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感教育

藝術老師認為,用另外一種學習法,可以幫助老師看見孩子在教室外的更多可能。圖為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學生造舟。圖/詹羽菩提供 教育

美感教育/學生因美感愛上學習 老師發現數學考10分的其實是天才

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進入第十年,雖然有批評聲,但也有驚喜成果。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老師詹羽菩說,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學生因美感融入各科課程,提高學習欲望,還在實作中意外發現,數學考10分的學生原來是小天才;「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主持人曾成德指出,他們計畫的第一原則就是讓學生背景造成的不平等消失。 詹羽菩說,過去講「藝術」,其他學科會覺得只是藝術人的事;美感可以跳脫既有框架,融入各領域,這也符合108課綱的期待。

美感教育課程往往結合各學科創新,但許多老師覺得難以負荷。圖為屏東市復興國小做跨域美感教育,結合食農教育,認識水牛生命故事。圖/復興國小提供 教育

美感教育/師資不足又遭雙語教育排擠 第一線老師曝:走不出困境

台灣早年中小學美勞、美術課純教創作,在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變為「藝術與人文」課,綜合視覺、表演等藝術學習,又在美感教育計畫啟動後變「藝術課程」。有教師表示,變革立意縱好,但各校藝術教師不足、無力應付各項要求,教學現場也常以智育學科為重,藝術課程被各種不同的學科搶走,現在還遭雙語教育排擠,美感教育難行,擔任美感計畫領頭羊的一位老師,則指最大困境是這個。

許多中小學老師參加美感教育計畫培訓,設計出的教案貼近台灣土地。圖為認識台灣蜂蝶的多樣性教案。記者何定照/攝影 教育

美感教育/教授嘆美感教育架空藝術 10年砸62億學得到台灣特色?

教育部2014年啟動美感教育計畫,兩期5年62億元,108課綱也將「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納入核心素養,當背誦型知識透過網路已可快速取得之際,許多人期待美感教育能帶給孩子迎戰未來的能力。 但有學者指出,美感教育缺乏台灣社會歷史脈絡,變成推廣浮萍式美感,第一線老師也抱怨,藝術課時間遭雙語教育排擠。不過,也有老師在實作中,發現數學考10分的學生原來是小天才。台灣美感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今天起推出的美感之爭系列,帶大家一探究竟。

台灣設計研究院與教育部合作的「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改造後的教室色調單一、簡化,挨批無法讓學生多元思考。圖/教育部提供 評論

「白到底」就是美嗎?當公共設計只剩下複製貼上的減法美學…

台灣興起美學改造運動,從校園、衛生所、火車站到掃具,都成為美學教育與改造的標的,然而當美學被「標準化」,設計風格皆是一片白,扁平設計下,公共空間、設計與美感間的對話,蕩然無存,缺乏民主式參與及對話,如此「白到底」的美學,真是台灣社會想要的美嗎?

學者于國華的新書《學美之旅》,記錄他在日常生活裡發現的美好事物。圖/翻攝書籍封面 聽幕後

讀饗時光 EP52|從飲食中找美 于國華的《學美之旅》

生活中的「美」,在白米飯裡、在紅西瓜裡、在椰漿飯裡,也在酸甘茶裡;跨越國界、跨越族群。 學者于國華的新書《學美之旅》,記錄他在這些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發現的美好事物。

辛亥生態公園內有滯洪池,台北市府公園處近日施工彩繪,被笑說是「多了很多變電箱」。圖/許晉誌提供 生活

辛亥生態公園牆面遭彩繪 為何引發全台景觀界不滿?

台北捷運辛亥站周遭近年多了一座公園,規畫期間曾經公民參與和專家審查等程序。但在落成後,有地方里長、議員稱有居民反映部分牆面灰灰白白,很像墓仔埔,台北市府公園處於是施工彩繪。未料又引發其他居民抗議,指自己是因公園漂亮才買此處,為何要變樣?

校園掃具美感改造計畫將掃把、畚斗、拖把的傳統顏色,改成灰黑、大地色來搭配不同空間,低調的掃具色彩有助於提升環境整潔。圖/美感細胞協會提供 教育

掃把美學/繽紛色彩讓校園變醜了? 一支掃把培養孩子美感教育

教室後面擺放著一支支紅綠相間的掃把,旁邊堆置綠色水桶、藍色垃圾桶,這是記憶中常見的校園風景,有的把掃具堆疊在門後或放在櫃子內,眼不見為淨,卻忽略了掃具滴水更易孳生黴菌,成為教室美學的障礙。為改變空間凌亂感,公部門展開校園掃具美感改造計畫,重新設計掃把、拖把、畚斗,作為美感改造起手式,也引來不少討論。

國內多家民間企業為鼓勵兒童美術教育,都長年投入資金辦理美術比賽及戶外寫生比賽。圖/高市新上國小校長王彥嵓提供 教育

【繪畫賽拚人脈/下】美術教育扭曲成數字競賽 學界寄望新課綱產生質變

愛畫畫是孩子天性,在學齡前尚未認識文字的階段,繪畫更是孩子表達自我的重要媒介,國內針對兒童的各項美術比賽,從著色、戶外寫生到多媒材創作都有,一旦得名就有曝光機會,不但個人有成就感,也能為學校爭光,過去大多樂觀其成。但隨著近幾年小朋友繪畫比賽愈來愈蓬勃發展,還設立網路人氣獎項,教團及美術教師反而憂心,因為人氣賽比的是家長動員能力,將藝術追求多元差異的本質,扭曲成數字排名,恐讓孩子認為藝術有明確好壞高低之分。

嶺東科技大學畢業生嚴子崴延續田中未來學精神,畢業後在北斗鎮繼續投入地方創生。 圖/田中未來學提供 聽幕後

質青洄游|她與他們的農村未來學

當年為畢業製作從台中到田中,用「美感教育」開啟居民對認識家鄉的渴望,畢業後仍持續啟發不同的在地想像,在各地鄉村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