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獨居老人

若說「要如何用房子養老」是這一輩退休族的功課,那麼4、50歲一輩的煩惱便是「要不要買房保障後半生」。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活

窮到只剩房/保障後半生一定要買房?憂老後難租房 看友善二房東計畫怎麼做

根據主計處民國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數據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擁宅比例,65歲以上者近九成,擁房比例隨著年齡下降。若說「要如何用房子養老」是這一輩退休族的功課,那麼4、50歲輩的煩惱便是「要不要買房保障後半生」。究竟為了老後安居,買房或租屋哪一個選擇更好呢? 對於這項議題,非營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則是啟動了「地表最友善二房東計畫」,希望透過建立新的租屋模型,解決老後租屋難的現況。...

大陸老年大學課程多元,且收費遠低於坊間才藝班,吸引許多年輕人也報名參加。圖為天津老年大學的鋼琴課。新華社 國際

陸年輕人愛上老年大學 收雙倍學費也比才藝班划算

隨著預期壽命延長,許多國家都有設立老年大學或社區大學作為社會福利和職業培訓的一環,鼓勵人民能「活到老,學到老」。不過,近年來中國大陸一些老年大學卻出現越來越多「小鮮肉」,因為不少人發現,想要進修或學點才藝,老年大學的「性價比」其實還滿高的。而這些年輕人不僅不在意和叔叔、阿姨們一起學習,甚至還頗樂在其中。

囤積行為發生原因複雜,好發55歲以上民眾,女性占多數。圖為80歲的「古錐阿嬤」,自丈夫過世後,她已獨居十多年,家裡堆滿了雜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檢視囤積症/把家塞滿才不寂寞...他從整理遺物到整理囤積物 看見人生百態

獨居長者屋內堆滿雜物導致散發異味、遭鄰居反彈的現象,一再登上媒體版面,他們被指患了囤積症。囤積行為發生原因複雜,可能與身心疾病有關,囤積症好發55歲以上民眾,女性占多數,而中老年人發生囤積症機率是青壯年的3倍。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如何整理居所,讓老後生活環境安適,聯合報數位版將以「檢視囤積症」系列報導,分成上下兩篇,第一篇帶讀者走進囤積症患者家中,看看他們究竟為何囤積?而如果身邊有長輩出現類似症狀,作為家人的我們又該如何從堆積的雜物中解救他們人生?

政治

一旦失蹤最難尋獲 失智症走失增加 圖解關鍵數字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了解台灣近年失智走失人數。

近來傳出有詐騙集團以社福單位為目標,鎖定進出的弱勢獨居老人,甚至尾隨回家以掌握個資,進行長期詐騙。記者林澔一/攝影 生活

金光黨復活?詐團挑社福中心老人誘投資 救助金恐淪長期飯票

詐騙手法日益猖狂,已是防不勝防,近來又傳出有詐騙集團以社福單位為目標,鎖定進出的弱勢獨居老人,甚至尾隨回家以掌握個資,進行長期詐騙。有社工發現此一狀況,才「逼退」詐騙集團;但原本是為弱勢服務的社福單位,竟被不肖集團盯上,值得相關部門關注。

日本的社會安全網住宅制度上路近6年,到2022年底有76萬多間房登錄為社安宅,杯水車薪,且各縣市落差大。圖為千葉縣的空屋。路透 國際

台灣望遠鏡/長者租屋歧視日本也難解 苦思對策改善「社安宅」成效

日本有七成房東抗拒高齡族群、身障人士等來租屋,孤獨死、欠繳租金是他們的兩大擔心。社會安全網住宅制度上路近6年,到2022年底有76萬多間房登錄為社會安全網住宅(社安宅),杯水車薪,且各縣市落差大。日本政府近日開檢討會,發現房客入住後的追蹤支援薄弱,不能讓房東安心。

顧老伯伯舊屋的寢室只有輕薄的被子,他說自己不怕冷,這樣就可以過冬。記者邱德祥/攝影 生活

變老錯了嗎/「凶宅也可以」8旬獨居老人租不到房 問題不在房東而是政府

雙北城市邊緣一棟老舊社區的老公寓頂樓,住著8旬獨居老人顧伯伯,他年輕時在美國生活,50幾歲為照顧年邁生病的父母才返台。這20幾年裡,他兼家教有收入,但沒有存錢也沒買房。直到父母相繼過世,孑然一身的他便憑藉台北市的低收補助,以及老人津貼生活,過得簡樸容易。唯一的困擾是住所難尋。 他6年前開始找房,打了十幾通電話,但每次看房子只要據實告知年齡,就會被回絕。一直聯繫到現在住的地方,哪怕需要每天爬樓梯,他還是租了。然而住了5年後,房東要收回自用,他又得開始找房... 其實租房遭遇年齡歧視的老人還有很多,專家指出,租屋排擠需要透過倡議、溝通弭平,但無法期待個人用私有財產處理這個問題。給弱勢者居住保障,終究是政府要走在最前面。

曙光微亮之前,花蓮一群平均年齡78.5歲的獨老長輩就已起床盥洗,穿戴整齊上遊覽車。參加花蓮台北一日遊圓夢之旅行程的花蓮獨老武米大,坐在遊覽車上開心豎起拇指比讚。記者潘俊宏/攝影 專題

獨老圓夢旅行團!志工攙扶行動不便長者遊台北 體會「愛要及時」

清晨曙光微亮之前,花蓮一群平均年齡在78.5歲的獨老長輩就已起床盥洗梳妝,穿戴整齊上遊覽車,準備到台北一日遊。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老家)執行長蔡智全表示,這不是好手好腳一般人的自強活動,要照顧這群可能有病痛、行動不便的獨居高齡長者出遊需要相當的經費、志工人力、與事前規畫及訓練,讓這群獨居慣了的長輩克服踏出家門、重新接觸人群、以尊榮他們的方式到台北走走看看,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長照資源再多,仍免不了有照顧不到的獨居老人。記者黃仲裕/攝影 生活

孤老危機/長照系統漏接的獨居老人怎解?資源早在社區裡 只需再「升級」

2023年長照經費約650億元!近年來長照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所有社福團體、社區發展協會、醫院搶進,衛福部、客委會、原民會也都推出自己的「照顧系統」,但仍有照顧不到的獨居老人家——他們不喜歡與人往來、拒絕所有照顧資源,封閉的人際系統讓生活孤單,也充滿危機。從事長照20幾年的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認為,協助這些老人家的資源已經存在社區裡,只需要適當「升級」,以下為他第一人稱給出的建議。

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認為,幾乎人人都會為人生許多事做準備,連身後事可能都寫好生前契約、討論安葬方式,但卻沒有人為了「老了要被照顧、我可能中風失能」做準備。圖為社區裡的日照中心。圖/林金立提供 生活

孤老危機/病倒後亂作一團? 每個人都要為「有一天我會被照顧」做準備

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多從事長照二十幾年,看到許多長輩病倒後,家庭紊亂、開始爭吵。他認為,我們會為人生許多事做準備,連身後事可能都寫好生前契約、討論安葬方式,但卻沒有人為了「老了要被照顧、我可能中風失能」做準備,以至於那天來到時,全家天翻地覆,至於要如何為「有一天我會被照顧」做準備呢?以下為他第一人稱給個人、家人子女,以及長照組織的建議。

台東縣是台灣高齡獨居比例最高的縣市,每4個65歲以上長者就1個人獨自居住,但他們獨居卻不孤獨。圖為詹陳時阿嬤拍照時被逗笑,深深的皺紋帶出來的笑容,是滿足的快樂。記者陳正興/攝影 生活

孤老危機/獨居老人最多的台東:天堂般美景下 他們因「新家人」而不孤獨

台東縣是台灣高齡獨居比例最高的縣市,每4個65歲以上長者就1個人獨自居住。而整個台東縣又以東河鄉與長濱鄉需要關懷的弱勢獨居老人人數最多,分別是331人(東河)與299人(長濱)。 聯合報採訪團隊前往台東這兩個鄉,想要找出生活在社區的長者,如何使用不同資源建構自己的獨居支持系統。在山海的平原村落與山上部落間,採訪團隊聽見了台東獨居長者的故事,像是93歲的詹陳時阿嬤,雖然兒女都提議接她去同住,但她覺得住老家很好,她把屋前的大樹及菜園裡的菜照顧得很好;而92歲的黃桶來阿公,他獨居、重聽、膝蓋退化,3個兒子想接他同住,他也不要。這些長者到底為何獨居卻不孤獨?以下為記者第一人稱採訪觀察。

基隆獨居老人,81歲的蔡鄭寶玉外出時需要上下長長的階梯。記者胡經周/攝影 生活

孤老危機/死了也沒人知道...獨居嬤被困長長階梯上 反映基隆一頁興衰

丈夫早逝,兩個兒子接連發生意外走了,連最愛的孫子也不在人世,81歲蔡鄭寶玉一個人住在連機車都到不了的地方,好天氣時,她還能拄著枴杖爬階梯外出,溼冷多雨的冬季,她怕跌倒不敢出門,沒想到卻在自家灶腳(台語的廚房)滑倒,手中要熱來吃的菜飛撒一地,呆坐許久後,才慢慢攀著牆站起來,她驚魂未定的說,死了也沒人知道。 像蔡鄭寶玉一樣獨居的,在基隆每5位高齡者就有1人,曾經是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的港都的基隆,為何會淪為台灣都會型縣市裡高齡獨居比例最高的地方?

目前台灣高齡獨居住宅數一共有57萬1074戶,較10年前增幅近了100%,顯示高齡獨居正悄悄改變台灣的居住樣貌。記者陳正興/攝影 生活

孤老危機/一張圖看你住的地方多孤獨 台灣老人多自願獨居 但75歲後就變了

提及獨居老人,你想到的是什麼?虛弱貧窮,在陰暗角落寂寞生活的年長者?他們的真實樣貌,其實比我們感受的更多元複雜。 高齡獨居正悄悄改變台灣的居住樣貌——台灣總人口數雖逐漸減少,家戶數卻日益增加,是因為獨居戶變多了。目前台灣高齡獨居住宅數有57萬1074戶,較10年前增幅近100%。其中有不少老人是自願選擇獨居,原因究竟是為什麼?而你住的地方又有多孤獨呢?

有調查指獨居老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高於與家人同住的人。路透 國際

66歲的她離家10年不後悔 為何獨居比家人同住更幸福

現代社會提及老人獨居,聯想到寂寞、孤獨死等負面詞彙,不過日本有一位醫師對逾千名60歲以上長者做調查,發現獨居老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高於與家人同住的人。66歲的日本歌手「離家出走」10年,她說,心情太自在了。

林立青今年3月成立「友洗社創」公司帶街友洗地,證明可以用有尊嚴的勞動來改變弱勢的人生。圖/林立青提供 生活

2023新視野/林立青帶街友洗地 盼用有尊嚴的勞動來改變弱勢人生

走過戰爭、通膨、疫情、選舉交織紛擾的2022年,對於即將到來的2023年,你希望迎來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台灣?在歲末年終之際,聯合報數位版邀請了多位名人談談2023年的想望,聽聽他們如何總結過去這一年,以及對來年的期盼。或許我們也能想想,我又能做些什麼? 社會底層有很多弱勢者,他們的狀況很多,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必須花心思,而且學習成功經驗,找出創新的好方法,一步一步改善。我陪伴街友這些年,從行善義工團、方荷生里長這些人的經驗學到一些心得,今年3月成立「友洗社創」公司帶街友洗地,證明可以用有尊嚴的勞動來改變弱勢的人生。

靜宜大學社工系退休教授紀金山表示,理想的老後生活須具備心理準備、規律生活及好的社會關係,最重要是,每一天都要找到「起床的理由」。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一個人海嘯來襲 老後理想生活關鍵在找到「起床的理由」

高齡台灣加上少子化,「一個人的老後」不再是預言,而是現在進行式。聯合報自2020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今年已邁入第三年。疫情之下,今年請大家關注「一個人」可能帶來如海嘯般的衝擊,也可能是開創人生新可能的機會,無論如何,都應納入退休準備藍圖,及早因應。

一份網路調查顯示,有七、八成日本民眾會用自助結帳,但設置率低。真人服務的結帳櫃台,還是很受歡迎。路透 國際

日本人不流行自助結帳?仍要「請支援收銀」原因曝光

「請支援收銀」,這段超市廣播在台灣已成流行語。自助結帳機空空蕩蕩,多數台灣的消費者卻寧可在人工櫃台前排長龍。反觀日本,一份網路調查顯示,有七、八成日本民眾會用自助結帳,但設置率低。

社福團體呼籲,高風險的長照家庭若有人確診,國家應加強關懷機制,提供專家線上照顧指導。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疫下社福/屏東確診弒母長照悲劇 壓倒他的最後稻草是什麼?

疫情下不少社福服務停擺或受限,造成需扶助者處境更嚴重。社福團體指出,屏東日前確診老母墜樓、兒子也輕生,原本有申請長照服務,但服務因確診暫停,兒子只得獨自面對壓力,可說是疫情下社福照顧網斷鏈的悲劇。

近月台灣確診數飆升,對弱勢家庭及民眾影響更大,往往得靠零星的民間社福單位補洞。圖為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在社區內設立食物銀行,讓弱勢不愁飢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疫情下的弱勢悲劇靠民間補洞 凸顯長照網有多脆弱

近月台灣確診數飆升,一般家庭若有人確診都一定手忙腳亂,對弱勢家庭及民眾影響就更大。政府雖稱有建構全國社福網,但從弱勢心聲可知,他們的苦惱並沒被接住,往往得靠零星的民間社福機構補洞,來不及補洞的悲劇時有所聞。 在長照家庭,之前就傳出日照中心因疫情關閉,須長照者家屬得自行照顧,結果發生虐待老人甚至致死的慘劇。日前屏東一位男子更在自己與長照老母確診後,在無替代照顧者情況下,推母墜樓後也輕生。這都凸顯目前長照網不夠牢靠,以致一遇疫情確診等變數就漏洞百出。...

北部地區一名87歲翁日前倒臥客廳身亡,中風妻子摔倒在丈夫身旁,因動彈不得伴屍三天,重度障礙兒子無人照料關在房裡,三天後才獲救,而且三人都確診。此為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疫下弱勢慘/87歲翁確診逝 中風妻障礙兒伴屍3日 疫情下的弱勢悲歌

新冠肺炎疫情海嘯衝擊,不僅讓一般家庭受害,對弱勢家庭而言,更是致命的打擊,本報獨家掌握,日前北部地區發生一件人倫慘劇,87歲翁在客廳倒臥身亡,其中風妻摔倒在丈夫身旁,因動彈不得伴屍三天,重度障礙兒子無人照料關在房裡,母子也跟著餓了三天才獲救,三人都確診,同一天也傳出2月大女嬰呼吸停止送醫不治,結果也確診,是目前已知國內最小的死後確診者,女嬰的父母都是毒品人口,而且父親還因毒品案觀察勒戒中。...