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術班

陳詠淳因為熱愛布袋戲,選擇服裝設計,並走上偶衣師之路。記者王燕華/攝影 生活

在地職人/同學看卡通他看布袋戲 花蓮偶衣師不怕餓死「守藝」逾十年

還沒上小學的時候,陳詠淳就愛上布袋戲,看著精致戲偶在台上翻騰、彩衣飄飄,幼小的他心醉神迷,還會偷溜進廟會野台戲的後台把玩戲偶。為了做偶衣,他高中、大學都讀服裝設計相關領域,畢業後投入偶衣製作,儘管家人怕他餓肚子曾一度阻止,他堅持下去,還將工作室取名「守藝」,要守住這門傳統技藝。

國內多家民間企業為鼓勵兒童美術教育,都長年投入資金辦理美術比賽及戶外寫生比賽。圖/高市新上國小校長王彥嵓提供 教育

【繪畫賽拚人脈/下】美術教育扭曲成數字競賽 學界寄望新課綱產生質變

愛畫畫是孩子天性,在學齡前尚未認識文字的階段,繪畫更是孩子表達自我的重要媒介,國內針對兒童的各項美術比賽,從著色、戶外寫生到多媒材創作都有,一旦得名就有曝光機會,不但個人有成就感,也能為學校爭光,過去大多樂觀其成。但隨著近幾年小朋友繪畫比賽愈來愈蓬勃發展,還設立網路人氣獎項,教團及美術教師反而憂心,因為人氣賽比的是家長動員能力,將藝術追求多元差異的本質,扭曲成數字排名,恐讓孩子認為藝術有明確好壞高低之分。

時至今日,美術比賽也成為民間企業建立企業形象與資源連結工具,圖為雲林縣兒童繪畫比賽作品展出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繪畫賽拚人脈/中】不只發掘新秀有的還推建案 民間兒童美術比賽花招百出

國內兒童美術比賽發展已逾半世紀歷史,早期不僅提供具藝術天份學童嶄露頭角的機會,更是台灣國際外交的重要場域,時至今日,在發掘藝術新秀外,美術比賽也成為民間企業建立企業形象與資源連結工具,不只網路人氣獎的投票動員方式引人詬病,部分業者用來推建案、舉辦地點的學校還獲免費牛奶。而在頗具規模的比賽評選中,也常有評審發現參賽畫作有代筆或二次創作情況,學者無奈表示,台灣的兒童美術比賽已發展到有點「畸形」了。

參加戶外寫生比賽是許多人小時候的美好回憶,但也有許多人因為志在得獎,美術比賽鼓勵孩子創作的本質遭扭曲。圖/高市新上國小校長王彥嵓提供 教育

【繪畫賽拚人脈/上】畫作票選成家長拉票戰 孩子藝術熱忱慘被扼殺

兒童校內校外的著色與繪畫比賽不少,為增加與民眾互動,不少比賽會增設線上畫展及網路人氣獎,開放網友及親友線上投票,網路社群經常可見家有小朋友參賽的家長,在群組裡拜託好友點選連結投票,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多數人會花點時間,天天上去按讚、投票相挺,但學者質疑,繪畫比賽本意是要鼓勵兒童發揮想像與創造力,在家長強力動員下,似已發生質變,反而排擠到沒有刻意衝票的小朋友,高人氣畫作背後,其實是「家長人脈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