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焦慮

照顧是孤獨的,尤其是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時候更是如此。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失智照顧難/他是他但又不是他...照顧失智者的孤獨怎解 專家:走進對方世界

失智症因為是腦部受損疾病,生病後會變成什麼樣難以預測,病人也常常在同一天有時很正常、有時又陷入混亂與妄想中。加上病程長,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照顧技巧。這些特質,讓失智照顧變得很棘手。而照顧是孤獨的,尤其是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時候。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指出,失智照顧者獨有的孤獨感,主要來自3個原因,其中就包括社會對失智症的不理解。至於該怎麼應對這種孤獨感,蔡佳芬認為,面對失智家人的混亂妄想、讓人窒息的依賴,或許可以用一些幽默與創意來回應。一起來看看她的分享吧!

一位現年28歲的軟體工程師曾在臉書任職超過5年,年薪達37萬美元,但他透露臉書如何在考核績效與工作進度上緊迫盯人,令他壓力大到罹患「恐慌症」。示意圖。路透 國際

職涯十字路/年薪千萬仍離職!臉書軟體工程師曝自身經歷 壓力大到得恐慌症

大學剛畢業就收到谷歌、臉書等科技巨擘的錄取信,躋身矽谷新貴的一員,可能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但剛出社會薪資就高人一等,需要付出多少相應的代價?一位28歲的軟體工程師在臉書任職超過5年,訴說了自身經歷。雖然年薪達台幣上千萬,但他也透露臉書如何在績效考核與工作進度上緊迫盯人,令他壓力大到得「恐慌症」。意識到矽谷無法久待的他,也分享另謀出路的心得...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各種周邊商品,受到不少大陸年輕人歡迎。圖/取自上海澎湃新聞 國際

精神病院當聖地?陸年輕人焦慮爆棚 催生「療癒經濟」藍海

上海宛平南路600號,近幾年在大陸網路世界,尤其是年輕人之間爆紅,不僅「宛平南路600號」成為打卡熱點,各式各樣周邊商品更受到不少網友追捧。但「宛平南路600號」其實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地址,這家創建於1935年的醫院,是上海唯一一所精神病學科三級甲等級醫院,也是大陸規模最大的精神衛生機構。

老年就是一個一直經歷「失去」的生命階段,孤獨是必然,因此該如何在孤獨中沒有害怕、痛苦,成了生命課題。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百歲孤寂/老伴過世、孩子忙工作...老年孤獨是必然 想克服得學會不怕死

國內65歲以上族群的自殺死亡率一直居各年齡層之冠,高齡人口的自殺死亡與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在這10年間也明顯攀升。 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自殺死亡人數,在2011年是807人,但11年後,來到2022年時已攀升到1183人。而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長者,民國2012年時是27萬人,2021年時攀升到48萬人。過去的研究都顯示,自殺和憂鬱症高相關。 孤獨感也和憂鬱症高度相關。可能原本活躍的人罹患憂鬱症後社交退縮,感到孤獨;長期的孤獨感也容易導致憂鬱症。不只憂鬱症,孤獨感對人的身心都有負向影響,長期感到孤獨者,有比較高的比例出現失智症、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老年自殺與憂鬱症嚴重,而孤獨感又和憂鬱症高度相關,年長者的孤獨感成為不可不重視的議題。橘世代「百歲孤寂」系列將分上下兩篇帶讀者探究,生命行至老年時期,「孤獨感」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及因應?【下篇將於9月29日上午7點30分見刊,歡迎訂閱追蹤】

學術界封閉,大學教師埋首研究,面對學術競爭壓力,卻找不到方式緩解或求助,有教授直言「老師基本上就是一群沒出過社會的人,真的需要輔導」。此為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學術孤島/大學教師活在封閉圈「沒出過社會」 學術競爭受挫缺人拉一把

進到大學教書要有成為「孤島」的心理準備?學術社群封閉,大學教師埋首研究,面對直到退休前的學術競爭壓力,都可能造成情緒問題。一名曾受憂鬱症所苦的大學教授表示,老師基本上就是一群沒出過社會的人,真的需要輔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總統大選正熱,教研團體如果有解決的草案和共識,正是行動的時機,大學教師們要團結,跟社會與執政者交涉,不然只能任人宰割。...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精神疾病患者若缺乏病識感,將難接受治療,因此建議透過教育,增加國人對精神健康的認識。記者曾吉松/攝影 聽幕後

元氣醫聲EP10|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專家籲藉教育撕標籤

「你就多想快樂得事情,情緒不要太負面⋯⋯」、「一下覺得上班工作效率高漲、突然之間又陷入了憂鬱⋯⋯」面對砸雜亂無序的情緒波動,知覺及行為的混亂,其實這代表著心理生病了。 雖然大家都聽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等,但是你真的理解當中差異?這些疾病會不會遺傳?治療方法的口服用藥、長效針劑哪一個好?眾多的疑問就由這次來賓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逐一解答。 去除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蔡長哲認為,心理、精神疾病要納入國高中課綱,好好的認識內心,這就如同感冒生病一樣,看醫生治療就能控制,我們一起把這張負面標籤,用知識來撕下它。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近來動作頻頻,都指向「獨立參選」的企圖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4爭鋒

郭台銘動作頻頻擬獨立參選? 政壇人士:企圖心背後是焦慮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近來動作頻頻,到大甲鎮瀾宮讓國民黨立委參選人顏寬恒基於人情之常盡地主之誼,到台南、高雄幫立委參選人王家貞、陳美雅、李眉蓁等人站台,到屏東與議長周典論一同去石斑魚養殖場關心漁民,也透過社群粉絲頁政策連發,每一個動作,都指向「獨立參選」的企圖心,但為何政壇人士和學者不約而同指出,郭台銘的動作頻頻,反而顯露出他的焦慮?

教育界與醫界觀察到,現在中輟生不一定往外跑,足不出戶的繭居族愈來愈多。示意圖。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教育

隱性輟學潮/中輟生不一定往外跑!少年繭居族激增 該如何讓他們走出房門

「少年繭居族愈來愈多,中輟型態不再一樣。」教育界與醫界觀察到,現在中輟生不一定往外跑,足不出戶的繭居族愈來愈多,他們在校適應不良,與人際焦慮、霸凌、家庭因素等息息相關,選擇窩在家無所事事,打電動、看影片成為首選,有的甚至把自己關起來,一旦日夜顛倒沈迷網路,走不出房門,也阻斷與家人對話機會。如何讓中輟生打開房門,甚至敞開心房?成了接住中輟生的關鍵。...

《睏世代》指出,焦慮、憂鬱、慢性壓力等身心健康疾病正襲捲年輕世代,許多起因都是「睡眠不足」。圖/取自Ingimage 生活

安心教養/誰壓垮年輕世代?專家揭「睡眠不足」恐是元凶

在當今易變、不確定、複雜、模糊的「烏卡時代(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VUCA)」,成年的父母、青春期的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焦慮、緊繃的情緒。為什麼這個世代的青少年厭世又憂鬱?為什麼他們總是天天熬夜又睡不飽?兩本選書深度解析加速年代的教養問題,幫助父母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漫漫長路。 睡眠專家建議,10至18歲青少年平均每日所需睡眠為9至10小時,但兒福聯盟2019年針對全台國、高中職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台灣青少年每日平均睡眠時數僅6.9小時,首本深入探討青少年睡眠問題的專書《睏世代》直指,「睡眠不足」正讓年輕孩子賠掉健康。聯合報數位版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睏世代》,解析睡眠不足成因、尋找解方,陪孩子走出身心失調的惡性循環。

臨床心理師瑪德琳‧勒文認為,家長的過度保護反而會讓孩子更加脆弱、缺乏處事技能。圖/取自Pexels 生活

安心教養/焦慮父母養出焦慮孩子 爸媽過度保護反而害了他

在當今易變、不確定、複雜、模糊的「烏卡時代(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VUCA)」,成年的父母、青春期的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焦慮、緊繃的情緒。為什麼這個世代的青少年厭世又憂鬱?為什麼他們總是天天熬夜又睡不飽?兩本選書深度解析加速年代的教養問題,幫助父母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漫漫長路。 臨床心理師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認為,焦慮的父母養出焦慮孩子,爸媽的過度干涉反而剝奪了孩子的能力,面對未知的未來,家長更需要穩住自己。聯合報數位版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幫助讀者攜手孩子迎向未來挑戰。

在疫情影響下,美國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危機。UCLA正念研究中心觀察到,該校尋求心理健康諮詢或使用相關服務的學生愈來愈多。示意圖。歐新社 教育

走出憂鬱免吃藥 正念如何救贖美國頂大生 UCLA專家Q&A一次看

世界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亮紅燈,各校紛紛祭出解方,從哈佛大學開設24小時關懷熱線、史丹佛大學成立幸福感教練計畫(Well-Being Coaching),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療系統旗下正念研究中心(UCLA 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簡稱MARC)開設的正念練習更在全球颳起旋風,美國頂大生趨之若鶩學習正念(Mindfulness)與活在當下。 MARC開設的正念課程在過去17年已有超過4000名學生修課,多數學生都認為正念有效減緩情緒。聯合報數位版專訪MARC正念教育總監 Diana Winston,從研究正念35年的經驗出發,分享為何正念成為時下流行,以及為何能有效幫助學生走出焦慮與憂鬱。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在2014年到2018年間,哈佛大學部學生自述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分別增加了9%和11%,雙雙突破30%;研究生中,近四分之一患有中、重度憂鬱症和焦慮症。美聯社 教育

總害怕自己不夠好…3成學生憂鬱 哈佛如何改善校園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美國各大學現在最棘手的危機之一,追求完美、高效的哈佛大學生間甚至認為「睡很飽表示不夠忙」,擔心不夠忙碌就會被超越,因而出現內疚感。哈佛大學2020年7月發布調查報告指出,超過三成學生自述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6%學生曾有輕生念頭。在校內資源供不應求、傳統諮詢中心模式已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哈佛如何建置一個可以讓人安心求助的網絡,及時且有效地接住學生?

專家指出,吃蔬菜可能會促進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是「替代效應」。多吃蔬菜可能會減少胃裡容納不健康食物的空間。路透/alamy 國際

健康來得及/壓力大多吃蔬果吧 心情轉變如同找到新工作一樣開心

壓力山大、心情不好又或是提不起勁嗎?來盤蔬菜吧!多年研究表明,多吃蔬菜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精力提升程度相當於找到一份新工作或跟每天散步一樣。

今年是手機問世50周年,當年摩托羅拉公司工程師馬丁庫珀站在美國紐約街頭撥出第一通用手機撥打的電話。法新社 國際

「電話恐懼症」蔓延英美 不只年輕人 銀髮族也焦慮

今年是手機問世50周年,當年摩托羅拉公司工程師馬丁庫珀(Martin Cooper)站在美國紐約街頭撥出第一通用手機撥打的電話,自此行動通訊科技突飛猛進。然而,隨著即時通訊軟體當道,愈來愈多人習慣以簡訊溝通,對打電話感到焦慮,「電話恐懼症」在世界日益普遍。調查顯示,美國、英國都有七成以上年輕人對講電話感到焦慮,南韓甚至有專人協助人們克服電話恐懼症...

人們通常認為腦力激盪能激發新點子,但專家後來意識到人們獨處時反而比較能夠想出好點子。圖為美國高中進行課堂討論。美聯社 國際

還在開會腦力激盪? 名校專家批:根本在浪費時間

人們直覺上認為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有益激發出新點子,中文也有「集思廣益」的說法。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家指出,集體討論不一定最有效,獨處時反而更能想出好點子,專家還發展出有效的獨立思考需要遵循的一些架構。

蛋糕、餅乾等甜點都屬於超加工食品,不僅美味又令人上癮。路透/Alamy 國際

健康來得及/「超加工食品」好吃但超不健康 恐讓人愈吃愈笨愈焦慮

常吃甜點、餅乾、冷凍食品等「超加工食品」嗎?小心面臨「變笨」危機!超加工食品占美國人攝取卡路里的60%,最新研究指出,這些通常既美味又方便的超加工食品不僅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風險,還會對人體大腦健康造成不可逆傷害,可能愈吃愈焦慮、抑鬱,甚至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心理諮詢師閆煜蕾表示,大部分人都會存在一定的容貌焦慮,無須過度擔憂。中新社 國際

靠「魔鏡」為面試加分...陸青年風靡顏值評分

當代年輕人的「容貌焦慮」愈來愈嚴重了嗎?近月,在大陸的一些社交、電商平台上,興起一種叫做「顏值打分」的服務,有賣家、主播自詡為專業的第三方,只要消費者、粉絲花上人民幣2到10元預約,就可提供顏值測評和分析、建議,甚至還有專門的顏值評分程式,彷彿進入了一個「看臉」的時代。

行動電話誕生屆滿50周年,發明家庫柏回憶了當年開發故事。高齡94歲的他用著高階款iPhone,一方面稱讚智慧手機潛力無窮,卻也感嘆現代人太過沉迷於螢幕。法新社 國際

94歲手機之父用最新iPhone 而Z世代卻回頭用傻瓜手機?

行動電話誕生屆滿50周年,發明家庫柏(Martin Cooper)回憶了當年開發故事。高齡94歲的他用著高階款iPhone,一方面稱讚智慧手機潛力無窮,卻也感嘆現代人太過沉迷於螢幕。但如今倒是有群Z世代青年受夠智慧手機的疲勞轟炸,開始改用「傻瓜手機」,沒有超大螢幕,功能相當陽春,讓他們得以擺脫社群媒體綁架。這或許也是一種潮流輪迴。

由Midjourney生成的AI繪圖作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題

最受ChatGPT威脅的10大職業 你在其中嗎?

爆紅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能透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與你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互動,就像真人一樣聊天交流,甚至能寫郵件、程式、劇本、文案。 如今各界對這項人工智慧新科技討論度最高的,並不是它能將人類帶入一個「美麗新世界」,而是掀起一股「我的工作要被ChatGPT取代了嗎?」的焦慮。 哪些工作最受ChatGPT威脅?哪些工作ChatGPT搶不走?如何讓自己不被ChatGPT取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上班族早上習慣喝杯咖啡開啟一天工作,但或許你也聽過空腹喝咖啡傷胃的傳聞。醫界長期研究則指出,胃的適應力其實沒你想像的脆弱。路透 國際

健康來得及/咖啡與長壽有關 空腹喝也沒關係? 你的胃其實沒想像中脆弱

上班族習慣早上喝杯咖啡開啟一天工作,但或許你曾聽過空腹喝咖啡傷胃或導致其他毛病,如胃脹氣、長粉刺、掉髮,引發焦慮、甲狀腺問題等等。這些說法經過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令不少人相信,但研究喝咖啡與胃腸問題的醫師表示不必太擔心,胃其實比你想像的更有韌性,應該注意的,是那些會導致胃的防禦機制被攻破的刺激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