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10年來無不大力挹注教育和社福預算,但教育現場仍面臨城鄉差距,大校動輒上千人,偏鄉小校僅零星個位數,「不山不市」區域的學校資源被明顯稀釋;每逢選舉,縣市長爭相加碼非法定的社福支出討好選民,卻埋下地方財政黑洞,排擠其他預算支出。
六都升格後,徒有直轄市光環,許多地區的行政效能卻「倒退嚕」,有不少民眾抱怨,最基本的路燈報修要等2周、公廁施工耗時半年還沒搞定。縣市合併後,行政效能卻離基層愈來愈遠;一名區長說,區公所淪為「轉公文單位」,區長沒錢、沒權,和合併前的民選鄉鎮長角色有天壤之別。
人口是國力的象徵,城市人口則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指標。縣市合併邁入10周年,六都是「宜居」或「移居」城市,從人口消長就一目了然。
2010年,台灣一下子從雙直轄市變成六都,但財政收支劃分法長達21年未修正,早已不適合台灣當前的政經環境,歷任行政院長或財政部長都曾要試圖展現修法魄力,但擺不平地方勢力,六都百里侯都喊不公平,最終胎死腹中。2021新年初始,至今仍是打不開的「潘朵拉盒子」。
蔡政府端出「前瞻計畫」,點燃六都百里侯搶資源大戰,雙北雖長年扮演捷運領頭羊,但這兩頭羊近年也爭得很厲害。身為捷運發源地的台北市軌道建設如火如荼,觸角如八爪章魚般伸向新北;過去被稱為「北市護城河」的新北,這十年來捷運路網增加近1.5倍,正以「地方包圍中央」之姿,還向北市要董事會席次。
10年前,高雄縣市合併為38區,轄區包山包海,高雄市看似變大又變胖,但人口流失遠大於人口成長,許多高雄人「漂向北方」、遠離家鄉,10年來減少7000多人,大高雄市出現「生」不如「死」現象,高雄怎麼了?
台南市東北隅的白河區,雖同樣被畫入台南直轄市10年,地理位子卻更鄰近嘉義縣。周日中午,白河零售市場攤商陸續收攤,開麵攤的老闆娘望著僅有的2桌客人苦笑說,「這就是生活日常」,縣市合併後,生意差了至少6成,還好沒請人,否則只能喝西北風。
走在台中市最繁華的七期與台灣大道,永遠人車如織;轉場到原縣區的大安、和平部落,住家要搭個公車得走上幾十分鐘。升格10年了,「一個台中,兩個世界」現象仍存在。
六都藍圖在2010年定形,桃園市是唯一搭上升格末班車的直轄市,比起其他5個兄弟足足落後4年。2014年12月25日,桃園縣升格成桃園市,馬上從全台第一大縣一躍成為最年輕直轄市,活力十足。
從桃園機場搭機捷進入新北市,放眼左側是新莊副都心的高樓大廈,右側則是塭仔圳地區的大片鐵皮違章工廠,機捷線猶如一道人工分野,切割出「一個新北、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