

郭:兵推第一天,媒體都在關注12海浬問題。這也呼應我之前說的,大家覺得戰爭快要發生了,我們正走向滑坡,然後會全面開戰。你怎麼說服大家,也許事情不會這樣發展?也許這只是第一階段,也許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做好準備,也許可以靠努力阻止事態發展。

布萊爾:正是。坦白說,我對大家執著於12海浬這件事感到困惑。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從11.99海浬到12.11海浬,海水顏色不會變。這條界線是一個法律事實,根據國際法給予相關國家權利。但不像陸地戰爭,如果有界線,對方軍隊越界就是嚴重入侵。在和平時期,海上邊界被越過是挑釁,但不是決定性佔領領土。你不能停在那裡佔據半英里的水域,所以我認為應該用更靈活的方式看待這個問題。

我認為台灣和任何有12海浬海域的國家,都不應認為每次潛在敵對勢力進入12海浬都要馬上阻止。國家應該觀察行動模式,然後在自己有局部海上優勢時選擇時機行動,這樣才能樹立持續防衛的先例。如果一艘中國船離台灣11.5海浬,與12.5海浬時台灣面臨的危險沒什麼不同。這並不代表台灣被入侵,台灣的實際領土也沒被侵犯。所以我認為不能只把問題簡化成一條水上的線,必須有更成熟的理解。否則這會讓中國有機可乘,不斷試探,讓台灣海巡和海軍疲於奔命,每次都要應對。這不是台灣想玩的遊戲。

但台灣也不能長期容忍主權被常態性侵蝕。所以要選擇有利時機果斷行動。這有點像中國的反向情況。中國強烈反對美國偵察機抵近偵查,但中國不會每次都擊落美國飛機。他們會抗議、攔截,有時攔截、有時不攔截,但不是絕對的去阻擋美國,這是一個更動態、更複雜的問題。

郭:你昨天在兵推中也提到,雖然大家在做軍事模擬,政治假設仍然很重要。你說如果台灣先挑起衝突,比如宣布獨立,美國較不可能軍事介入。但美方團隊在情境3-4中提到,美方將告訴中方,如果中國真的進行最後階段入侵,美國將承認台灣,預期其他國家也會跟進,這令美國有義務保衛一個獨立主權國家。

但我的問題是,承認台灣獨立的威脅是作為嚇阻手段。但會不會反而讓中國認為美國真正意圖就是承認台灣,這反而加速解放軍動武統一台灣?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布萊爾: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是個很微妙的地方,因為美國明確的政策偏好是維持目前的政治模糊狀態,台灣沒有正式獨立地位。

但我們都知道,台灣實際上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具備有獨立國家的所有特徵,但有些限制。我認為兵推對中國是一個有效警告,如果中國以強硬軍事行動打破這個平衡,美國就有可能說:「是中國先打破了平衡,我們本來願意在和平時期不正式承認台灣,但如果你堅持軍事侵略,我們也會改變政策。」

所以中國成為侵略者時,會冒著美國有更強烈外交承認台灣獨立的意願。這也是《台灣關係法》的本質,美國支持和平改變,但如果有非和平手段,美國會嚴重關切。如果中國開始用暴力軍事手段改變現狀,就冒著美國做出嚴重政治動作的風險。中國在採取任何侵略行動前必須認真考慮這點。

郭:放到當下脈絡,就是有關「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的辯論。戰略清晰就是,無論如何都會保護台灣安全,這似乎是中國很在意的問題,你能多談談這個辯論嗎?

布萊爾:當然。我們在與中國建交後,終止了與台灣的自衛條約,從戰略清晰轉向戰略模糊。我們說,我們不像對北約、日本等國家那樣承諾保衛台灣,但我們承諾,其實與實際效果差不多,如果中國無端發動侵略,美國很可能會來協助台灣。我們這麼做,是為了有機會和中國建立更好關係。

這是一個微妙的關係。台灣和中國有龐大的經貿關係,外交則有限。美國和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也有龐大經貿往來。美國和台灣經貿關係密切,但外交和政治關係有限。這是一種獨特的平衡。但如果中國打破這個平衡,沒有比軍事侵略更明確的行動了,那美國就更可能放棄模糊,明確反對中國動武。這是一個複雜且微妙的平衡。

但50年來,這個平衡讓台灣得以發展,成為繁榮的民主社會,但因歷史原因,台灣無法獲得美國政策下所有獨立國家的權利。我認為,除非中國改變,否則美國、中國、台灣三方都有維持這種複雜現狀的利益。我常對中國朋友說:「當你們讓台灣覺得值得加入時,台灣自然會願意。」

這不只是經濟問題,上海、北京很繁榮,看起來像台北,但中國人無法像台灣人那樣自由組黨、言論自由、有新聞自由。所以我說,中國如果真想台灣和平回歸,就必須讓中國成為一個正常運作的民主國家。否則台灣人不想加入,美國也不希望台灣加入。所以,為了維持現狀,台灣必須有自我防衛能力,美國必須有協助台灣的能力。如果我們做得好,這種聯合軍事能力會讓中國明白,動武只會得不償失,和平安定的生活才能持續。這就是我們的挑戰。

郭:海南撞機事件發生時你是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你從那次危機學到什麼?這些年溝通和預防機制有改善嗎?

布萊爾:讓我想想。我第一個結論是,當我收到中國飛機撞上我們飛機的消息時,這是中國無意的錯誤,不是中國政府有意製造與美國的衝突。

郭:但你作為司令,有沒有遇過類似險些相撞的情況?有幾次很危險?

布萊爾:有幾次。事實上,我曾經指示我們駐北京的武官去找中國政府說:「你們的飛機行為很危險,請他們停止。」但顯然他們沒有這麼做。這位飛行員認為他可以藉此維護中國主權,去騷擾美國飛機。

所以我學到的第一課是,這應該是個孤立事件,不是中國要全面阻止美國偵察飛行的開端。第二課是,中國處理危機的體系很不成熟,非常原始。美國當時試圖立即與中國溝通,安排人員返國、討論事件...

郭:但一開始電話沒人接。

布萊爾:沒錯。當時我們的大使是我前任太平洋司令普理赫(Joseph Prueher),沒有人願意和他談,因為中國自己也很驚訝,還沒決定怎麼處理。後來我去北京參加相關會議,發現中國政府很難搞清楚真相,有來自海軍、省長、黨書記、空軍的不同報告,北京方面根本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所以這是一個混亂的事件。但很快,民族自尊、責任歸屬、誰該道歉等問題就浮現了。

美國立場是我們的飛機沒有威脅性,不會承認錯誤。我們的飛機是無武裝偵察機,執行例行任務。但中國方面即使弄清真相後,也不願承認自家飛行員失誤,所以堅持虛假的說法,編造美國飛機突然轉彎撞上中國飛機。

所以最後這是外交解決,美國發表聲明「遺憾中國飛行員罹難」,英文用regretted,中方翻譯成更像「道歉」的詞,美國也沒反對。中國保住面子,美國堅持事實,政策繼續。大約三個月後,我們又恢復飛行。這是一個孤立事件,源於中國過度主權主張,台海關係中這種情況很多。

郭:我問這個,是因為2022年裴洛西訪台後,越來越多飛機越過中線,我們擔心會發生類似事件,或解放軍飛機故障墜落台灣這邊海域,那時怎麼辦?台灣和中國之間沒有溝通管道。這種危機該怎麼解決?

布萊爾:你問到重點了。正常情況下,像EP3事件中,中國飛行員落水,應該展開搜救,附近所有船舶和飛機都應該協助。台灣和中國也該如此,因為雙方都有飛機船艦在那片海域。台灣如果公開表示希望建立事故溝通機制、搜救機制,中國如果拒絕就必須負起以後發生問題的責任。同時,台灣也要自己制定搜救方案,即使沒有正式協議也能執行。

郭:另一個問題,你的幾位印太司令部繼任者,從Davidson到Paparo,都警告解放軍2027年具備攻台能力,你同意這個評估嗎?你怎麼看2030年這次兵推的時間點?

布萊爾:我認為2027年這個說法,經過澄清後,現在的解讀是習近平要求軍隊2027年前做好軍事行動準備,有能力必要時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我做這行很久,見過很多中國的「最後期限」,江澤民也曾說任內要解決台灣問題,結果2002年卸任,所以我對這類期限持懷疑態度,這些多半是為了激勵行動、加強工作。中國會不會動武,關鍵還是看能否成功。如果現在有能力,中國早就動手了。我相信,只要中國有把握征服台灣,一定會動武。但他們做不到,難度太高,能力不足。

2027年能否具備能力,取決於台灣和美國的作為。很多跡象顯示,軍事科技優勢在台灣和美國這邊。烏克蘭戰爭也證明,地面上俄軍優勢卻拿不下烏軍,如果中國是俄羅斯、台灣是烏克蘭,這對中國沒什麼安慰。同樣,烏克蘭戰爭也顯示大型傳統軍艦極易受攻擊,黑海艦隊莫斯科號被反艦飛彈擊沉。中國若要渡海攻台,需要大量大型易受攻擊的船艦,烏克蘭已證明這些船艦很脆弱。美國航母即使有風險,但在台灣數百英里外作戰,遠比中國兩棲艦逼近台灣10英里危險小。

所以軍事平衡正向台灣傾斜。如果台灣繼續增加國防預算、實戰訓練、採用創新戰術,就能長期維持嚇阻,讓中國即使有再多期限也不敢輕舉妄動。

郭:我想問個比較個人的問題。你是第六代海軍軍人,我的問題是,美國年輕人如何被激勵加入軍隊,尤其是海軍?因為在台灣,軍官不是很受尊重的職業,我們怎麼改變這種情況?

布萊爾: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個人很簡單,因為這是家族淵源,所以我就加入了。有趣的是,我祖父1946年曾來台協助建立海軍,1949年內戰結束後協助台灣海軍建設。所以對我來說是家族傳統,對許多美國家庭也是如此。

但美國還有一種愛國情懷一直存在。我有點困惑,因為很多有徵兵制的國家,像以色列、新加坡、瑞典、瑞士,年輕人服役後會產生愛國心,影響他們一生。但台灣似乎還沒建立這種精神。

在台灣,服兵役像是不得不做的義務,沒什麼樂趣。所以我認為,台灣軍隊應該改變這種經驗,讓服役變成更正面的經歷,讓服役者建立終生友誼,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自豪。台灣最近把兵役延長到一年,一年足夠培養這種觀念。台灣越能做到這點越好。

郭:最後一個問題,也許你不想回答。

關於川普總統最近下令國民兵和海軍陸戰隊進駐洛杉磯,鎮壓他所說的叛亂。很多人質疑這個決定,特別是2020年種族騷亂時他就想這麼做,當時連軍方內部也有很多反對聲音。後來他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將軍也有緊張關係。你作為前軍官,願意評論嗎?

尤其這是來是總統的命令,但很多人質疑這種命令的正當性。很多人不太願意回答這種政治問題,但你願意談談嗎?

布萊爾:當然可以。我可以給你一些看法。

美國軍人都不願意對本國人民動用軍事力量。我參軍是為了保衛國家,不是對付自己同胞。這是我們的基本情感。美國法律對軍隊介入國內緊急狀況有嚴格限制和保障。大家最自豪的是救災任務,我們很樂意幫助國民。但要帶著盾牌、警棍、橡膠子彈面對國民,我們不喜歡這樣,這不是我們想做的事。

必須是非常、非常嚴重的事件,才能有正當性。過去也曾發生過,如果騷亂、暴力、搶劫規模大到警察無法處理,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會動用軍隊維持秩序。問題是洛杉磯現在的情況是否嚴重到需要出動軍隊?這就涉及政治判斷。

郭:而且加州州長並未要求總統派國民兵。

布萊爾:沒錯。這是個指標,但過去也有在地方政府未請求下出動軍隊的情況,主要是政策分歧所致。現在加州州長是民主黨人,總統是共和黨人,所以政治因素很大。我很遺憾軍隊被捲入高度政治化的議題,這對軍隊長遠形象不好。我希望這次事件能結束,暴力不會擴大,危機過後,軍人能回到本職:對外作戰,而不是對內。

郭:你覺得川普總統真的會軍事審判米利將軍嗎?他曾說米利與解放軍將領私下聯繫。

布萊爾:現在米利將軍已退休,事情過去了。我不認為這有現實或政治上的可能性。當時如果川普總統知道並不滿意,可以直接撤換米利,總統不滿意高階軍官的作為,可以直接換人。但這件事是事後才曝光的,所以已經是過去的事。但這類事...

郭:但美中高層軍官之間的聯繫,不是一對一私下打電話,要經過很多人同意。

布萊爾:沒錯。你說得對,有整個團隊,要獲得許可才能通話。所以這件事還有很多細節外界不知道,但我認為這只是個小事件,現在再翻舊帳沒什麼好處。

郭:非常感謝。

布萊爾:不會,我很開心。

郭:希望你能再來台灣。

布萊爾:我也希望如此。

郭:謝謝。

本集節目由永豐金控冠名贊助,翻轉金融,共創美好生活,Together, a better life. 以新聞開啟國際視野,永豐金控與您一同掌握全球脈動。

📣推薦閱讀

台海兵推引光譜兩端抨擊 「三巨頭」第一手回應

美中台博弈/扮台海衝突外卡 朝鮮半島新局演變迅速

「政治兵推」只打一半不談勝負 北京戰略思維早已變幻

【會員限定】完成3任務,抽LINE POINTS等3重好禮!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相關新聞

美中台關係近日圍繞對等關稅、國防預算與川習何時會面等議題。路透

郭崇倫會客室EP219|關稅將臨、提高國防預算與川習何時會?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延長對等關稅的寬限期至8月1日,並陸續寄出通知函給多個國家,台灣將會落在哪個區間?北約已通過提高國防預算至GDP5%,以此標準,台灣該如何規劃以符合美方期待?美中川習會終須一會,何時?何地?會以怎麼樣的形式會面?本集郭崇倫會客室邀請淡大戰略所黃介正副教授,探討近日美中台政情。

前外交部長李大維出版《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新書,回憶他歷任要職,以及逾30年的外交生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郭崇倫會客室 EP218|《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李大維新書發表

前外交部長李大維歷任新聞局長、駐美代表、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以及海基會董事長等要職,6月出版《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除了是李大維自身的回憶錄,也是對於中華民國近30年來外交的一個反省。本集為郭崇倫先生在新書發表會與李大維先生的對談。

從致力於外交解決方案到決定空襲伊朗行動,體現了川普的萬花筒式決策。路透

郭崇倫會客室EP217|美國介入轟炸後三方迅速停火 以伊12日戰爭脈絡解析

以色列以阻止伊朗發展核武為由,對伊朗發動大規模空襲,伊朗隨即發射飛彈報復。後續在美國派B-2轟炸機轟炸伊朗核設施之後,川普於6/24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已達成全面停火協議。本集郭崇倫會客室邀請香港01國際評論主筆劉燕婷,解析這場戰爭對於美伊以三國的影響,以及海灣國家的整體區域態勢。

艾肯格里表示,美國擁有全球最具流動性的金融市場,加上缺乏真正具競爭力的替代貨幣,使得各國仍依賴美元進行貿易與儲備操作。圖/取自UC Berkeley官網

郭崇倫會客室EP215|美債失控、美元動搖 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正在醞釀?ft.國際金融史權威Barry Eichengreen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全球金融市場再次籠罩在一片不安之中,二戰結束後奠定的全球經貿規則和秩序如今正面臨洗牌。川普2.0的「美國優先」會否引爆另一場貨幣冷戰,進而衝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巨額財政赤字與龐大債務問題,是否可能讓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重演?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