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焦慮

由Midjourney生成的AI繪圖作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題

最受ChatGPT威脅的10大職業 你在其中嗎?

爆紅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能透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與你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互動,就像真人一樣聊天交流,甚至能寫郵件、程式、劇本、文案。 如今各界對這項人工智慧新科技討論度最高的,並不是它能將人類帶入一個「美麗新世界」,而是掀起一股「我的工作要被ChatGPT取代了嗎?」的焦慮。 哪些工作最受ChatGPT威脅?哪些工作ChatGPT搶不走?如何讓自己不被ChatGPT取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上班族早上習慣喝杯咖啡開啟一天工作,但或許你也聽過空腹喝咖啡傷胃的傳聞。醫界長期研究則指出,胃的適應力其實沒你想像的脆弱。路透 國際

健康來得及/咖啡與長壽有關 空腹喝也沒關係? 你的胃其實沒想像中脆弱

上班族習慣早上喝杯咖啡開啟一天工作,但或許你曾聽過空腹喝咖啡傷胃或導致其他毛病,如胃脹氣、長粉刺、掉髮,引發焦慮、甲狀腺問題等等。這些說法經過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令不少人相信,但研究喝咖啡與胃腸問題的醫師表示不必太擔心,胃其實比你想像的更有韌性,應該注意的,是那些會導致胃的防禦機制被攻破的刺激性物質。

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在校園內開設生死課選修,學生參與度高。圖/取自鳳凰網 國際

陸教授開「生死學」選修課 從不被諒解到教室一位難求

近日大陸江西高中生胡鑫宇死亡案引起高度關注,也讓外界開始重視青年死亡問題。廣州大學有一名60歲的教授胡宜安,2000年就在校內開設「生死學」選修課,至今超過22年,從最初不被諒解,到現在教室內一位難求。他在受訪時說,講述死亡,是為了更好地生。

10天的春節連假今天結束,長假睡到飽、吃到滿的慵懶生活後,要重回職場正軌, 不少人難以面對,如何克服「收假症候群」,心理師提供收心妙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生活

放完10天春節連假上班超厭世 醫師妙招幫你擺脫收假焦慮

「超不想上班的!」連續10天春節長假今天最後一天,面對明天開工,許多人出現「厭世感」,紛紛在社群上哀嚎。身心醫學科醫師表示,這是常見的「收假症候群」,輕者提不起勁工作,重者還會感到精神緊繃與壓力,煩躁、疲憊、失眠、焦慮、憂鬱等低落情緒上身,甚至沒來由的頭痛、想吐,就是不想面對上班上課。

作者溫蒂.鈴木引用多個研究,證實大腦具有驚人的學習、成長、改變能力,使人們得以運用大腦的可塑性學習控制、接納焦慮。圖/Pexels 生活

總編選書/全美逾9千萬人患焦慮症 神經科學家說:焦慮其實並不可怕

現代人身處在焦慮無所不在的環境,近年來常被提及的社交焦慮、容貌焦慮更讓不少人為其所苦。但神經科學家溫蒂.鈴木博士(Dr.Wendy Suzuki)發現,焦慮並非全然壞事,若能了解大腦並善用神經策略,人們不僅能以具體的方式控制它,更能使焦慮轉換為人生助力。聯合報數位版每月策劃「總編選書」,1月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改造焦慮大腦》,帶領讀者善用腦科學戰勝焦慮。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人力網站「智聯招聘」聯合發布2022年僱傭關係趨勢報告中顯示,53.9%職場人都在從事兼職。示意圖。法新社 國際

內捲研究室/過半上班族正在兼職 新潮副業有哪些?小心別搞成「負業」!

中國大陸著名的豆瓣網是年輕人的網路去處,豆瓣有各種不同主題小組,其中一個成員達22萬餘人的小組叫做「副業失敗的一天」;群裡最近一名成員「嗜甜患者」分享了哪些她認為不錯的副業,她提到的第一個副業,就是去當「小紅書博主」。 這名網友說,她在還有正職的時候就開始做小紅書博主,她今年初被裁員後,沒有選擇立即再去找新工作上班,拿了資遣費後,在家專心搞副業,如今已有幾萬粉絲,沒有意外的話,一個月大概能有人民幣1萬5000元收入,早超過了被裁員前拿的死工資。

耶魯大學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教導「金錢買不到快樂」的觀念。該門課數年前推出時就吸引上千名耶魯大學生選修,如今提供免費線上授課,吸引超過400萬人註冊。圖為耶魯大學總圖書館。路透/alamy 國際

耶魯大學最受歡迎課程 改變金錢觀找到「真正的快樂」

如果有人告訴你,中樂透頭獎不會讓人生更快樂,你可能會懷疑這個人瘋了。但是耶魯大學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正是在傳授「金錢買不到快樂」的觀念。該門課數年前推出時就吸引上千名耶魯大學生選修,如今提供免費線上授課,吸引超過400萬人註冊。許多人上完課表示生活改善,花錢的習慣也從此改變。

美國疾管中心2013年調查發現,每8位睡不好的成年人中,就有1人會服用安眠藥。路透/alamy 國際

健康來得及/晚上老睡不好?白天別喝太多咖啡 想提神不如把頭塞進冰庫

美國疾管中心2013年調查發現,每8位睡不好的成年人中,就有1人會服用安眠藥。但其實無論在白天和晚上,我們都可用一些更簡單的方法來助眠。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治療失眠症的心理學家普拉瑟(Aric Prather)在他的新書《睡眠處方》(The Sleep Prescription)提出了幾項建議,包括睡前重看一些最喜歡的節目等。他還說,下午想提神的時候,與其喝咖啡,不如「把頭塞進冷凍庫」,而這些小訣竅的背後,其實都有其科學根據。

在美國,愈來愈多睡眠專家與心理學家建議延後高中的上學時間,因為學生睡眠不足,心理與行為問題的風險也會增加。路透/alamy 國際

太早到校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美專家籲延後上學時間

台灣高中自今年9月開學起廢除早自習,學生只要在第一堂課前到校。而在美國,愈來愈多睡眠專家與心理學家也建議延後高中的上學時間。研究顯示,由於青春期荷爾蒙的變化,青少年有晚睡晚起的生理需求,然而過去15年,美國公立高中的上學時間不斷提早,導致愈來愈多學生的睡眠時間少於醫生建議的至少8小時,可能傷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確診康復後的長新冠,可能影響生活與家庭,專家認為得多注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新冠後遺症/腦袋忽空白、鬱悶 掌握321原則自我檢測、4招恢復身心健康

開車上班時,行經再熟悉不過的道路,腦袋忽然「當機」,不知該往何處去;以往會議一場接一場皆可順利銜接,最近開會時,卻得停下腳步「暖機」,冷靜回想進度才敢踏進會議室。突如其來且令人苦惱的「長新冠」症狀,正悄悄侵襲新冠確診康復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動搖社會運作。確診後的你掌握「321原則」,判斷是否有長新冠,再進行4項因應解方,正面因應長新冠,慢慢回到生活常態。

過去八周,英國有數千名員工在薪資不變的情況下嘗試每周只工作四天。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周休三日實驗。路透/alamy 國際

全球最大規模「周休三日」實驗 將把周休二日送入歷史?

後疫情時代,一場職場革命正在成形?過去兩年多來,新冠大流行讓許多人精疲力盡,有人辭去工作,有的為了生計苦苦掙扎。然而過去八周,英國卻有數千名員工在薪資不變的情況下每周只用工作四天。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周休三日」實驗,為期半年如今還過不到一半,參與者紛紛表示試過就「回不去了」,而他們的主管為了確保上班四天仍能維持相同生產力,又紛紛祭出哪些奇招?

短影音「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在大陸暴紅,大多數人都在二舅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映射,從而產生了共鳴。圖/截自嗶哩嗶哩影片 國際

二舅治好大陸網民精神內耗? 自強神話暗藏社會問題

最近,大陸民眾都成了二舅的「遠房親戚」。二舅,是短影音「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中,那個十幾歲時被赤腳醫生打針致殘,後半生一瘸一拐,靠著自己的好手藝做木工賺錢,靠著自己的樂觀和豁達笑對人生的66歲老頭。他的故事深深打動了許多「80後」、「90後」,成為一股清流和社會價值。也有人批評這是教育民眾對不公應「逆來順受」。

台中精神科醫師發現,近來門診有變多趨勢,有人為防疫一直洗手,抵消內心不安與壓力。示意圖。 記者趙容萱/攝影 生活

洗手洗到脫皮、全身裹保鮮膜…疫情趨緩 精神科求診竟變多

疫情趨緩,台中精神科醫師發現,有人為防疫洗手洗到脫皮、有人飯後用鹽水潄口數十遍才安心、有婦人全身包保鮮膜才敢上公車就醫,還有大學生因父母連衛生紙都放冰箱「凍一下」的驚人之舉導致親子失和而求醫。另有工地主任突然心悸、吸不到氣,以為中風緊急送急診,診療發現是恐慌症發作。

數據顯示,美國青少年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情況已大增,有些人同時服用抗憂鬱及過動藥物,這是個憂鬱與過動並存的年代。中央社 國際

新冠疫情的精神傷害衝擊 美青少年吃抗憂鬱及過動藥大增

過去兩年疫情期間,全美有千百萬人開始或恢復服用精神藥物,成年人如此,青少年亦然。紐約時報報導,疫情對民眾心理造成的衝擊,可能要到許久之後才能確知,數據顯示,美國青少年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情況已大增,有些人同時服用抗憂鬱及過動藥物,這是個憂鬱與過動並存的年代。

老劇新看能讓觀眾心情愉悅、降低大腦負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甄嬛傳、慾望城市一刷再刷 科學證實能甩疫情焦慮

新冠肺炎疫情海嘯襲台,許多人感到疲倦、焦慮、無安全感。精神科醫師陳豐偉針對隔離在家的民眾,提出「老劇新看」建議,他指出,老劇新看是國外科學家在疫情期間做出來的研究,因為對劇情、人物角色熟悉,不但可以降低認知負擔,看到喜歡的劇情和人物,往往還能讓心情變好。國外研究還發現,老劇新看能增加人的自律,能幫助我們堅定人生的志向,繼續走在邁向成功但無法速成的道路上,真有這麼神奇嗎?

會考周末登場,彰化縣田中高中國中部數學老師葉奕緯分享他如何陪伴考生平穩度過考前時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會考周末登場 名師應考策略分享 考生家長莫過度焦慮

會考周末登場,彰化縣田中高中國中部數學老師葉奕緯分享他如何陪伴考生平穩度過考前時刻。該多練難題嗎?有哪些應試事項要特別注意?葉奕緯提供諸多具體建議,避免考生陷入過度焦慮。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北桃3都單日病例破萬,侯友宜說,疫情海嘯來了。圖為唾液快篩開始在連鎖藥局販售,民眾冒雨排隊購買。記者胡瑞玲/攝影 觀點

怕的不是疫情海嘯 而是沒有對海嘯應變的準備與能力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破六萬,雙北、桃園等三都皆破萬。新北市長侯友宜說疫情海嘯已到,要中央改變作法以因應大規模確診危機,台北市長柯文哲則預言,如打橄欖球的撞擊即將來到,行政院也預判五月中下旬應是高峰。所有的訊息都告訴我們,最大的考驗即將來臨,當前各方的混亂焦慮只是開始,社會必須要有面臨更大挑戰的準備。

昨本土染疫人數逾兩萬三千,人人自危,新北市一家藥局外面,欲買快篩試劑民眾排隊人龍近百公尺。記者林澔一/攝影 觀點

防疫嘴砲比行動快 第一線怎能不亂

面對Omicron急速傳染的特性,疫情三級跳,從「成千上百」,一下子變成「成千上萬」,然後再急升成陳時中預言的「十萬、廿萬」,這還不算是快的。大家似乎對確診數字愈來愈麻木,理所當然地接受我們成為集體染疫國的後段班。連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都將台灣從第一級疫情「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不建議前往旅遊,比中國大陸還差,讓我們驕傲的防疫大員們真是臉上無光。

根據研究結果,盡責性得分高或神經質得分低的人患輕度認知障礙的可能性較低。法新社 國際

性格決定疾病? 研究:神經質、沒責任心 老年易失智

最新研究發現,某些人格特徵可能是人們晚年是否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關鍵因素。研究團隊聚焦在「盡責性」、「神經質」、「外向性」等特質,對老後認知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盡責性」高或「神經質」低的人,較少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的情況。

「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指的是人們面對社交、公開表達時因為害怕被人評判、指責等而產生的逃避心理。圖/取自騰訊網 國際

是社恐症還是拒絕社交? 陸年輕人一遇長輩就「發病」

網路世代下,愈來愈多的大陸年輕人害怕在現實世界中與人交往,「社恐」(社交恐懼症)已成為大陸年輕人的流行病,甚至成為年輕人對自己逃避社交狀態的調侃。陸媒對大陸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80.2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表示自己有較嚴重的「社恐」;0.64%則稱確實被醫學診斷為社交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