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象

從朋友「得來」的巴金森氏症 他和平共處反獲學習機會

資深媒體人駱紳認為疾病不是生命的限制,而是另一個新的學習。記者余承翰/攝影
資深媒體人駱紳認為疾病不是生命的限制,而是另一個新的學習。記者余承翰/攝影

疾病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當重大傷病來襲,我們停下腳步,重新審視生命。疾病帶來身體的痛苦,更是心靈的試煉;但也因為生病,我們學會珍惜現在。

73歲的資深媒體人駱紳有著充實愉快的退休生活,卻遭遇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巴金森氏症。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生病不等於快樂的終結,生活安排雖因此改變,但也是另一個學會珍惜與愛的開始。

而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指出,其實很多時候,手抖不見得就是罹患巴金森氏症,透過「巴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的10個問題,也可以簡單自我檢測。...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掌握新聞脈動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掌握新聞脈動

系列文章

3年前中風的民歌之父楊弦分享自身經歷,雖然如今舉重若輕,但其實一開始的復元過程,是毅力和不放棄的累積。記者林俊良/攝影

中風未必癱瘓 民歌之父楊弦把握復健黃金期找回生活

統計顯示,全台灣每年腦中風就醫人數超過40萬人,死亡人數多達2萬6000到2萬7000人,每年新增腦中風患者約3至5萬人,但預後狀況卻大不同,有人死裡逃生,有幸找回原本的生活,不需依賴旁人照護;但也有人中風後,肢體癱瘓,體能狀況一蹶不振,長期臥床。究竟該中風後該怎麼治療? 3年前中風的民歌之父楊弦分享自身經歷,雖然如今舉重若輕,但其實一開始的復元過程,是毅力和不放棄的累積。...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