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數位版策劃「總編選書」,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值得推薦的好書。6月選書為醫師廖泊喬撰寫的《文豪酒癮診斷書》,這本跨越文學與醫學的作品,帶領讀者一窺文豪的醉後狀態,看似酒量很好的「他」,竟然一罐啤酒就倒?適合飲酒的年齡竟是「這歲數」?這些關於文豪與酒的冷知識,讓平時不嗜酒的涂豐恩也嘖嘖稱奇。
聯合報數位版策劃「總編選書」,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值得推薦的好書。6月選書為作家哈金撰寫的《通天之路:李白》,哈金筆下的李白一生辛苦求官、追求政治成就,在超脫世俗與追求功成名就間擺盪,顛覆不少崇拜李白浪漫、灑脫的粉絲幻想。
對於許多人,端午是關乎一條河的故事。 對於更多人,端午是關乎一個人跳河的故事。 至於我,端午則是關乎一隻鳥,乃至一組鳥的故事。那條河,自然是汨羅江。那個人,自然是三閭大夫屈原。 詩人愁予曾問:「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我想,在中國,這人就是屈原了吧!
每年端午節接近的時候,外婆就開始做忙著做煎餅,她一邊攪著麵泥一邊說:「這是為了補天。」 煎餅補天真的是充滿生命力的創意。神話的能量如此巨大,大概世上真正的原創在創世之初就已經用盡,從此天地只是悠悠變老而已。
我清楚地記得,在上海日本租界的虹口江灣路,雖然我們不諳台語,只會講日本話和上海話,到了農曆五月季節,母親總是會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一大堆闊大的竹葉,用滬語指揮著兩個娘姨洗曬葉子,再用糯米包裹葷素各種餡料,製成美味的肉粽。那種內容豐饒多變化的鹹粽子,顯然與上海人喜食的只包裹一塊五花肉的粽子不同。娘姨們在我家住久後,也漸漸習慣我們的粽子,而不得不承認此勝於彼了。至於年幼的我們,一邊解開香膩的竹葉,心裡便充滿著好奇與期待。一口咬下去,吃到了肉塊,再一口咬下去,又吃到了香菇或蝦米…那種口腹之饜足與心情的興奮,便即是節慶的歡愉;而如今回想起來,則又羼雜著許多人與事的記憶。流水一般逝去不回的記憶,竟又帶給我甜蜜中羼和著感傷的複雜情緒!
春夏之交的端午,也要食艾,洛陽人飲艾酒以防暑熱,韓國人吃艾草粥和艾草汁以健腸胃,台灣人則在門楣懸掛榕樹和艾草。小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要掛草?她總是回答,「插艾卡勇健啦。」但除了諧音,艾草和勇健有什麼相干呢?
按中醫說法,天氣濕熱時宜多吃一點清熱利濕的食品,有助於預防熱傷風,而母親夏季嗜食的綠豆、薏仁、苦瓜、冬瓜和黃瓜,統統都具有清熱生津或祛濕之效。 就算並不精通古老的食療養生之道,也可以學習專注聆聽身體的提示,食物好不好吃,該不該吃,身體往往知道,並會誠實地告訴你。
當我穿著濕透的車衣,站在大屯山助航站旁的小觀景平台,滿足又感動地傲視腳下群山之時,我聽見不遠處有個騎摩托車上來的年輕人,小聲對後座的女友說:「騎腳踏車上來這裡?那個人一定是有毛病。」
聯合報數位版策畫「總編選書」,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值得推薦的好書。5月選書為BBC製作的藝術歷史系列電視紀錄片《遇見文明》套書。涂豐恩認為,疫情下無法出國,但這套書就像兩位專業導遊帶讀者穿越時空、環遊世界。封面更是由他親自挑選,毫無懸念的從全書上百張圖片中找到最「對味」的封面。
聯合報數位版策劃「總編選書」,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值得推薦的好書。5月選書為近代知名史學家洪業所撰寫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藉詩作重現杜甫一生。杜甫一生中碰到的挑戰,放到現代困境依舊;一代詩聖若生活在21世紀、經歷疫情,會怎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