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名家新視野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後疫時代登山管理 雪羊:要靠不斷宣導讓山林教育精準施教

因為疫情使然,2020年國內所有戶外活動都變得炙手可熱、人滿為患。然而當大量人潮帶來許多問題時,仍然很常聽到各家媒體不忘來一句「因為山林開放…」,實為因果倒置的說法,就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近20年來台灣登山運動是如何走向自由開放,想想未來該何去何從吧!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陳豐偉:台灣應學習傾聽,沒必要為政黨鬥爭疏離親近的人

從推特、臉書等社群網站興起後,人們驚訝地發現,解開傳統媒體守門員角色後,不管族群、性別、教育程度、左右翼、保守派或自由派,許多人都很容易因為網路的火上添油,加大彼此憎恨、互相瞧不起,甚至敵視如仇人。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楊玉欣:弱勢病患仍在病主法門外,要幫他們尋得尊嚴善終

2020是個充滿不穩定與疫情的年份,展望新年,期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全世界能恢復正常生活。我是罕病患者,長期關注弱勢族群,我希望所有病人能縮短痛苦,縮短臥床時間,尋得尊嚴善終。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熱血教師王政忠:疫情讓台灣數位教育落後10多年,要趕緊追上差距

2020是全球疫情大爆發的一年,也是我在偏鄉服務的第24年。嚴峻的疫情不僅對人類的生活型態產生了重大的衝擊,也為學校教育體制帶來思維的衝撞。持續待在第一線的教學現場並身兼全國中小學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研習的總召,同時經常有機會擔任基層與中央溝通的角色,這三個身份,讓我對於台灣中小學教學現場有一些看法,也有一些期待。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何培鈞:用竹山地方創生經驗,打造台灣鄉鎮的未來美好想像

透過網路視訊科技應用,從「華山文創園區」,跨國連線「日本」與「馬來西亞」的合作業師,將竹山青年創業家的創業企劃書,透過國際線上的諮詢與交流方式,讓創業提案能夠具有國際的視野與機會,吸引了來自台灣各地的創業團隊,熱情踴躍的到竹山光點小聚提案!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台灣不能再靠幸運度過天災 彭啟明:要把零碳與綠色新政當首務推動

疫情如同我們常面臨的天災,我們不能夠避免天災,但總可以提高韌性,減少損失,如果有這樣政策思維,在和災害共存時,反而讓政府、產業或民間先找的新機會;或是更積極輔導讓消極面對氣候者轉型,這時候是最好做出變革的時機。韓國總統文在寅的藍圖中,更把數位新政與綠色新政結合,因為數位新政的數位轉型,是這幾年各產業都很重視投入的,轉型當中資料能夠掌握,能夠做好資料治理,反成為協助綠色轉型最佳的基礎工程。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雄獅董事長王文傑:我們不能再販賣廉價的台灣

機會不是只給勇敢的人,雄獅在疫情後的勇敢不是莽撞,而是Lean and Mean(精實),精實中引進多元人才DNA, 深耕國旅將成為迎接未來inbound產業的基礎,疫情讓台灣知名度和品牌價值上升,所以未來做台灣的觀光行銷比以前容易,未來雄獅派駐在海外的主管一方面銷售outbound,一方面把台灣當成旅遊目的地來行銷,相信可以吸引更優質的境外萬旅客、體驗台灣之美,正是一個正向循環。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蔣萬安:政治是要讓民眾生活過更好,持續緊盯疫苗進度

➤➤ 會員試閱:登入看完整文章! 2020台灣面臨疫情衝擊,以及開放萊豬進口造成食安疑慮等種種紛擾,但仍然有許多重要的議題值得大家關注。因為疫情關係,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其中少數例外的就是猛爆性成長的外送平台業績,這也讓我特別覺察到長期被忽視的外送員勞動權益,包括外送員運送途中車禍傷亡,引發僱傭、承攬的爭議,很多人認為「美食外送員」只要被認定僱傭關係,獲得勞基法保障就已經足夠。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歷經疫情洗禮 張國煒:不能只看不幸運,要看有什麼幸運的

如果倒帶到今年初,記者問我預估疫情何時結束?我當時都說「好一點6月、差一點年底」。結果如今年底了,疫情還是沒有解決,甚至有一些失控。今年這場疫情,全世界都沒有預料拖了這麼久,但經過一年的洗禮、犧牲與學習,明年將是緩慢復甦的一年,更期待明年底恢復較自由狀態。但航空產業布局,也將重新洗牌。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王建煊辦天使居:讓無子女長者,能安享餘年

時間不一定會成就一個偉人,但一定會造出一個老人,一個死人。人皆有死,因此到了晚年,體衰多病,日子難熬時,負面情緒立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2新視野

【2021新視野】林立青:台灣移工處境是「窮人壓榨窮人」,要正視他們的貢獻

我在工地待過,把監工經驗撰寫成散文,集結成《做工的人》散文集出版,2017年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知道移工的處境,也一直在倡議勞工人權。面對2021新的一年,我們應該正視移工在台灣的貢獻,希望能讓移工的處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