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包括5億高中生及音樂創作者李坤城去世後,家屬都因為財產、遺產分配等問題鬧上新聞版面,也讓外界體認到,財富與親情不僅不能畫上等號,更可能是天秤的兩端難以取得平衡,與其等到死後家人才開始「捶心肝」,為財(遺)產對簿公堂,不如在婚前或生前就做好規劃,各地法院提供的財產制登記服務,幾乎等同婚前徵信般好用,不要等到哪天「人上天堂、錢在銀行」,留給親人的不是紀念、而是怨念。...
人生必有風雨,端看個人所遇風雨大小,又如何承受面對。聯合報數位版推出「人生逆轉學」專欄,邀請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分享他們曾遇的人生逆境,看他們曾流過的淚,又如何在黑暗中找光亮,把風雨化甘霖。歡迎訂閱。 作家王溢嘉一直認為每個人所處位置處境,主要來自一己能力與機遇。他貧寒出身,台大醫學系畢業後棄醫從文,辦心靈雜誌、開出版社、所寫人生省思與經典詮釋著作屢獲獎並收入國文教材,啟發眾人良多,一家也和樂美滿,人生好像再無化解不了的關卡。直到動畫導演兒子王谷神43歲遽逝。
「我小孩每天掛在手機上怎麼辦?」兒童、少年手機成癮是當今世代的教養難題,許多父母要跟孩子的手機競爭,想限制使用時間又會和孩子起衝突,專家學者建議,家長約束規範時,要做到同理但不同情,可以給獎勵拉近彼此距離,甚至了解孩子喜好去創造共同話題,讓自己比手機更有趣,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笑說,這方面「我沒有輸」。 柯志恩指出,父母都跟小孩說不要再玩手機了,「如果現實的人沒比手機更有趣,他為什麼要選擇跟你對話?」她直言這是家長要認知的現實,因此建議「你就讓自己變得有趣」,要與年輕人有共同話題且去深入了解,例如韓團BLACKPINK、BTS或星座等,從中和孩子對話,把自己注入其世界,而非站在外面批評他們的一切…
3C時代孩子沉迷網路成了家長的教養大難題,日前某國小四年級雙胞胎兄弟,不滿父親制止玩手機用酒精噴眼家暴,震驚社會。據統計,有五成的家庭常因手機起衝突,有父母因兒子玩手機,氣得要斷絕關係,也有爸媽為此摔壞四支手機,這些手機成癮的孩子,真的是越管越糟嗎?本報數位版記者訪談五名從「地獄」回來的家長,劉小姐說,其實孩子也不希望一直耍廢,家長換個方式關心,就能創造雙贏…
因為高齡、未婚、就業環境嚴苛、社會安全網不完備、家庭功能改變、親子關係沒有終點等等原因,日本近年出現「8050問題」,意旨「年邁的80歲的父母,要照顧50歲的中年子女」。 而在台灣,討論區Dcard日前曾出現過一篇文章,自稱37歲沒有做過任何工作的男子,教大家如何稱職無痛地成為啃老族,引來熱烈討論。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認為,多數時候,啃老是個養成過程,人本質上都會有自我實現的需求,但在自我實現這樣高階的需求前,可能先要滿足生理與安全的需求。她表示,父母在這個「啃老族養成之路」上,每個階段許若能有不一樣的參與、介入或不介入,結果都可能不同。以下是袁瑋第一人稱分享。
因為高齡、未婚、就業環境嚴苛、社會安全網不完備、家庭功能改變、親子關係沒有終點等等原因,日本近年出現「8050問題」,意旨「年邁的80歲的父母,要照顧50歲的中年子女」。 在台灣,「8050」這個詞雖未被普遍認識,但是相關現象卻沒有少。根據最新的衛福部「老年狀況調查」(106年資料),65歲以上長者,有7.34%家裡不但有需要照顧的親人,且他必須承擔照顧責任,甚至其中13.21%的照顧對象還是「子女」。 而雖說台灣的長照資源裡,有亞洲獨步的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但如今仍有許多「很需要」的家庭照顧者用不到這些資源。家庭照顧者總會陳景寧說,許多照顧者如同孤島的活著,她從一個必須照顧兩個重度身障兒子的媽媽的故事中了解,「有資源」不等於「需要資源的人用得到資源」。以下是陳景寧第一人稱分享。
據「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統計,台灣每年製造數百公噸的玩具廢棄物,其中高達90%的玩具以塑膠製成,逾八成的廢棄塑料玩具被焚燒或掩埋,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因此,提高玩具回收率及延長玩具使用壽命,成為減輕地球負擔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為此,105年成立的玩具銀行以「環保」與「教育」為核心價值,希望透過玩具為社會大眾創造美好生活經驗,成為兒童、長輩、身心障礙者及弱勢族群的好夥伴,並落實惜物與分享觀念。不少媽媽在接觸過後,都對此讚不絕口,甚至認為有金錢買不到的收穫。...
Modern Love是紐約時報專欄,也譯作「摩登情愛」,由讀者投稿,講述與愛相關的故事,包括親子、手足、男女、朋友之間的各種愛。專欄部分篇章已改編為影集,在亞馬遜Prime Video播出。本報取得紐時授權,隔周精選一篇刊出。 【精彩劇透】爸媽分手時,我哥12歲,我9歲,弟弟才6歲。我們無時無刻不拌嘴,經常打架,但也並肩作戰,那種親愛撫慰了我的心。
小三的逆襲!南部某教育界聞人在幾年前過世,留下一億多元左右的遺產,他在生前預立遺囑,要把所有財產,除了三個小孩的特留分外,其餘全部都給妻子,但大陸籍小三發現兩人生的女兒一毛都沒有分到,跨海打官司,不惜自爆是小三還生了個私生女,就是要幫才7歲的女兒爭取繼承權,聞人家屬驚嚇之餘也提告反擊,雙方纏訟8年,爭產案3月2審宣判,私生女因兩個關鍵因素可分得600多萬元,法界人士分析,80萬元換600元萬,怎麼算都划算。
兒童節到了,你知道小朋友最不想收到兒童節禮物是什麼嗎?以往想當然爾的「這三類禮物」,縣市政府如今都視為「三大地雷」,就怕沒有送對禮物,還被「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嫌棄,不同縣市送禮甚至出現城鄉差異。兒童節送禮是一門大學問,在選舉年代,不只要討好小朋友,更要博得家長們皆大歡喜。
Modern Love是紐約時報專欄,也譯作「摩登情愛」,由讀者投稿,講述與愛相關的故事,包括親子、手足、男女、朋友之間的各種愛。專欄部分篇章已改編為影集,在亞馬遜Prime Video播出。本報取得紐時授權,隔周精選一篇刊出。 【精彩劇透】爸爸是個全球出差的人,我和姊妹偶爾拿他長時間不在家開玩笑,說他可能在外另有個家。多年後我們發現,真有另外一家人存在。
「給我保管,長大再給你」?大家小時候是否有壓歲錢直接被家長收走,存起來的經驗?如今作為父母,是否也是比照辦理?親子之間在使用壓歲錢時,經常產生衝突,因為孩子會說:「那是我的!」有些家長會讓小錢變成孩子的小金庫,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的紅包是小孩自己的資產,雖然小朋友的零用錢或是一般的花費都來自於父母,「但小孩的紅包不必然就是父母資產大水庫的一部分。」
一名國小教師分享,曾有孩子在課堂上學到關於紅包的運用與管理,回家後跟爸媽爭執紅包所有權,爸媽反認為學校老師過度干涉。越來越多孩子將「紅包」視為長輩的「贈與」,但如何合理的處置,親子需要有共識,可與孩子討論「合理的額度」交由孩子處分,家長藉此觀察孩子金錢支出是建立在「需要」還是「想要」?理財專家建議,先幫孩子開專戶存壓歲錢,存到一定金額,可考慮基金定期定額,孩子若臨青少年期,可以參與管理帳戶。
住在美國的傑克與妻子結婚近20年,共同育有4個孩子,兩人離婚時,最小的女兒才1歲。傑克說,前妻再婚後,小女兒較喜歡繼父,長大後變得更討厭與他相處。專家指出,某些情況下,親子疏遠的決定明顯是由某一方做出,但是父母與子女切斷關係的源頭是誰先下手,往往更加模糊不清。儘管如此,疏遠不等於老死不相往來,再度相聚和解很常見;這些父母在等的可能是孩子先做出改變。...
在歐美,越來越多成年兒女因各種原因不再與父母聯繫,使得重要節日本該三代同堂的熱鬧餐桌,頓時冷清不少。相較之下,父母主動與孩子斷絕往來的情況則不太常見。一個可能原因是,他們比起成年兒女更難與人開口談這種「家醜」。然而這種情況確實會發生,痛下決定的年邁父母往往獨自承受傷痛。無論在東西方,社會總是賦予家長崇高的使命,但專家說這種無條件的愛是非常有問題的。...
日本步入超高齡化社會,不過防誤踩油門、偏離車道等科技輔助普及,加上愈來愈多不適合開車的老人把駕照繳回,不再碰方向盤,長輩駕車死亡平均件數逐年遞減。然而放棄開車這件事,永遠是父母與子女的修羅場。...
大陸有一篇經典課文「媽媽喜歡吃魚頭」,被視為母愛的象徵,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時空背景、生活條件都發生改變,這類行為已不再被主流社會倡導,大陸年輕一代之間,更興起一種「再苦不能苦自己」的育兒觀,他們拒絕父母對兒女「自我感動」式的付出,認為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愛自己,更不應該以此對兒女進行情緒勒索。
新北市文林國小「開外掛」辦實體銀行,辦得跟真銀行一樣,開辦之初有人擔心學生變功利,反對聲浪不小,但畢業行員回饋,上了國中發現不少同學花錢不手軟,1000塊好像不是錢,無法體會這筆錢的份量,難道不曉得爸媽賺錢辛苦?家扶中心扶助的大專生說,上過理財課後更懂規劃,若有打工,一年可儲蓄好幾萬元,加上補助金,畢業後就有一筆錢能買摩托車。專家指出,理財概念光說不行,實戰體悟才是關鍵。
很多父母不和孩子談理財,也不給零用錢,只給一張儲值悠遊卡支應基本開支,用錢再找大人商量出錢。專家喊話,別再當小孩的財務長,親子理財不可或缺,除了身教,家長更要在生活中機會教育,建立正確金錢觀,攸關未來銀行怎麼看待孩子的信用,五作法一關鍵,養成孩子妥善自主處理財務能力,當金錢的主人。...
「如果有3個蛋糕,一定會讓身為長子的我先選」、「我的玩具是弟妹的十倍多」、「長子房間特別大」,日本福井縣辦過名為「地方長男」的座談會,做為家中第一個兒子,似乎享盡好處。引起學者好奇,一個家庭的長子未來發展真的比較好嗎,會不會是扶不起的阿斗呢,追蹤得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