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藝

今年邁入第二屆的亞洲插畫藝博會日前落幕,博覽會上也有很多外國藝術家作品。記者何定照/攝影 生活

從服務別人到開展自己 插畫家不設限自己的藝術之路

插畫一般定義為替書刊文字配圖,全球相關展獎中以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最知名。台灣近年插畫藝術展也漸成系統,從2018年開始的台北插畫藝術節,到2022年在高雄登場的亞洲插畫藝術博覽會乃至台北國際插畫博覽會,都吸引各路插畫家投入創造更多元作品,也打開新市場。 今年邁入第二屆的亞洲插畫藝博會日前落幕,再度創出銷售佳績。但對參與的插畫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在傳統「服務他人」的插畫作品外,也創造「打開自己」的純創作。而不同於傳統藝術家,他們笑說不會認為未來一定要當藝術家,比較傾向水到渠成,如此面對時代快速變化也才能保持更大彈性。

竹南蛇窯建成後全長25公尺,以生產陶瓷花盆為主,後來截短為20公尺長,是目前台灣少數殘存的蛇窯中,保存完整且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記者胡蓬生/攝影 生活

深度旅遊/柴燒陶藝界「神鵰俠侶」重振竹南蛇窯 展現人類火與土的歷程

半世紀前,來自台灣陶藝重鎮台中大甲東的陶師林添福帶領9名師傅和1頭牛,落腳苗栗縣竹南,自己造模製作3000塊土磚,用9天打造出「竹南蛇窯」。而歷經生活陶產業的起落,竹南蛇窯在第二代窯主林瑞華、鄧淑慧夫婦接手後,轉型成柴燒陶藝重鎮,成為柴燒陶藝深度旅遊首選之地,重現人類「火與土」的歷程。...

千秋陶坊創辦人林永勝透過新書《七號錐倒了》,分享自己生命中感知到的美好與感動。記者李承宇/攝影 聽幕後

讀饗時光 EP100|百年窯火守護者 林永勝的《七號錐倒了》

千秋陶坊創辦人林永勝,立志延續南投陶的百年工藝。他也是許多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指名合作食器的職人。林永勝透過新書《七號錐倒了》,分享自己生命中感知到的美好與感動,也提醒讀者:「不要失去了對愛的感受,對美的欣賞。」

孫超的結晶釉瓷板畫,是1250度高溫燒製的「火的藝術」。圖/魏彤珈提供 生活

他鄉故鄉/火上蓓蕾巧奪天工——孫超用1250度烈火迸出繁花

「忠於自己、永遠忠於自己」,孫超2018年90歲前夕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主辦單位為他拍攝了主題嵌入孫超名字的「超以象外」影片,他受訪時說:「名利太短暫了,哎呀,名利有什麼了不起?」 絕非矯情。對名利,他近乎無求;對自己,他極端苛求。 孫超在國立藝專畢業展前做了第一件大型群像,自覺不好,全部打掉,只留了一個頭部,美術科主任李梅樹剛好經過,非常生氣:「你現在做得再不好,也是你現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你不滿意,我又什麼時候滿意過自己作品?如果都打掉了,你一輩子也不會有一件作品可以留下來」,聽起來是責備,其實是愛護。但是,孫超就是受不了有缺點,「不滿意,就用鎯頭打掉」,這一直是他對待作品的準則。

孫超是台灣結晶釉第一人,以釉為顏料,以巨型瓷版為畫紙,把宇宙穹蒼、山水花影入畫。圖為2014年他與瓷板畫創作「穹蒼」合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他鄉故鄉/孫超化大悲為大美——烽火乞兒成了晶釉畫大師

「我是要過飯的」,孫超總是記得自己的來時路。這位結晶釉瓷版畫大師,因為戰火流離,出身極貧,他從來不過除夕、不過生日,不喜大餐。4月底,他在好友李濤罵了一句「你莫名其妙」下,終於接受他的邀請,與幾位知交在飯店過了95歲生日,他唱了好幾首民國二、三十年代白光、周璇的歌。很久沒有這麼盡興了,五年前,他在90歲前夕,因為體力不繼,封窰了,最後系列的作品名稱是「依舊青春」(又名「晚暮」),色彩奔放,構圖狂野,壯志未已…

藝術家徐永旭作品隨機發展的優雅線條,淬鍊自他人生的風風雨雨。記者何定照/攝影 生活

人生逆轉學/藝術家徐永旭年過半百為陶藝淪貧窮 化人生風雨入作品

人生必有風雨,端看個人所遇風雨大小,又如何承受面對。聯合報數位版推出「人生逆轉學」專欄,邀請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分享他們曾遇的人生逆境,看他們曾流過的淚,又如何在黑暗中找光亮,把風雨化甘霖。歡迎訂閱。 藝術家徐永旭用大拇指在陶土依序按壓,每一指都留下一個凹陷,結結實實用身體在作品烙印下圖案。外人看這些成果抽象美麗,不知他每一動作常忍著多年風濕性關節炎的痛楚;作品隨機發展的優雅線條,更淬鍊自他人生的風風雨雨。

彰化縣身障陶藝家許宗說到手舉陶壺的樂趣,不禁眉飛色舞。記者簡慧珍/攝影 生活

在地職人/也許受傷是天意...輪椅上的陶藝家 為偏鄉大城點燃藝術火炬

「我為彰化縣西南角留住『台灣工藝之家』這塊招牌。」輪椅陶藝家許宗煥一邊說,一邊用自己製作的茶壺沏茶,背後櫥窗裡擺滿各式陶壺,有表現在地特產花生的花生壺組,有仿照自家農地種出絲瓜的絲瓜壺具,巧手巧思為偏鄉大城點燃藝術火炬。

趙家窯將上一輩的木器與在地小麥、紅土融入作品,創作出十二生肖、飄香壺、把麥等經典作品,深受兩岸、國外藝術家喜愛。圖/趙家窯提供 生活

在地職人/大雅趙家窯 結合家鄉紅土小麥 燒出霧黑神祕鐵陶

榮獲文化部台灣工藝之家的趙家窯,33年來由三兄弟趙勝傑、趙勝湧和趙崇源共同經營,取材台中市大雅區在地的小麥、紅土,燒出看似鐵器、實則陶器的趙氏藝品,獨一無二。

國寶級工藝家邱建清從事陶藝創作數十年,作品多取自台灣特有的地質景觀。佳洛水系列作品中的「蜂窩岩」是一大特色。記者巫鴻瑋/攝影 生活

在地職人/陶藝家邱建清隱身峨眉柴窯 燒出台灣之美

國寶級工藝家邱建清從事陶藝創作數十年,他打造全台第一座個人柴燒窯,努力推廣在地特色的陶藝創作,作品多取自台灣特有的地質景觀;他認為一件藝術品要有靈魂,不只是用料上等,更重要的是專注投入,還要有強大的文化力,才能撐得起藝術品高貴的價值。

樹林高中科技中心結合在地煤礦與打鐵店的歷史背景,發展以鐵金屬為媒材課程,教金工焊接等技術。圖/樹林高中科技中心提供 教育

連結在地的技職教育正流行 焊接術、手拉胚融入國高中課程

技職教育正逐步恢復元氣,力推技職教育的新北市近年成立11所「科技中心」學校,培養學生認識在地產業,一方面讓學生藉此探索職涯,也能培養短缺的技職人力,加上在地傳統工藝漸有失傳危機,科技中心學校正好肩負傳承使命。而家長對這項發展也相當支持,讓學校感覺「現在家長的觀念似乎變了」。

林松本創作符合現代市場需求作品,茶壺鑲有神桌下虎爺形狀的茶壺蓋,下方壺身則是以荷葉狀製成,因應今年虎年取名「金讚蓋好野(虎爺)」。記者李定宇/攝影 生活

在地職人/25年經驗淬鍊 一手捏出3釐米厚精緻台灣茶壺

台灣人喜愛泡茶,茶壺的材質有陶、瓷、金屬、石頭及紫砂等,其中最有名的紫砂壺來自中國大陸。而在台灣,陶藝師林松本專以台灣陶土製作茶壺,並堅持以手工捏法製作,掌握壺身厚度,以利茶水能以均勻對流溫度泡出茶葉美味,製作精細的茶壺需耗時至少5天才能完成,林松本期待有朝一日台灣陶土製作的手工捏壺,能成為享譽國際的台灣壺代表作。

寶來人文協會理事長李懷錦(左)跟著居民一起迎接南橫公路開通。記者楊竣傑/攝影 生活

南橫回來了/寶來居民終盼到開通 甩「災區形象」重建有故事品牌

龍眼木在土窯爐內燒得亮紅,一旁Q彈的麵包,靜靜地在架上風乾,等待修復13年的南橫公路,終於盼得有條件復通,迎來新的顧客與商機,讓苦撐多年自力救濟的寶來居民,終於見到公路開通後帶來的一盞明燈,打散長久未散的陰霾。

吳姿瑩在台東池上推廣工藝結合生活。記者施鴻基/攝影 生活

青春留鄉/用池上碗裝池上米!她的陶藝結合食藝 帶動在地創生

台東縣池上鄉民吳姿瑩以「池上陶」品牌推廣陶藝(工藝)與生活結合,最終希望能夠改變池上一次性餐具過多的現況等,帶領大家透過陶藝改變生活美學,如今已經逐漸展現成果,明年希望進一步推廣和園藝結合,讓鄉內長照長者藉在陶器種植物獲得療癒。 43歲的吳姿瑩從小在台北長大,婚後嫁到台中,曾在朱銘美術館和三鶯的藝術場所工作,還曾到電視台當編劇,在醫院推廣藝術,最後卻回到父親吳忠尚幼時的生活地池上,決定在此扎根,她回顧這一路走來應該是緣分。...

「好客在一起」是大家交流的地方,也是外地人重新認識南庄的借問站。記者胡蓬生/攝影 生活

青春留鄉/一間小店鋪讓十三間老街活起來 她喚醒南庄的文化記憶

6年前,喜愛旅行的劉英華選擇在苗栗縣南庄鄉的一處老街落腳,她租了間有70年屋齡的老房子,開了老街上的第一間店「好客在一起」工作坊,也是專賣文創禮品的小店。劉英華原在台中做平面設計和插畫,她遠離擁擠的都會塵囂,來到這裡真心住下來,也從這裡出發,展開一系列地方創生及課程,喚醒了老街的記憶,更為社區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