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教育

1968年4月13日,中美兩國原子能委員會聯合舉辦的原子能應用示範展覽,在台北市立體育場舉行,演講者向具有科學興趣的高中學生和教師,作科學的最新教學法的示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題

照片看歷史/1968年中美合辦原子能應用示範展 發展科學助民生建設

1968年4月13日,由中美兩國原子能委員會聯合舉辦的原子能應用示範展覽,當日上午10時半在台北市立體育場揭幕,邀請時任副總統嚴家淦剪綵,展覽內容包括科學實驗室、訓練設施和公開展覽會等,其中將展出核子運轉裝置、模型和舉辦演講等。

台中市光正國中生物老師楊惠涵致力將STEM教育觀念融入課程中,只為了引起孩子更多的學習動機。圖/楊惠涵提供 教育

蘇媽熱潮/半導體缺人才 STEM教育要落實 最大問題在升學和城鄉差距

國內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理工科人才卻缺工嚴重,台灣STEM領域(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大學校院學生人數,相較10年前減少近8萬人,除了受少子化衝擊,師資培育未翻轉,城鄉差距大也是原因,但半導體產業是未來科技趨勢,STEM教育政策更攸關國家競爭優勢,台灣要跟上腳步,「分數至上」觀念要先放下。 國立暨大附中STEAM教育推手駱奕帆說,108課綱上路已經4年,但在大學師資培育課程及教師甄選審定上卻未翻轉,仍忽略對STEAM教育的需求,導致年輕師資試教時,還跟10多年前考教甄一樣,只統整及教導課文內容。她也說,多數老師仍被文本綁架,未能打破傳統教學框架。

南投竹山鯉魚國小鼓勵學生結合科技與關懷,作品「猴子加油」讓語言復健者以遊戲練習說話。圖/鯉魚國小提供 教育

蘇媽熱潮/STEAM教育在台灣成大勢 教師卻怕改變恐陷危機

台灣將STEAM教育納入108課綱,不僅十二年國教從小學端至高中端,大學端也挹注教育資源協助,許多民間教育機構也大力推行,STEAM教育在國內看似遍地開花,想落實卻藏隱憂。台中市光正國中生物老師楊惠涵多年來積極參加教師培力課程,她點出問題所在,台灣要落實STEAM教育精神,強化培育STEAM師資是當務之急。 「科學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楊惠涵說,過去只用口述,學生難以理解,但運用簡單的材料或技巧實作,能更輕巧且便利的達到目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原理,學習也變有趣,孩子樂於學習,成績也沒變差,效果不輸傳統教學。

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肯定蘇姿丰(左)積極參與女性領導力和STEM教育,足以作為學習典範,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蘇媽熱潮/半導體女王掀起STEM教育 台灣推的STEAM更能培育人才?

「半導體女王」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日前旋風訪台,唯一的公開行程就是在陽明交通大學獲頒名譽博士學位,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肯定蘇姿丰積極參與女性領導力和STEM教育,足以作為學習典範,頒授名譽博士學位。「蘇媽」的成就被譽為是STEM領域的傳奇人物,台灣有STEM教育嗎?答案是有,在台灣還多了個「A」,108課綱已納入應用STEAM教學理念,但檢視台灣的教育現場想複刻下一個蘇姿丰,恐怕很難。

政治

南韓LK-99讓各國爭相驗證 一圖看懂常溫超導體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韓國研究團隊日前發表的LK-99相關論文,引起全球關注,這次的圖表帶你了解什麼是常溫超導體。

大學教授指出,在一個領域做久了,往往會被這個領域的知識思維制約。目前大學逐漸走向跨領域,開始有學校實驗大一、大二不分系。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諾獎的奧祕/跨域有助創新!想成諾獎得主 大學雙主修是必要門檻?

國外研究發現,諾貝爾獎得主的共同特色是「跨領域」。學者分析,單一領域可以有其深度,但也有其侷限。「領域」是後天定義出來的,分領域只為學習的方便,並非必然。此外,國內研究者大多以國科會的學門區分(自然、生命、人文、社會等),來看待自身研究方向歸屬,這其實會妨礙知識創新。理想上國科會和研究者可以大膽嘗試多領域研究,但這並非一蹴可及,得從大學教育扎根。

研究發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受過藝術訓練的機率約是普通人的3倍,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作家安妮•艾諾。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 教育

諾獎的奧祕/學藝術能增進科學成就?諾貝爾獎得主有一共同特色

愛因斯坦說,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就是「專」了後就有盲點。只有跨領域,由不同角度剖析問題,才比較有機會突破。最近有國外研究發現,諾貝爾獎得主的共同特色是:大學到博士教育通常不是來自單一領域。譬如: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科學家接受木匠、金屬加工、繪畫、藝術等訓練的機率大約是普通科學家的9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除了經濟學外,幾乎完全是從數學、物理與天文學而來。

1993.10.15民生報23版「諾貝爾獎 我為她盼十六年了」。 政治

諾貝爾獎也有論文門 那座本該頒給台灣女學霸的醫學獎

每年10月諾貝爾獎名單公布,風光背後,有爭議也有遺珠之憾,聯合報每月企劃「新聞時光機」,帶你看1993年,與台灣擦身而過的那座醫學獎憾恨始末。

1956年8月27日,原子能和平用途展在台灣省立博物館開幕,清大校長梅貽琦(中)說明原子爐構造及用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題

照片看歷史/1956年原子能和平用途展揭幕 清大培養人才設研究所

1956年8月27日,原子能和平用途展覽會在省立博物館揭幕,展覽之目的在於生動的表現出1953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在聯合國所提的原子能和平使用計畫,展出內容為原子能和平用途之各種立體模型設計,精細的儀器和圖片照片等。 揭幕式中,時任美國大使館參事皮爾奇致詞說,中美合作在原子能和平用途方面的努力,將為未來新世界帶來一個繁榮與和平的光明遠景。他說,11年前世界看到了原子時代的曙光,它的來臨雖然可能帶給我們向所未有的恐怖和毀滅,但是它也給我們帶來了光明的遠景,一個和平而富足的世界。

看好量子電腦發展未來,鴻海早在2020年鴻海研究院成立時,就找來許多產業專家積極投入。 圖/鴻海提供 財經

鴻海攻量子電腦 轉型F3.0重要武器 布局3部曲大解密

鴻海看好量子電腦發展未來,早在2020年鴻海研究院成立時,就找來許多產業專家積極投入;然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年股東會上意外談及:「我們也投資了一個跟量子電腦相關的電影」,這讓股東們好奇,鴻海為什麼要做這個投資? 量子電腦是什麼?為什麼鴻海看中量子電腦發展前景?鴻海內部對量子電腦又有何布局?其實鴻海量子電腦布局有三部曲。

科技部宣布組成量子國家隊。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右四)、科技部長吳政忠(右五)出席。圖/科技部提供 教育

量子科學夯/台大教授:未來將湧現量子科技學院 人才培育火燒屁股

迎戰2030量子科技新世代,台灣的教育跟上了嗎?傳統學校教育中對量子物理相關知識傳播相當少,大學通常也只有物理系、化學系會將量子力學放進必修。台大特聘教授張慶瑞表示,量子科技來得快速,人才培育刻不容緩。最近日本宣布在2030年前,要有1000萬量子電腦使用者,顯示其火燒屁股的重大性。他預言,未來數十年,必然會出現量子科技學院,形成量子產業。

台大教授表示,從目前已知的量子演算法來看,量子電腦能夠處理的問題很有限,傳統電腦都會比量子電腦快得多。圖為IBM和東京大學共同開發的「IBM量子系統一號」電腦系統。美聯社 教育

量子科學夯/若量子被濫用恐成二戰核彈?台大教授不認同 籲放膽推動

臉書創始人馬克.祖克柏,曾在推特上傳一張讀睡前故事給小寶寶聽的照片。照片中的故事書是「寶寶的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儘管該篇發文略帶玩笑性質,但童書也預示著「量子物理」的概念正走出大學,進入大眾生活中。到底「量子」科技是什麼,又為何會成為近年各國爭相投入競賽的熱門領域?且為何讓人又愛又怕?

穆罕默德(圖右)成立公益組織kits cubed,幫助孩童學習科學。圖/取自IG@kitscubed 國際

美國高中生好忙! 創公益組織、打校籃還錄取史丹佛大學

愛好科學的美國高中生穆罕默德(Ahmed Mohamed)在校生活忙碌且充實,不只顧好高中學業,還兼修大學課程,甚至還成立一家為孩童設計科學實驗包的公益組織,如今順利錄取理想學校史丹佛大學,將成為「第一代大學生」(指父母沒有接受大學教育之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