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在照顧現場,手足是資產還是負債? 過去我們視兒孫滿堂為幸福,在年老時,多子多孫多福氣;需要照顧時,人多好辦事。但是到了現在,中年子女成為照顧者時,手足不一定是夥伴,有時還是風險。 在高齡、不婚、少子的社會,擁有手足的人將愈來愈少,手足幾乎已成為末代不可忽略的議題。聯合報《橘世代》將對此推出3篇系列文,透過案例分享,討論成年人該怎麼處理手足關係,歡迎大家訂閱分享。
熟齡學習的方法和管道多元,不論社區大學、社區據點,不少線上平台也沒有年齡限制,更可以重回校園,前檢察總長陳聰明公職退休後,2年前重返淡江大學母校攻讀博士,年過80歲的他即使最近忙著博士論文,但他說,身心很愉快,以前考試有目的,但現在思維已大不同。 事實上,若熟齡群眾想像陳聰明一樣重新考研究所念碩、博士,卻覺得難度太高,教育部114學年也將啟動「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畫」,提供55歲以上族群重回校園,雖然修課學生仍須繳學分費,但有學籍,也可享有多項學生優待,招生簡章將於5月起陸續出爐。...
「活到老、學到老」大家朗朗上口,但要做到,並不容易。雖說學習是終身的事,但許多熟齡人士重回校園或學習新事務,一開始可能覺得挫折。專家表示,持續學習對於延緩大腦老化有幫助,但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控制情緒的前額葉,卻隨年紀增長而退化,如何學習到老,需要策略和規畫。 擁有逾30年氣象播報經驗的李富城,在高齡90歲時,才決定以學生身分進入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展開學術旅程。他甚至親手錄影、剪接、上傳影片,在線上直播報氣象。以下他將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學習如何不受年齡限制。...
邁入高齡社會,不少人為互相照護,會選擇三代共居的生活方式。然而,同住一個屋簷下,年齡差距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差異,勢必產生許多摩擦。究竟身為長輩,該怎麼維持家庭氛圍和樂? 今年70歲的譚艾珍在4年前從台北移居到台南安平,跟當時剛生產完罹患產後憂鬱症女兒歐陽靖,以及孫子新醬組成了三口之家,這罕見的三代同堂擦出不一樣的火花。譚艾珍展現長輩的智慧,她明白地說,「人老要服老、家中換領導。」譚艾珍更表示,「我在調整自己,在家裡要當一個不負責任的老人。」...
很多成年人和父母相處時,都在忍受存在彼此間既複雜又模糊的親子關係——我已40好幾卻被當成小孩對待;我明明都50幾歲、孩子都成年了,卻在面對父母時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如何和父母維持一段「恰當」的親子關係,是成年之後的我們的新議題。或許,拋開孝道的枷鎖,並且告訴自己「我的父母不是我的父母」,才有可能拿回主導權,經營一段理想的成人後親子關係。...
許多人在評估人生下半場的花費時以為,退休後生活變得簡單、應酬少,若物欲不高,花費會大大降低,卻忽略了中老年的身體退化,這個時期需要的醫療相關支出會比年輕時更多。年輕時,以為全民健保加上醫療險就足以照顧我們的老後健康,但中老年真的要用到時發現根本不是如此。醫療保險到底有哪些應該留意的「誤區」?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而隨著大部分人年齡增長,在生活上所需要的幫助愈來愈多,可收入卻在退休後中斷,想要用金錢換取他人勞動力,變得不太容易,於是「時間銀行」出現了。其實這並非新概念,把服務他人的時數存起來,換取他人的服務,最早由1970年代日本的家庭主婦水島照子所發起,30年前一度引進台灣卻推動困難,直到如今捲土重來,在台灣已經有愈來愈多人參與。 究竟時間銀行該如何「存」時間,具體運作方式為何?又該如何滿足所有人互換時間的需求,確保公平性?來聽聽參與者的故事。...
超高齡社會擁有什麼樣的面貌?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於10年前出版的《2025無齡世代》一書中,預言了8個社會景象,包括退休終點線消失、高年級新鮮人重返職場、年金破產的挑戰、健保難保高齡醫療品質等。而這8個現象如今已一一應驗,但還有什麼現象是之前未曾預料的?陳亮恭直言,「少子化的嚴重程度。」 隨著人口愈來愈少,人類愈來愈高齡,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將全面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去中心化」的服務模式成為必然的發展。本週橘世代從台灣少子化現象出發,用圖表的方式分析結婚率如何影響少子化,同時討論人口減少後,社會勞動力不足,AI將在我們的生活扮演何種角色,以及帶來哪一些影響。...
「百年前的人們無法想像到,有一天,生存面臨的嚴峻危機,不再是因戰爭、疾病、饑荒所帶來的死亡陰影;而是,死亡愈來愈遙遠,超長的壽命,讓時間凝結,人口『基礎代謝率』下降,活著的安適與尊嚴,成為比死亡防治更巨大而複雜的難題。」 高齡醫學權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10年前出版《2025無齡世代》一書,就以上述文字按下「超高齡社會」的倒數碼錶,他在書中預言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景象,也提出對人口老化的警訊,如今大家一起「白頭偕老」,已是現在進行式。聯合報數位版橘世代本週以一系列圖表,解析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所要面臨的挑戰,以及有何應對方法。
2025年的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這是所有人第一次面對這麼老的社會,每個人都在感受與學習。而人稱「綜藝教父」的資深製作人王偉忠也不例外。他曾製作《康熙來了》、《超級星光大道》等知名綜藝節目,是電視圈、娛樂圈呼風喚雨的大佬級人物,卻在某一天發現,原來年輕孩子已經不識他。 沒有人可以永遠留在舞台上,當光環不見時怎麼辦?王偉忠認為,「老就像秋天的風」,究竟該如何活得更自由、更輕盈,他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和父母談錢,是家庭內最困難卻最重要的話題,也是中年子女無法迴避的責任,因為在理財這件事「向上管理」,就是在做自己的風險管理。財經主播葉芷娟指出,若平時不關心父母財務狀況,絕口不聊錢,等到父母生病了、負債了,或家裡需要錢了才來談,一不小心沒談恐怕就會被認為「覬覦家產」。這時候,子女想要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換來一身委屈。到底該如何與父母好好「談錢」?其實是有方法的。...
照顧者因為長期照顧老病家人不堪負荷,而取極端行為,發生有人死傷的憾事,每隔一段時間躍要上新聞版面。在這些不勝唏噓的事件後,專家總是呼籲「不要獨力照顧」、「善用長照資源」。 在許多長照家庭裡,照顧者或許同意引進專業長照資源協助照顧,但是說服父母並不容易,當與長輩討論找幫手時,「不要花這個錢」、「我不喜歡家裡有外人」、「我自己可以」,父母總有一百個拒絕的理由。本文從專家建議及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歸納4個原則,讓你面對抗拒他人協助的長輩時,也能循序漸進成功引進長照資源。...
身為三明治世代的中年子女有天發現,以前和朋友相聚就討論孩子教養的情境不再,不知從哪一天起,話題悄悄轉變為父母老後難相處;人生的教養功課愈來愈多,不只是對小孩子,現在還有「老孩子」—父母。「向上教養」成為長壽世代的新課題。 主播蕭彤雯有不願意就醫、看了醫生也不吃藥的媽媽,還有堅持家中不能有外人、拒絕長照資源的爸爸,她走過三階段,歷經6年時間,終於來到「我和媽媽最好的時刻」,身為上有年長父母、下有年幼子女的三明治女兒,蕭彤雯如何做到既要向上又要向下教養?
唱著《愛的代價》、《忙與盲》的都會女子張艾嘉今年71歲了。張艾嘉曾經是個不運動的人,但她現在卻會跑步和打坐;她也曾經一天要吃十幾顆藥,時不時還打個營養針,不只肝、情緒出現問題,連聲音也沒有了,但如今她已學會釋放壓力,讓心慢慢歸位。 本週橘世代邀請到張艾嘉,透過深度專訪與讀者分享她如何學會與自己對話,並學會用「減法」過日子。她說,比起自由,她覺得活得自在更重要。...
知名作家瓊瑤12月4日傳出在新北市淡水住家過世,生前在臉書留下貼文,提到人老了,勢必經歷痛苦臥床過程,自己不希望那樣死亡,因此選擇「翩然歸去」。各界震驚的同時,也引發對於「善終」的思考。 隨著高齡社會發展,死亡、老化、疾病成了避不開的話題,終活不只為了做好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準備,更是為了活在當下。究竟人生該如何漂亮退場,求得善終? 在11月9日舉辦的2024年退休力論壇中,聯合報與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發布攜手製作的《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內容教導理解死亡、安排死亡、實踐終活,完成人生斷捨離。
台灣平均餘命突破80歲,百歲人生指日可待,生命歷程拉長,「延遲轉大人」也讓老後生活難依循過往模式。在少子化、單身族和獨居比率增加的狀況下,愈來愈多「準退休族」發起老後不一定要與家人同住的理念,開始籌畫與「非親人」一起共老,也有人擔心老後無人照顧,展開將外籍看護納入「新家人」的計畫。但想要布建老後新家人網絡,究竟該如何進行?其實從出社會後就可以開始了。..
平均壽命延長,「65+」之後還有悠長歲月,活得長,還要活得好,是人生下半場重要挑戰。根據聯合報2024年退休力大調查,退休五力中,「健康」和「理財」是老後生活基礎,但要讓生活豐富多彩,得靠「社會連結」等心靈退休力。然而,社會連結卻已連續4年在退休五力中分數偏低,今年則僅有50.94分。 究竟老後該如何開拓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年逾7旬的整形外科教授林靜芸,為了不顯老費盡巧思,她甚至聘請台大學生當家教,教她表演、唱歌、舞蹈,透過學習跟上時下最流行的話題;而台北「中山六君子」晨運社,有一群大哥大姐一早就開始團練,他們的目標是拿牌為國爭光。...
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65歲以上,但65歲真的就老了嗎?發表於「Research Square」期刊的研究顯示,「60+」的嬰兒潮世代因生活與醫療條件改善,平均比過去「年輕」10歲。而就因為人類益發年輕,也「延遲轉大人」,所以我們應重新建立對老的定義。 在社區大學教授日本舞踊的宋小琴,是在步入耳順之年時看到電影《藝伎回憶錄》中的美麗浴衣,才一頭栽進日本舞蹈藝術的世界,甚至取得師範資格;而人稱「安哥」的張博安,43歲才接觸長跑,但如今已是台灣重量級的馬拉松人物,他更在69歲時才鼓起勇氣學游泳、報考救生員,接著隔年以70歲高齡考取執照。他們都可以說是「愈活愈年輕」的代表,究竟如何辦到?來聽聽他們對「老」的不同見解。...
高齡社會已是全球趨勢,研究指出,餘命延長讓每個世代皆出現「延遲轉大人」現象。青春期從原本10到15歲,延至25歲才結束;而雖然目前定義65歲已是老年,但愈來愈多國家,擬將老年定義延至70歲。也因為人類年齡不斷延長,讓人生變化多端且更具挑戰。 「65+」之後還有悠長歲月,來看看X世代謝文憲、Y世代馬克信箱和Z世代謝亞軒如何重畫點。...
人生的經驗與智慧傳承,可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但身為「學長」,講太多恐被認為倚老賣老,而時空背景不同,過去的經驗也未必適用於現在。美吾華創辦人李成家是國內最知名的創業家之一,全台最大本土洗髮精品牌美吾華是他28歲時一手創立,如今七十六歲的他,自豪的是兩位優秀女兒順利接班。 究竟企業傳承是不是一定會出現兄弟鬩牆、父子內鬥、母女對簿公堂的戲碼?成功交棒給女兒們的李成家說,傳承的重點其實不在於「告訴」年輕人該如何行事。一起來看看他如何持續授權,穩健傳承,帶領女兒和集團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