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司法院

李佳修(左)無照酒駕撞死王姓單親父親,檢方依酒駕致死罪起訴,台北地院國民法官庭判李7年2月徒刑。李上訴後,本案成全國二審最先開庭的國審上訴案,高院定3月26日行審判程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判決書沒寫清楚的全成上訴理由 國民法官會成一場戲嗎?

在酒店和夜店兼差的李佳修無照酒駕撞死王姓單親父親,不僅是台北地院第一件國民法官參審案,也是台灣高等法院首件國審上訴案。李一審被依酒駕致死罪判7年2月徒刑,他上訴,除爭執符合自首外,也質疑母親給被害人20萬元為何無助減刑。高院依被告要求整理出4項爭點,外界好奇若首件就推翻一審量刑,國民法官法意義何在?

捷運潛水夫病工人多年來四處遊行、請願、示威、抗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北捷工人潛水夫病纏訟16年 特優調委出馬調解讓官司落幕

台北捷運替民眾帶來交通便利,卻也帶給一群工人一輩子的傷痛,20多年前捷運新店線CH221標工程引進壓氣工法挖掘隧道,但沒有依規定減壓,造成多名施工工人罹患潛水夫病,骨頭發黑壞死,每天晚上痛到難以入眠。 工人和廠商協商多年,也忍著病痛四處抗爭陳情,部分工人陸續與包商和解,但來自花蓮縣玉里鎮的陳順明等9人最終只能向廠商提告求償,期盼獲得應有的賠償金;案件纏訟多年,勞資各有勝敗,雙方訴訟上訴第三審,在「和事佬」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長退休的調解委員王聰明居中協商下,兩造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台中地院法官江彥儀在今年8月底辭職,轉行當律師。圖/江彥儀提供 生活

法官異聞錄/一天開庭14小時...前法官分享甘苦談 有人怕案量暴增寧背罵名

成為法官,是許多法律相關系所畢業生的職場首選,看似社會地位崇高,收入還優於公務員,但法官這個職業,背後也是辛酸爆表。聯合報數位版訪問幾名從法官退下來轉任律師的法律人,解析法官工作的酸甜苦辣,被案子壓垮、長時間開庭、回家也得結案等等,讓他們寧願當在野法曹。此外,還有法官為了不被積案壓垮,寧可承擔罵名,利用調動把爛攤子丟給別人等。

國寶集團總裁朱國榮搭遊艇輾轉逃亡海外,警方在朱未依規定報到後5天才通報法院,引發社會譁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重犯防逃不能只有檢調補破網 法院也該超前部署

國寶集團總裁朱國榮搭遊艇輾轉逃亡海外,警方在朱未依規定報到後5天才通報法院,司法院24日召開「精進防逃措施聯繫會議」,宣稱已建置電子報到功能,被告可透過指紋辨識及人臉辨識雙重認證機制,進行打卡報到,防止棄保潛逃。 但如此補救措施只是亡羊補牢,現行實務上,法官於審判中有羈押權,若在案件宣判前已有重判心證,可先傳喚被告到庭予以羈押,只是大多數法官都不這麼做,因為認為判決確定後,發監執行是檢察官的事...

食藥署與桃園市府查獲冷凍食品業者涉標示不實,將賣給客戶的美國豬肉標示加拿大或英國豬肉,美豬幾乎都已進了消費者肚子,引發稽查效率不彰的質疑。記者杜建重/攝影 評論

混蛋加混豬 「AI政府」缺乏值得信賴的腦袋

儘管賠上了一個農業部長,但至今巴西蛋流向價差等問題仍然說不清楚,結果又冒出了美豬假標示事件,逾10萬公斤美豬早已流向市面吃下肚,但人民全然不知。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日前才強調,要全面優化政府數位公共服務,打造公開透明的開放與智慧政府,媒體才問,從高端疫苗到巴西蛋,都因資訊不公開,政府遭詬病,不料政策口號說的好容易,政策執行卻做得坑坑窪窪,讓老百姓食不安居不住,根本問題,就是對政府政策效能的沒信心。

高孟焄今年被蔡英文總統特任接掌終審法院,成為最高法院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院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專訪高孟焄/最高法院首位女院長 求學懞懂踏入法律系找到快樂志業

走進最高法院院長高孟焄的辦公室,不時可聞到陣陣咖啡香,嗜咖啡如命的她,也如同咖啡般給人低調內斂,又不失溫暖醇厚內涵的印象。高孟焄今年被蔡英文總統特任接掌終審法院,成為最高法院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院長。 6月1日走馬上任,高孟焄專注於審判事務40年,尤其長年深耕民事訴訟,鮮少在媒體前曝光,聯合報數位版獨家專訪,一揭她神祕的面紗。

數據顯示,近年日本司法特考合格率逐年提高,因為法科大學院這條多數人成為法律人的路徑報考人數逐年降低,顯示法曹工作魅力大減。美聯社 國際

日本司改失敗?法科大學院恐淪「三振博士」搖籃 10年關掉一半

亞洲國家許多文科精英把擠進法官、檢察官或律師窄門當作人生目標,去年台灣司法官特考錄取率僅1.8%、律師32.7%。1980年代日本每年也只有500人左右能通過法、檢、律三合一的司法考試,但數據顯示,近年日本司法特考報考人數大幅減少,合格率逐年提高,去年達45.5%;法科大學院這條多數人成為法律人的路徑,報考人數逐年降低,校數、人數已不到全盛期的一半,代表的是法曹工作魅力大減。

政治

這些糾紛要走行政訴訟 一圖看懂「民告官」有多難贏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了解行政訴訟新制。

收容、交通裁決占行政訴訟案多數,但皆是難以和解的案件類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行政訴訟和解率不到1% 關鍵在這2類案件「沒得商量」

行政訴訟與人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專門處理人民與行政機關間的紛爭,小至交通裁決、稅款,大至不當黨產等政治敏感案件,民眾不可不知,行政訴訟新制8月15日即將上路,全台22所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將改設在台北、台中、高雄三所高等行政法院。

716凱道遊行已過兩周,對於死刑執行與否的爭議,司法機關至今無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政府不甩民意技術廢死 「閉門造車」的司改難獲信任

7月16日遊行訴求司法改革正義,聲勢喧騰一時,但實際效果卻不佳,至今兩周時間過去,不見司法界激起一點漣漪,遊行成了政治噱頭、政治人物搖旗吶喊的場子,群眾訴求未受重視,誰能聽見真實的民怨?

新北地檢署資深法醫蔡勝州以假人安妮示範如何解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解剖人生/開箱遺體相驗解剖室 資深法醫蔡勝州親自示範開頭顱

日前台中發生的5億高中生墜樓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與討論,由於案發過程太過離奇,連帶使得法醫也成為關注焦點;生命逝去的型態相當多元,究竟法醫是如何斷定真正死因?想成為法醫師需要有多強大的心理素質,聯合報數位版帶讀者直擊新北市立殯儀館解剖室,並採訪至少經手1萬2000具遺體的新北地檢署資深法醫蔡勝州,帶領讀者開箱解剖室,示範解剖工具與方法。 今日上架的上篇,聯合報數位版將告訴讀者,遺體相驗與解剖有何不同,冰存遺體如何解凍及解剖工具操作;明日上架的中篇,法醫會介紹各種類型的死亡案件所造成的遺體機轉有何不同,如何判斷死因是自為或他為,遺體呈現的特徵為何;後天上架的下篇,資深法醫將現身說法,談自己如何克服面對相驗、解剖案件的心理壓力,想當法醫要具備的人格特質及執業20多年來的心路歷程,甚至是靈異事件,歡迎訂閱分享。

大法官被提名人蔡彩貞(右起)、朱富美、陳忠五及尤伯祥,14日上午前往立法院依序拜會朝野各黨團尋求支持。記者邱德祥/攝影 政治

大法官人事立院闖關 綠營:避免被操作蔡賴不合 團結是唯一選擇

立法院召開臨時會,預計在6月21行使大法官同意權投票。被總統蔡英文提名的最高法院審判長蔡彩貞、監察院秘書長朱富美、台大特聘教授陳忠五及律師尤伯祥,昨天由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陪同下,到立法院拜會朝野黨團尋求支持。 外界討論朱富美與檢察總長邢泰釗為夫妻,朱富美出任大法官恐引發議論,尤伯祥曾教唆證人偽證引發爭議,還有人主張,應召開公聽會,讓大法官人選接受提問並回答問題。民進黨立院人士表示,大法官同意權投票是否全員通過,可能引發更高層次的政治討論,為避免被政治操作,「團結是唯一的選擇」,不會有開放投票的選項,也沒有程序是否草率、倉促的考量…

總統府日前介紹大法官被提名人陳忠五(左)、蔡彩貞(左二)、朱富美(右二)、尤伯祥(右),會後與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右三)及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副召集人翁岳生(左三)合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尤伯祥的黑歷史 綠委審查大法官人選會輕輕放過嗎

蔡英文總統5月30日提名4名新大法官,立法院民進黨團已提案6月14日起開臨時會,最重要議程就是審議4位大法官資格,預計6月21日投票行使同意權。蔡總統正式提名當天晚上,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就點名被提名人之一、律師尤伯祥「教唆證人偽證」,當初案件的審判長康樹正、公訴檢察官蔡啟文也都挺身指證,尤連夜喊冤稱遭抹黑,還拿出律師倫理規範當護身符,但檢察官改革團體劍青檢改則批評規範密度不足,「自律幾近淪喪」。

堆積如山的卷宗常只是一起案件的資料,民眾濫訴將排擠法官審理一般案件的時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修法杜絕濫訴已上路兩年 為何法院還是照樣被灌爆?

台灣人提民事訴訟比例高,根據司法院統計每18人中就有一件新案,可見國人使用法院、利用司法來解決民事糾紛的狀況普遍;然而,有人一年提告逾8000案,擠壓其他人民使用司法資源的空間,法官形容案件量「宛如細胞分裂」,呈等比級數成長,法官「無一倖免」。

政治

一圖看4位大法官被提名人背景 外界提出哪些質疑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蔡英文總統提名的四位新任大法官人選。

每年都有不少檢察官申請轉任法官,人數居高不下,至於法官申請轉任檢察官的屈指可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檢察官轉任法官人數為何一面倒? 過來人點出法官優勢

檢察官與法官資質相同、專業相同,同樣也通過國家司法官特考,但每年都有不少檢察官申請轉任法官,人數居高不下,至於法官申請轉任檢察官的屈指可數,院、檢申轉比例一面倒,有過來人認為,法官工作環境的確優於檢察官,加上檢察官的辦案、升遷等比較容易受到行政干擾,因此不少檢察官有此心態,「同樣為國家服務,輕鬆一點不是比較好?」

最高法院院長吳燦5月31日即將屆齡退職,近日語重心長喊話司法院對於增補法官員額「不要斤斤計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不捨法官賣肝!最高院院長吳燦卸任前喊話司院:說好的健康權呢

最高法院院長吳燦先前在記者會表示法官是賣肝的工作,新收案件量節節上升,喊話司法院對於增補法官員額「不要斤斤計較」,5月31日即將屆齡退職的他,為何會突然語重心長有感而發?原因是一項實行72年的制度,因應時勢及分案公開透明而被廢除,讓法官工作量負荷大增。對於大法官在多號解釋中都提到「健康權」重要性,吳燦也提醒司法院,難道健康權不適用在司法官身上?

司法院擬修正刑事訴訟法,增訂第160條之1「測謊之結果不得作為認定犯罪事實存否之證據…」排除將測謊當證據,但會銜的法務部不認同。記者王宏舜/翻攝 生活

刑案排除「偽科學測謊」 教化可能性鑑定就能信?

司法院擬修正刑事訴訟法,增訂第160條之1「測謊之結果不得作為認定犯罪事實存否之證據。但作為爭執被告、被害人或證人陳述之證明力者,不在此限。」排除將測謊當證據,提案不僅會銜的法務部不認同,也潑了調查局、刑事局等有測謊技術的單位冷水,民間測謊公司也成苦主。但司法民怨最大的「教化可能性」怎就科學?遭質疑。

我國10年來已累計近百件照顧殺人事件,法務部研擬3方向修正刑法,但至今仍只在專家學者討論可行性階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長照殺人悲劇一件又一件 修法之路仍漫長

台灣近年因照護壓力衍生的殺人案件,一件又一件的悲劇不僅引發同情,還有法官曾為個案在判決書中提出希望總統特赦;因長期照護造成身心俱疲、在壓力下殺害親人,加上年邁家長擔憂身心障礙的孩子在自己往生後恐乏人照顧等種種因照護產生的悲劇,不斷在社會上發生,法務部長蔡清祥2月間拋出3修法方向,盼讓這類犯罪的凶手有機會不用坐牢,但法務部至今仍未提出正式修法草案,相關悲劇卻持續發生。

檢察官出現轉職潮,辭職轉任律師、申請轉任法官人數連年暴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檢察官出走潮 圈內人揭3痛點 看不慣高層向政治勢力彎腰

檢察官及法官考訓相同、公俸一樣,不過,檢察官辭職轉任律師、申請轉任法官人數連年暴增。根據司法人事統計資料,2017至2022年檢察官申請轉任法官的人數為17、16、19、15、19、25人,但這6年法官轉任檢察官的總數是1人,數字一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