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博士畢業

黃于慈原本對空服工作只是抱持著暫時心態,卻因前艙機師的鼓勵讓她開始買書自修學飛。圖為黃于慈在駕駛艙留影。圖/黃于慈提供 生活

台籍女機師/斜槓自修學飛慘遇疫情 音樂博士重啟職涯靠2大關鍵

黃于慈取得音樂博士學位,遇上美國經濟蕭條,教職市場已飽和,好不容易轉行進入航空業,花了4年拿到雙引擎的商用駕駛員執照,職涯正要重啟,卻又遇上百年大疫,全球航空業被震垮,老天似乎不斷的在和她開玩笑。今年初,她首次以機師身分駕著聯合航空777的飛機落地桃園機場,感動又驕傲,還邀請她的母親進到她的「辦公室」參觀。學飛歷程頻遇亂流,黃于慈如何贏得戲劇性翻轉?她透露兩大關鍵。

旅美多年,從音樂圈跨界轉入航空界苦熬,黃于慈終於在去年下半年正式錄取聯合航空,隸屬波音777機隊。授證儀式上她笑容燦爛,終於實現多年夢想。圖/黃于慈提供 生活

台籍女機師/音樂博士單親養兒中年轉職一路開掛 41歲考上聯合航空機師

曾是朱宗慶打擊樂團二團團員的黃于慈,自小就被家裡栽培學音樂,又再赴美念音樂碩士、博士,甚至還拿全額獎學金,但就在博士學位拿到手時,面臨美國經濟蕭條,很難找到全職工作,學音樂的前夫工作也不穩定,她不得不到處兼職,讓雙胞胎女兒生活好一些。已經瀕臨窮途末路的她,在機場賣化妝品遇上貴人,她一腳踏進航空業當空姐,此後一路開掛,更在41歲時考進世界前三大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台籍女機師的美國追夢之旅,她是怎麼辦到的?

念博士班是人生重大決定,也是極高風險的投資,因此很多人不敢任意踏入,但近年頂大博士班卻在2大領域出現「黑馬」。圖為台大畢業典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註冊率揭秘/頂大博班2黑馬科系註冊率100% 卻現「科技業磁吸」等2大警訊

念博士班是人生重大決定,也是極高風險的投資,因此很多人不敢任意踏入,造成部分領域博班缺額多。不過,近年頂大博士班在兩大領域出現「黑馬」。然而,在亮眼的招生表現之下,仍存在著兩大警訊:一是大學教職窄門,另一則是科技業磁吸。不過,台大博班黑馬之一的「這個」領域,近3年申請入學在職生報考比例較一般生高出一倍,究竟關鍵原因為何?...

一份調查發現,台大研究生面臨入不敷出、身兼多職才能支持生活所需,這樣的狀況不只發生在台大,也引發博士是否越讀越窮的質疑。此為示意圖,照片中人物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血淚博班/博士越讀越窮!兼4份差養活自己 研究跟人脈經營都陷死水

博士班越讀越窮?台大研究生面臨入不敷出、身兼多職才能支持生活所需,台大生化所博士生也指出,在念台大碩班時兼職兩份助教工作,有次不小心出車禍,要賠對方車損,靠朋友支援才挺過去。文史領域博士班資源更少,有時甚至是「零收入」。一名台大歷史所校友回憶念博班時,最多曾同時兼四份差。碩博生花費大量時間在打工、賺取生活費,研究進度勢必受到影響,博士生的人際關係難拓展,面對壓力時,許多人往往只能獨自解決。 研究生在學校裡面是相對弱勢、邊緣的族群,但不能忽略的事實是,研究生常常擔負著校園當中重要的角色,像是研究人才以及助教的角色;在教授與大學生之間扮演橋梁。因此,研究生的權益不能被忽視。...

生科博士畢業後再「蹲」博士後5至7年,年齡大約40歲,若找不到大學教職又進不去產業界,人生彷彿就此卡住。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博士火坑/生醫博士學位效益不值得?業界主管:這一行水很深

《自然》(Nature)雜誌日前發表一篇關於博士後研究員職涯困境的文章,描述年過30的博士後研究員面臨著工作不穩定、低薪資和生活成本上升的挑戰。國家實驗研究院也曾做過調查顯示,2011年以後畢業的生命科學博士,修業的「滿意程度」低於五成,更有一成六的生科博士認為學位效益「不值得」。確實,生科博士畢業後再「蹲」博士後5至7年,年齡大約40歲,若找不到大學教職又進不去產業界,人生彷彿就此卡住。一名40歲女性博士後研究員表示最近考慮凍卵,不然生活沒穩定,根本不敢成家生子。

一名私立大學生醫領域的資深教授表示,根據他多年查訪,台灣應該是唯一一個把要有論文發表,還有點數規定當作博士畢業條款的國家。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博士火坑/沒登上國際期刊畢不了業 博士論文發表標準比教師升等還嚴

台灣許多大學博士班的畢業論文發表門檻,甚至比很多大學教師升等的要求還高,而投稿論文點數10分以上的A級期刊,一來一回至少等個一、兩年,拖累學生畢業時間,連台大資深教授都說,發表論文不是問題,問題是通過標準,若規定一定要發表在期刊《細胞》,他大概一輩子畢不了業;一名台大博士生表示,曾經歷過半年寫好論文,4天就被拒稿的難過與失望。 另外也有教授和研究生認為,重點是要掃除「只會收割而不參與」的指導教授。大部分的老師都會希望學生早點畢業,但是不諱言的,還是有少部分的老師會留學生。當學生達到畢業門檻,常常用的理由是:學生還需要磨練,所以多念幾年。

「7+2會毀掉一個年輕人的人生」,一名私立大學生醫領域的資深教授表示,台灣生物醫學博士班修業年限真的很長。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博士火坑/博士7+2年制度毀了年輕人?教授籲資格考別讓不適合者通過

台灣的博士教育制度常導致博士生常陷入「7+2」窘境,也就是博士修業年限7年,再加上休學2年技巧性避免被退學。一名私立大學生醫領域的資深教授表示,台灣生物醫學博士班修業年限真的很長,他面試過一些「7+2」博士,有幾個已經毀了,一點博士應有的自信跟解決問題的目標感都沒有。學、業界人士力勸年輕人不要念博士跳火坑,尤其是複雜困難的生物醫學。如果已經入坑,及早跳出也不見得是壞事。如果指導教授發現學生不適合念博班,資格考就「fail」他,省他浪費7年人生。

現在很多博士生完成學業後都想往產業發展,認為進台積電工作就是進「產業界的台大」。圖為台大徵才博覽會台積電攤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博士流動/台大博士進台積電後悔卻走不了 博士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人總是認為進台積電工作就是進「產業界的台大」,曾任台積電研發處處長的台大兼任教授楊光磊卻說,曾有一名台大物理系博士畢業的台積電工程師找他懇談時,泣訴自己讀到博士卻被其他高中畢業的助理工程師恥笑。工作心情苦悶,但是離不開,這類案例層出不窮。 楊光磊說,孩子在護國神山工作的「虛名」蒙蔽了這一代的父母親,而中壯年的博士往製造業流動卻在職場受挫,也凸顯台灣博士教育的問題…

專案教師早已被視為高教「可割可棄」人力,公立大學多開專任缺但徵才條件高;私立大學則苦於少子化,科系縮編或裁撤而不敢開設正式專任職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熱門科系招生暴增180名額 私校專任師職缺卻減還設潛規則

少子化下許多私立大專校院改採「減弱扶強」,將近年招生不盡理想的弱勢科系減招,名額挪移至招牌強勢科系。本報掌握,一私立大學熱門科系本學年招生名額暴增180人,專任教師數卻未跟上,形同專任人力需負擔更多學生;更有私校設有「潛規則」新進教師均從「可割可棄」的專案起聘,三年熬出頭,才有機會「上岸」成為正式專任職,話雖如此,如果不是高層人馬,還是很難「扶正」。教育部為此設立「上限令」,有用嗎?

台大2006年起舉辦「新進教師研習營」,幫剛獲博士學位者進入台大任教者更快進入狀況,近20年來有千名老師受惠,已是台大傳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助教授危機/台大飛雁計畫被批「結幫結黨」 助理教授卡關只能當測試?

不少博士生、博士後轉為「助理教授」時,會「卡關」很久。新進助理教授初來乍到,對很多事不熟悉,資深老師大多很忙,無暇主動關懷新進老師教學與研究近況;有大學校長建議採用歐洲模式,將新進助理教授加入資深教授團隊,帶領加入研究群組,將會是終南捷徑。不過台大多年前曾做過類似計畫,後來有人抗議變成「結幫結黨」平台而終止;也有資深教授認為,在博後的階段應該要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大學教授是一條很辛苦的路,除非真有興趣,否則大多以失敗收場。

很多人從博士生或博士後轉為「助理教授」會卡很久。更殘酷的是,成為助理教授,薪水沒有增加很多。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助教授危機/美博士後薪資減半回台卻卡關 新進助理教授該學會2件事

大學教職搶破頭,資深學者觀察,現在的博士班學生或博士畢業生,缺乏全面性獨立思考及管理訓練,很多人從博士生或博士後轉為「助理教授」會「卡」很久,心態上難調適。更殘酷的是,從博士後到助理教授,薪水沒有增加很多,若是美國的博士後回台擔任新進助理教授,薪資甚至直接減半,但需負擔的責任和工作反而更多;學者建議,如果在博後階段只是默默工作,數年博後無人問,想要順利闖關是很難的。新進助理教授要有危機感,任教上有「四字箴言」不可不知。

有博士生認為,學界仍比較愛年輕績優股。耳聞潛規則是45歲以前若未成為專任助理教授,大概就沒希望了。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45歲沒當上助理教授就完了?大齡博士擁1優勢也能殺出血路

106至110學年間,我國教授年齡分布在55歲以上者日增,50歲以下的青壯年則連5年下跌。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年過半百教師占比已達58%,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值38%。國家實驗研究院研究指出,教授高齡化的背後,是博士畢業年齡顯著提升,2011年後,逾三成博士年過40歲才取得學位。學界普遍較愛年輕績優股,年紀較大者就是吃虧。有教授指出,博士愈讀愈久也不能全怪當事人,只是博士讀得久就壓縮到研究黃金期,但也有學界抱持樂觀態度,認為應突破線性的就業思維,大齡博士也有望殺出血路。

有台大教授表示,博士後的出路不明確,薪水又不高,卡在中間不上不下,一般不會選博後當作長期職業。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學術土石流/半導體高薪誘因下博士後出路少 教授拋培育「研究科學家」突圍

電路設計、半導體業界薪水太高,大學理工系所不只專任教授難找,連博士後研究員都聘不到,各大學和許多研究機構形成「頭重腳輕」的畸形結構,恐將導致「學術土石流」;有教授建議在教授與研究生之間,增加「研究/技術科學家」員額,不過,實驗室一年至少要有穩定的300至400萬元研究經費才能支撐高階博士後的薪資所需,目前台灣有「財力」提供這些職位的實驗室其實很少... 專家們建議仿效日本,讓一位教授下配有兩位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同時,將研究科學家列為學校編制內職位,可能有助於吸引並留住研究人才。但這些改革策略能否在台灣大學實現呢?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殯葬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已經連續三年都超過一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圖為重慶靈安陵園禮儀師清明時進行「代客祭掃」服務。中新社 國際

內捲研究室/工作穩定就好 醫學博士當校醫 這科就業率100%報考激增

畢業季降臨,千萬畢業大軍湧入大陸就業市場,為已突破20%還還屢次打破紀錄的年輕世代失業率,再增添新的負數;而就在這時,6月25日,大陸重慶市「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的一名叫趙宇的老師卻稱「殯葬專業的就業率基本上能夠達到100%」,讓殯葬這一人們十分忌諱的科系上了熱搜。 在失業大潮中,只要穩定,從事與屍共舞的殯葬業、00後選擇當陵園守墓人,或拿了醫學博士選擇職業下沉,只圖當個保健員,都已不是不可想像…

大學教職「僧多粥少」,再加上台灣的博士的確變多,教職缺卻已飽和,要等有教授退休才能補空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博士尋職難/大學教師「Uber化」 正式缺搶破頭 他陷5校兼任輪迴

近幾年大學教師結構「Uber化」,很多人兼任多校教職,有人同時在五校兼課,自嘲是「巡台育史」。國科會人社中心統計,單位內有20名博士後研究員,今年大約5人取得大學正式教職,更有人面試30次仍落空;即使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大學教授將在這幾年退休,10年內將釋出不少專任教師位子,高教職場依舊競爭。 大學教職缺已飽和,要等有教授退休才能補空缺,但需要正式教職的人太多,高教求職市場仍然很競爭。有副教授表示,他2005年開始在大學任教,那時就是「專任」,還沒有「專案」教師出現。他認為專案教師接近試用,甚至用完即丟,無法認同…

人文社會領域的高教求職市場上,特別是取得國內大學的新科博士,多年來一直走在求職的艱困道路上。示意圖。圖為台大社科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博士尋職難/一次聘用4專任師已是「超級神話」 年輕博士轉向陸發展

每年8月,都有一批大學助理教授報到,有研究分析人社領域高教勞動者的求職軌跡,發現2015至2022年間進入求職市場者,更容易「顛沛流離」,約莫要6年才能等到專任助理教授缺;有資深教授回憶,她2004年博班畢業就拿到大學專任教職,那年系上一口氣聘了4名專任老師,現在看來真是「超級神話」。 20年前若自國外拿到博士學位,通常回國後有八成可「無縫接軌」,國內博士班畢業者,無縫接軌機率降至六成左右。反觀這幾年很多學校遇缺不補,年輕博士沒就職機會。考博士班的人寥寥可數,「甚至不用筆試就錄取」。

未來師資缺額只會降不會增,當遇缺不補成為常態,學校當然希望每一位新聘教師都能屆齡再走,年齡就成為殘酷的現實考量。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教授爭飯碗/「專任師要35歲以下」 大陸年齡歧視嚴重 不利台灣博士西進

近期網路上有人爆料到大學求職遭年齡歧視的經驗。平均而言,一般大學教師「出道」大約31、32歲,多數教授透露,如果超過50歲還是助理教授,應該沒人想聘用。但台灣理工科系博士畢業時通常30歲,人文社會科的博士多半已35歲,隨著大學教職職缺持續遞減,連「西進」的機會都在降低,大陸高校近10年的年齡歧視嚴重且明目張膽,「對修業年限較長的台灣博士很不利」。

台大某個理工領域系所,去年初至今已有三名教師跳槽,其中一人是拿到國科會愛因斯坦計畫的頂尖學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雙輸教授/國科會補助仍救不了低薪 台大教授為3倍薪跳槽台積電

台大某個理工領域系所,去年初至今已有三名教師「跳槽」,其中一人是拿到國科會愛因斯坦計畫的優秀學者,仍為了三倍薪資「跳」到台積電。他對台灣學術界未來感到悲觀,博士生的質跟量都不太夠,很難做比較有挑戰性的東西;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劉建男感嘆,他帶的碩士生一畢業起薪加獎金就比他的薪水高,博士生一畢業月薪就超過他。有大學教授甚至說,教育部「全國不分區域不分科系教授均一價」,比大陸還「中央集權」。

台灣在未來20年要維持高等教育的競爭力,需要大破大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博士生用腳投票 台灣高教再不大破大立 就等著從世界退場

讀越高,進入職場的門檻越難,造就流浪博士,也是對高教資源的傷害,也難怪很多頂大的博士班報名人數甚至是零,因為成本的投入跟以後取得的薪資並不相當。未來8年至少40所大學退場,「淹水線」的私校老師想盡辦法到公校任教,但高階人才的需求是全球性的移動,國外學者及在國外讀書的台灣人爭奪國內大學教職。台灣的大學如何能在全球高教的賽局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政府大破大立,不要等到台灣高教真的從世界高教退場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